中医古籍
  • 南瓜瓤

    《中药大辞典》:南瓜瓤拼音注音Nán Guā Ránɡ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南瓜果瓤

    功能主治

    治烫伤,创伤。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汤火伤:伏月收老南瓜瓤连子,装入瓶内,愈久愈佳。凡遇汤火伤者,以此敷之。(《慈航活人书》)

    ②治枪子入肉:南瓜瓤敷之。晚收南瓜,浸盐卤中备用。(《随息居饮食谱》)

    ③治打伤眼球:南瓜瓤捣敷伤眼,连敷十二小时左右。(《岭南草药志》)

    ④治鼠咬伤:南瓜瓤、老鼠瓜,共捣烂敷伤口。(《岭南草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南瓜瓤拼音注音Nán Guā Ránɡ英文名Pulp of Gourd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果瓤。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 Duch. Ex Poir.

    采收和储藏:秋季将成熟的南瓜剖开,取出瓜瓤,除去种子,鲜用。

    原形态

    一年生蔓生草本,茎条达2-5m。常节部生根,密被白色刚毛。单叶互生;叶柄粗壮,长8-19cm,被刚毛;叶片宽卵形或卵圆形,有5角或5浅裂,长12-25cm,宽20-30cm,先端尖,基部深心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以,两面均被刚毛和茸毛,边缘有小而密的细齿。卷须稍粗壮,被毛3-5歧。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单生,花萼筒肿钟形,长5-6mm,裂片条形,长10-15mm,被柔毛,上部扩大成叶状,花冠黄色,钟状,长约8cm,5中裂,裂片边缘反卷,雄蕊3,花丝腺体状,长5-8mm,花室折曲;雌花单生,子房1赛马,花柱短,柱头3,膨大,先端2裂,果梗粗壮,有棱槽,长5-7cm,瓜蒂扩大成喇叭状。瓠果形状多样,外面常有纵沟。种子多数,长卵形或长圆形,灰白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归经

    脾经

    性味

    味甘;性凉

    功能主治

    解毒;敛疮。主痈肿疮素养,烫伤,创伤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降丹拼音注音Bái Jiànɡ Dān来源学名:Hydrangyrum Chloratum Compositum。由汞与其它药物加工制成。注意有毒。不供内服。功能主治杀虫。外治痈疽发背一切疔毒。用法用量2~6厘。备注原......
  • 拼音注音Bái Yǐnɡ Tái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白颖苔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ex rigescens(Franch.)V.Krecz.[C.stenophylla Wahlb.var.rigescens Fr......
  •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别名鱼眼木、鹊饭树来源大戟科白饭树属植物白饭树Fluggea virosa (Roxb. ex Willd.)Baill.[F. microcarpa Bl.],以全株入药。随用随采,多鲜用。性味苦、微涩,凉。......
  •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Yè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白饭树的枝叶。生境分布生于溪旁、路边、灌木丛中。分布广西、湖南,贵州,广东、台湾等地。原形态白饭树(《生草药性备要》),又名:金柑藤,鱼骨菜,白鱼眼、鱼眼木、白火炭、白......
  • 《中药大辞典》:白饭树根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Gēn别名薏米蕴(《岭南采药录》),鱼眼报(《南宁市药物志》)。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大戟料植物白饭树的根,随时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饭树叶“条。化学成分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