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枇杷芋

    《中药大辞典》:枇杷芋拼音注音Pí Pá Yù别名

    枇杷玉(《陕西中草药》),千斤重(《全展选编·传染病》)。

    出处

    《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列当科植物丁座草块茎。初夏发苗时采挖,晒干用。

    生境分布

    生于高山金背枇杷林下。分布陕西、云南、四川、甘肃、湖北等地。

    原形态

    寄生草本,高15~30厘米,全株无毛。块茎近球形。茎肉质,单一,圆柱状,褐色。鳞片叶多数,覆瓦状排列,三角状卵形,先端钝,长1~1.8厘米。穗状花序,长为茎的一半或更长;花无小苞片,近无梗,萼杯状,有不规则裂片5;花冠2唇形,长1.5~2厘米,下唇遥短,有不明显的3齿裂,雄蕊突出于花冠外;心皮3。蒴果卵圆形,3瓣裂。

    性味

    《陕西中草药》:"涩微苦,温,有小毒。"

    注意

    《陕西中草药》:"反芋儿七。"

    功能主治

    温肾,消胀,止痛。治腹胀,胃痛,疝气,劳伤咳嗽,血吸虫病。

    ①《陕西中草药》:"理气止痛,止咳化痰,消胀健胃。治腹胀,胃痛,疝气,劳伤咳嗽。"

    ②《西藏常用中草药》:"补肾助阳,强筋骨。治腰酸腿痛,阳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

    复方

    治血吸虫病:千斤重一至二钱(按体质强弱增减),威灵仙、槟榔、百部、火草根各三钱。水煎半小时服,每次30毫升,每日三次。十五至二十天为一疗程。(《全展选编·传染病》)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枇杷芋拼音注音Pí Pá Yù别名

    草苁蓉、枇杷玉、千斤重、千斤附、一支膜、蒙胧茯苓、西域丁座草、半夏

    英文名Rhizome of Himalayan Xylanche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陕西中草药》:枇杷芋药性猛烈,不可多用,多用则头昏。

    来源

    药材基源:为列当科植物丁座草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schniakia himalaica Hook.f.et Thomas[Xylanche himalaica(Hook.f.et Thomas)]

    采收和储藏:初夏发苗时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4400m的高山林下或灌丛中,常寄生于杜鹃花属植物的根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中、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丁座草,寄生草本,高15-45cm,近无毛。根茎球形或近球形,直径2-5cm,常仅有一条直立的茎。茎不分枝,肉质,圆柱状,褐色。叶宽三角形、三角状卵形至卵形,长1-2cm,宽0.6-1.2cm。总状花序,长8-20cm,花多密集;苞片1枚,三有状卵形;小苞片无或2枚,早落或宿存,线状披针表;花梗长长6-10mm,花序上部渐变短;花萼浅杯状,先端5裂,裂片不等长,裂片花后部分或全部脱落,仅筒部宿存;花冠唇形,黄褐色或淡紫色,筒部稍膨大,上辰盔状,下唇远短于上唇3浅裂,五角星片三角形或狭长圆形,常反折;雄蕊4,花丝着生于距筒基部4-6mm处,常伸出于花冠之外,花药卵状长圆形;雌蕊由2(稀3)心皮组成;子房长圆形,花柱长约1cm,柱头盘状,常3浅裂。蒴果近圆球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5-2.2cm,直径1-1.5cm,常3瓣开裂。种子不规则球形。花期4-6月,果期6-9月。

    化学成分

    块茎中含3-表-乙酰氧基乌索 -12-烯-28-醛(3-epi-acetoxyurs-12-en-28-al),熊果酸(ursolic acid),3-表-熊果酸(3-epi-ursolic acid),右旋松脂素(pinoresinol),右旋松脂素单葡萄糖甙(pinoresinol monoglucoside),胡萝卜甙(daucosterol) .

    药理作用

    从本植物答草分离提取的熊果酸类成分,能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哮喘。此类成分是内皮素受体抑制剂,其抑制内皮素 1与从大鼠胚胎胸支国脉衍生的A10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的IC50为5μg/ml。

    性味

    味辛;微苦;性温;小毒

    功能主治

    温肾除湿;理气活血;杀虫解毒。主肾虚腰膝酸痛;风痹痛;脘腹胀痛;疝气;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劳伤咳嗽;血吸虫病;疮痈溃疡;咽喉肿痛;肋腺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或泡酒入;入散剂,0.3-0.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干掺。

    各家论述

    1.《陕西中草药》:理气止痛,止咳化痰,消胀健胃。治腹胀,胃痛,疝气,劳伤咳嗽。

    2.《西藏常用中草药》:补肾助阳,强筋骨。治腰酸腿痛,阳萎。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棒棒木拼音注音Bànɡ Bànɡ Mù别名棒棒树、棒子木、棒子树、黑弹木、黑弹树、朴树、木黄瓜树、白麻子、白麻树来源榆科朴树属植物小叶补Celtis bungeana Blume的树干。全年可采,切成小段,晒干。性味辛、......
  • 拼音注音Bànɡ Bànɡ Cǎo别名孩儿参来源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短小孩儿参的干燥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stellaria maximowicziana (Franch.et Sav.)Pax ex Pax et Hof......
  • 拼音注音Bǎnɡ Gā别名藏名:榜阿嘎保出处历代藏医药书均有记载。《蓝琉璃》记载:本品“基生叶三、四片,茎叶稍小,或深裂为七、八片,茎小而柔,花白色有蓝红光泽解时疫毒,清胆热。”《晶珠本草》、《味气铁鬘》载:“榜嘎性凉、解毒。”《甘露之滴》......
  • 《中国药典》:槟榔拼音注音Bīnɡ Lɑnɡ别名榔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英文名SEMEN ARECAE来源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 的干燥成熟种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
  • 《中药大辞典》:槟榔花拼音注音Bīnɡ Lɑnɡ Huā出处《中药志》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雄花蕾。夏季采集。晒干,去梗。生境分布产于广东等地。性状干燥的雄花蕾,粒大如米而瘦,表面土黄色至淡棕色。气无,味淡。功能主治①《中药志》:“为芳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