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全蝎

    《中国药典》:全蝎拼音注音Quán Xiē英文名SCORPIO来源

    本品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 的干燥体。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性状

    本品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约6cm。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螯肢及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第七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背面绿褐色,后腹部棕黄色,6节,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气微腥,味咸。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归经

    归肝经。

    性味

    辛,平;有毒。

    功能主治

    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用法用量

    3~6g。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全蝎拼音注音Quán Xiē别名

    虿(《诗经》),虿尾虫(《说文》),杜伯(《广雅》),主簿虫(《酉阳杂俎》),蛜蚚(《蜀本草》),全虫(《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茯背虫(《山西中药志》)。

    出处

    《蜀本草》

    来源

    为钳蝎科动物钳蝎的干燥全虫。野生蝎由仲春至初秋捕捉。清明至谷雨前后捕捉者,称为"春蝎",此时未食泥土,品质较佳;夏季产量较多,称为"伏蝎",因已食泥土,品质较次。饲养蝎,来年收捕1次,一般在秋季晚上,用灯光诱捕,待蝎子出动后用竹筷挟入光滑的瓷盆内,或在洞口用盆承受,倒入缸内。捕得后,先浸入清水中,待其吐出泥土,然后捞出,置沸水锅中,加少量食盐,煮沸后,清水漂过,晾干。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多。主产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等地。

    原形态

    体长约6厘米,分为头胸部及腹部2部。头胸部较短,7节,分节不明显,背面覆有头胸甲,前端两侧各有1团单眼,头胸甲背部中央处,另有1对,如复眼。头部有附肢2对,1对为钳角,甚小;1对为强大的脚须,形如蟹螯。胸部有步足4对,每足分为7节,末端各有钩爪2枚。腹部甚长,分前腹及后腹两部,前腹部宽广,共有7节,第1节腹面有一生殖厣,内有生殖孔;第2节腹面有1对栉板,上有齿16~25个;第3~6节的腹面,各有肺书孔1对。后腹部细长,分为5节和1节尾刺,后腹部各节皆有颗粒排列而成的纵棱数条。尾刺呈钩状,上屈,内有毒腺。

    卵胎生。多穴居,喜栖于石隙或枯叶下,昼伏夜出,捕食昆虫及蜘蛛等动物。

    性状

    干燥的全虫,头胸部及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尾状。完整者长约6厘米。全体绿褐色,腹及肢为黄色,尾刺尖端呈褐色。胸部折断后可见内有黑色或棕黄色残余物,后腹部中空。体轻、质脆,气微腥,味咸。以色黄、完整、腹中少杂物者为佳。有单用其后腹部者,称为"蝎尾",又名"蝎梢"。

    毒性

    蝎毒主要作用为使呼吸麻痹,其最小致死量对兔为0.07,小鼠为0.5,蛙为0.7毫克/公斤。兔中毒症状为四肢强直性痉挛,流涎,呼吸停止,并且血压上升,蛙则见四肢纤维性挛缩,小鼠则继兴奋状态后四肢及呼吸麻痹。蝎毒无溶血及凝血作用。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对蛙后肢血管有收缩作用,对离体兔肠及蛙膀胱均为兴奋。

    蝎子汤对试验动物破伤风的疗效:全蝎15克,赤芍12.5克,大黄10克,甘草7.5克,做成200毫升煎剂即为蝎子汤。用1~10%蝎子汤与破伤风杆菌混合60~90分钟无抑菌作用,但混入于培养基进行培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破伤风毒素无中和或破坏作用。无论口服或皮下注射蝎子汤,对豚鼠或小鼠实验性破伤风均无治疗或预防效果。小鼠口服、皮下或静脉注射蝎子汤0.1~1毫升/只,豚鼠口服或皮下注射0.2~5毫升/只,均未见明显中毒症状。

    化学成分

    含蝎毒,系一种类似蛇毒神经毒的蛋白质。此外,并含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软脂酸、硬脂酸、胆甾醇、卵磷脂及铵盐等。

    欧洲及北非产蝎的毒液中含神经毒Ⅰ及Ⅱ,其神经毒Ⅱ为一条由64氨基酸组成的肽链。

    药理作用

    ①抗惊厥作用

    小鼠口服止痉散(全蝎和蜈蚣干粉等量混合而成)每天1克,连服1、3、9天后对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宁及烟碱引起的惊厥均有对抗作用,对抗士的宁惊厥的效果最为显着,烟碱次之,五甲烯四氮唑更差,可卡因则无。全蝎与蜈蚣分别单独应用每天1克亦有效,但全蝎的效果较蜈蚣差。

    ②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静脉注射全蝎浸剂及煎剂均可使兔、犬血压一时性下降(少数可见暂时上升),但很快恢复,接着出现逐渐持久的血压下降,维持1~3小时以上。灌胃或肌肉注射给药仍有显着持久的降压作用,重复用药不出现快速耐受现象。降压原理为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血管、直接抑制心脏以及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对清醒动物有明显镇静作用,但并不使动物入眠,也可能与降压有关。从全蝎中分离出的蝎酸钠盐给麻醉兔静脉注射产生暂时性血压下降,但对离体蛙心呈兴奋作用,对蛙后肢及离体兔耳血管则均呈收缩作用。

    炮制

    清水漂去盐质,晒干,或微火焙用。

    ①《纲目》:"入药去足焙用。"

    ②《本经逢原》:"滚醋泡去咸,炒干用。"

    归经

    《纲日》:"足厥阴经。"

    性味

    咸辛,平,有毒。

    ①《日华子本草》:"平。"

    ②《开宝本草》:"味甘辛,有毒。"

    ③《医林纂要》:"辛酸咸,寒。"

    注意

    血虚生风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似中风及小儿慢脾风,病属于虚,法咸忌之。"

    ②《本草求真》:"忌蜗牛。"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痉,通络,解毒。治惊风抽摘,癫痫,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头痛,风湿痹痛,破伤风,淋巴结结核,风疹疮肿。

    ①《开宝本草》:"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涩,手足抽掣。"

    ②《本草图经》:"治小儿惊搐。"

    ③《本草会编》:"破伤风宜以全蝎、防风为主。"

    ④《纲目》:"治大人痃疟,耳聋,疝气,诸风疮,女人带下,阴脱。"

    ⑤《本草正》:"开风痰。"

    ⑥《玉楸药解》:"穿筋透骨,逐湿除风。"

    ⑦《山东中草药手册》:"息风通络,镇痉。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结结核,骨关节结核,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全蝎0.8~1.5钱,蝎尾3~5分;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小儿惊风:蝎一个,不去头尾,薄荷四叶裹合,火上炙令薄荷焦,同研为末,作四服,汤下。大人风涎只一服。(《经验方》)

    ②治天钓惊风,翻眼向上:干蝎一个(瓦炒好),朱砂三绿豆大。为末,饭丸,绿豆大,外以朱砂少许,同酒化下一丸。(《圣惠方》)

    ③治乙型脑炎抽搐:全蝎一两,蜈蚣一两,僵蚕二两,天麻一两。共研细末,每服三至五分;严重的抽搐痉厥,可先服一钱,以后每隔四至六小时,服三、五分。(湖北《中草医药经验交流》)

    ④治小儿风痢:蝎三十枚,取一大石榴,割头去子作盆子,纳蝎于中,以纸筋和黄泥封裹,初炙干,渐烧令通赤,良久,去皮放冷,取其中焦黑者,细研成散。每服以乳汁调下一字。儿稍大,以防风汤调下半钱。(《圣惠方》)

    ⑤治癫痫:全蝎,郁金、明矾各等量。研粉混匀,每服五分,日三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⑥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引起的头痛:全虫、钩藤各二钱,丽参二钱。共研末,每口二次,每次服二钱。(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⑦治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白附子、白姜蚕、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牵正散)

    ⑧治耳暴聋闭:全蝎去毒,为末,酒服一钱,以耳中闻水声即效。(《志雅堂杂钞》)

    ⑨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结结核,骨关节结核:全蝎、地龙、土元、蜈蚣各等分,研为细末,或水泛为丸。每次服八分,每日三次。(《山东中草药手册》)

    ⑩治风淫湿痹,手足不举,筋节挛疼:先与通关,次以全蝎七个,瓦炒,入麝香一字,研匀,酒三盏,空心调服:如觉已透则止,未透再服;如病未尽除,自后专以婆蒿根洗净,酒煎,日二服。(《仁斋直指方》)

    ⑾治破伤风:麝香(研)、干蝎各一分。为末,敷患处。(《普济方》麝香散)

    ⑿治初生小儿脐风撮口,多啼不乳,口出白沫:全蝎二十一个,用好酒涂炙为末,麝香一字(另研)。上和为细末。用半字,煎汤调服。(《摄生众妙方》宣风散)

    ⒀治小儿脐风撮口,面赤喘急,啼声不出:赤足金头蜈蚣一枚,蝎梢四尾,姜蚕七个,瞿麦半钱。上为末,先用鹅毛管吹药入鼻内,使嚏喷啼叫为可医,后用薄荷汤调服之。(《袖珍方》)

    ⒁治慢性气管炎:全蝎一个。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⒂治腋窝结核:全蝎七只,蝉蜕十四个。煎汤内服。(《泉州本草》)

    ⒃治腹股沟肿核,初起寒热如疟,有时愈而复发,每次增剧,终成象皮腿:㈠初起即用干蝎去脚头,火焙研末,泡酒内服。每次一钱至一钱五分。㈡全蝎七只去头足,放鸡蛋内蒸熟去蝎,单食鸡蛋。(《泉州本草》)

    ⒄治流行性腮腺炎:全蝎用香油炸黄,每次吃一个,每日二次,连服二日。(《山东中草药手册》)

    ⒅治诸疮毒肿:全蝎七枚,栀子七个。麻油煎黑去滓,入黄蜡,化成膏敷之。(《澹寮方》)

    ⒆治初发痔痒:全蝎不以多少,或三、二个,烧熏。(《油珍方》)

    ⒇治大肠风毒下血:白矾三(二)两,干蝎二两(微炒)。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粥凋下半钱。(《圣惠方》)

    (21)治蛇咬伤:全蝎二只,蜈蚣一条(炙)。研末,酒下。(《经验良方》)

    临床应用

    ①治疗癫痫

    取全蝎(连尾)、蜈蚣(去头、足)等量,晒干研末,蜜制为丸如桐子大,成人每日1.5~2.4钱,早晚分服。小儿按年龄、体重递减。如无毒性反应,可连续使用。治疗8例,癫痫停止发作1例;发作次数减少、间隔日期延长、缓解幅度较服药前有所增大者3例;发作时症状有明显减轻者2例;无效2例。

    ②治疗痹痛

    不仅有较好的止痛作用,而且对患处发麻亦有效。用法:将全蝎研粉,每晨吞服4分。如配合其它药物或疗法使用,则效果更佳。

    ③治疗淋巴结结核

    取全蝎、蜈蚣各1只,研成细粉,打入鸡蛋1个搅拌,用食油炒熟(忌铁锅)服用,每晨1次,约30余次即可收到效果。

    ④治疗烧伤

    取活蝎30~40个,放入1斤食油中浸泡,12小时后即可使用(浸泡时间愈长,效力愈强)。用时将伤面水泡剪破,涂抹此油。治疗8例,均很快止疼,短期结痂而愈。

    ⑤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取蝎尾一小节,置于直径2厘米之橡皮膏正中,贴于下颌角下方正对肿大的扁桃体外面皮肤上。若双侧肿大,则两侧同用。一般贴12小时即能收效,若无明显缓解,可继续用12小时。如有合并症,则应改用其他药物治疗。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蝎拼音注音Quán Xiē别名

    虿、奎、杜伯、主簿虫、虿尾虫、全虫、茯背虫、蝎子

    英文名Scorpion出处

    出自《蜀本草》(《中药大辞典》)、《新修本草》(《中华药海》)1.《酉阳杂俎》:江南旧无蝎,开元初,尝有一主簿,竹筒盛过江,至今江南往往有之,俗呼为主簿虫。蝎常为蜗所食,先以迹规之,不复去。蝎前谓之螫、后谓之虿。

    2.《开宝本草》:蝎出青州,形紧小者良。

    3.《本草图经》:蝎今人捕得,皆火逼干死收之。陶隐居《集验方》云:蝎有雌雄,雄者螫人痛止在一处;雌者痛牵几处。若是雄者用井泥敷之,温

    来源

    药材基源: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龟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uthus martensi Karsch

    采收和储藏:采收在立秋后进行,如果是小规模养殖,可直接将蝎用竹筷或镊子夹住放在收集容器中,如果采用房养或内部设置较复杂、难以拆卸的蝎窝,可向窝内喷白酒或乙醇,蝎因受乙醇刺激而跑出即可以进行捕收。蝎的加工方法,一种是“咸全蝎”,将蝎洗净后,放入盐水锅内浸泡6-12h(盐水浓度为4%-5%)捞出,然后放入沸盐水中煮10-20min,再捞出,摊放通风处阴干。另一种是“淡全蝎”,先将蝎毒提取,可用高频电流刺激,也可用铗子夹住蝎尾,人工刺激头胸部,使蝎排毒以获取毒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喜栖于石底及石缝的潮湿阴暗处。

    资源分布: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湖北等地。

    原形态

    东亚钳蝎,体长约60mm,躯干(头胸部和前腹部)为绿褐色,尾(后腹部)为土黄色。头胸部背甲梯形。侧眼3对。胸板三角形,螯肢的钳状上肢有2齿。触肢钳状,上下肢内侧有12行颗粒斜列。第3、第4对步足胫节有距,各步足跗节末端有2爪和1距。前腹部的前背板上有5条隆脊线。生殖厣由2个半圆形甲片组成。栉状器有16-25枚齿。后腹部的前4节各有10条隆脊线,第5节权有5条,第6节的毒针下方无距。

    栽培

    生活习性,喜生活于阴暗潮湿处,昼伏夜出,怕冰冻,冬季伏于土中,长期不食,直至惊蛰后才出来活动。为肉食性动物,喜食小昆虫、蚂蚁、蚯蚓、土鳖虫、潮虫以及其他多汁软体动物。多年生,繁殖力强。繁殖时间一般在7月左右。

    养殖技术(1)盆养:用大盆1个,盆内盛水,于大盆中放1个盆,小盆内放些土场,蝎子放在濉舅里饲养。此法宜初期小型饲养。

    (2)房养:蝎房的样式和大小,视环境条件及养蝎多少而定,一般为长、宽3m左右,高约2.6m。正面留门1个,墙中腰开窗3-4个,靠地面的墙壁留一些小洞口,以便蝎子出入。在房外距墙1m左右处,挖约15cm深的环房水沟1条,形成水围房以防蝎子跑掉。蝎房用土坯砌成,土坯之间保留一定空隙,供蝎居住,墙的外面则用泥封严。房内沿墙内壁放一圈高1.3m的土坯层,土坯之间留一定空隙,供蝎居住。不论盆养或房养,均要注意在春委蝎子繁殖前做好放种工作其比例以雄蝎1/3或1/4,雌蝎2/3或3/4为宜。

    (3)快速养蝎法:一般养蝎要经过2次冬眠、6次蜕皮,3年才能长在。现已研究出人工控制温度、光照、湿度的方法,投给充足食物,不经冬眠,1年即可生长成熟。

    饲养管理,蝎子多以昆虫为食,需经常放食喂养;夜晚可在蝎房窗口上点灯引诱小飞虫,供蝎捕食。蝎房需经常保持潮湿,并防有青蛙、蛇、壁虎和鸟等动物袭害。冬季蝎子伏土中不出,用泥封住蝎房,以防冻死,待翌年解冻后,再除去封泥层。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约6cm 。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螯肢及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背面枯木逢春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第7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背面绿褐色,后腹部棕黄色,6节,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气微腥,味咸。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黄棕色。①体壁(几丁质外骨骼)碎片棕黄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外表皮表面观呈多角形网格样纹理,排列整齐,有的不整齐,一边微有尖突,表面密布细小颗粒可见毛窝、细小圆孔口及瘤状突起。毛窝突出于外表皮,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8-45μm,刚毛常于基部断离或脱落;圆也口小直径4-10μm,位于多角形网格样纹理之下或微突出;瘤状突起淡棕色或近无色,散列或排列成行,表面观蜈棱脊状;断面观外表皮绿黄色,内侧较平整,内表皮无色,有横向条纹,内外表皮有纵贯较多、长短不一的微细孔道。赤角化外表皮淡绿黄色或几无色,表面观可见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的圆形突起,呈花纹样,并显颗粒性。②横纹肌纤维较多,近无色或淡黄色,多碎断,侧面观边缘较平整或微呈波状,明带较暗带宽,明带中有一暗线,暗带有致密的短纵纹理,也有的明带与暗带几等宽,并有较长的纵条纹,有的明、暗带排列细密。③刚毛黄棕色,多碎断,先端锐尖或钝圆,基部稍窄,色淡,体部中段直径8-40μm,具纵直纹理,髓腔细窄,腔壁较平直。脂肪油滴多,无色或淡黄色。

    毒性

    1.蝎毒(Buthotoxin,原名Katsutoxin)主要作用为使呼吸麻痹,其最小致死量对兔为0.07,小鼠为0.5,蛙为0.7mg/kg。兔中毒症状为四肢强直性痉挛,流涎,呼吸停止,并且血压上升,蛙则见四肢纤维性挛缩,小鼠则继兴奋状态后四肢及呼吸麻痹。蝎毒无溶血及凝血作用。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对蛙后肢血管有收缩作用,对离体兔肠及蛙膀胱均为兴奋。

    2.蝎子汤对试验动物破伤风的疗效:全蝎15g,赤芍12.5g,大黄10g,甘草7.5g,做成200ml煎剂即为蝎子汤。用1-10%蝎子汤与破伤风杆菌混合60-90分钟无抑菌作用,但混入于培养基进行培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破伤风毒素无中和或破坏作用。无论口服或皮下注射蝎子汤,对豚鼠或小鼠实验性破伤风均无治疗或预防效果。小鼠口服、皮下或静脉注射蝎子汤0.1-1ml/只,豚鼠口服或皮下注射0.2-5ml/只,均未见明显中毒症状。

    3.毒性:从华北产活蝎的腹节毒腺提得的毒素,小鼠静脉注射0.5-1.0mg/kg可产生流涎和惊厥,给兔静脉注射0.07-0.1mg/kg导致瞳孔缩小、流涎、强直性惊厥,最后窒息而死。蝎毒粗毒的小鼠ipLD50为2.4mg/kg,蝎毒中哺乳动物神经毒素Ⅰ和Ⅱ的小鼠ipLD50分别为0.48mg/kg和0.63mg/kg。

    化学成分

    含蝎毒(katsutoxin),系一种类似毒神经毒的蛋白质,粗毒中含多种蝎毒素,包括昆虫类神经毒素,甲壳类神经毒素,哺乳动物神经毒素,抗癫痫活性的多肽(AEP),镇痛活性多肽如蝎毒素(tityustoxin)Ⅲ,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全蝎水解液含氨酸基酸有: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 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胱氨酸(cystine),缬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酷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脯氨酸(proline)(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并含29种无机元素,有钠、磷、钾、钙、镁、锌、铁、铝、铜 、锰、氯等。此外,尚含三甲胺(TCMLIBimethylamine),甜菜碱(betaine),铵盐,苦味酸羟胺(hydroxylamine picrate),胆甾醇(cholesterol),卵磷脂(lecithine),蝎酸(katsu acid),牛磺酸(taurine)软脂酸(palmit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山(艹俞)酸,正十七碳酸(15-methymargaric acid),异油酸,二十碳酸(arachidic acid)。

    药理作用

    1.抗惊厥作用:小鼠17-30g,雌雄兼用,40只1组,共分3组,分别以咖啡因、美解眠、硝酸士的宁给药,形成惊厥模型。每组小白鼠再均分4组,分别iv蝎毒0.3mg/kg,AEP0.28mg/kg、安定7.5mg/kg(阳性对照)、生理盐水(NS),观察惊厥发生率、惊厥程度、平均总持续时间、死亡率,观察120分钟,结果表明AEP对抗咖啡因惊厥的作用较强,四项指标均显着下降(p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白粱米拼音注音Bái Liánɡ Mǐ出处《别录》来源为植物白粱的种仁。原形态粱为禾本科植物粟的一种。植物形态详“粟米“条。性味《别录》:“甘,微寒,无毒。“功能主治和中,益气,除热。治胃虚呕吐,烦渴。①《别录》:“除热,益......
  • 拼音注音Bái Zǐ Cǎo别名黑阳参、狗舌草、牛舌头菜来源紫草科长蕊斑种草属植物长蕊斑种草Antiotrema dunnianum (Diels) Hand.-Mazz.,以根入药。夏秋采集,切片晒干。性味苦、微甘,凉。功能主治清热养阴,......
  • 拼音注音Bái Xiàn Shǔ别名红藤、山乌龟、一滴血。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白线薯的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ephania brachyandra Diels.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横切或纵切成片,晒干。生......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线蛇拼音注音Bái Xiàn Shé别名黄脊游蛇、白脊蛇、黄脊蛇、白蛇来源有鳞目游蛇科黄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 (Peters),以去内脏全体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功能主治袪风湿。主治风湿关节疼痛,麻木不......
  • 拼音注音Bái Xì Xīn别名贝茜花(《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单叶升麻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林下阴处。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茎长达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