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土丁桂

    《全国中草药汇编》:土丁桂拼音注音Tǔ Dīnɡ Guì别名

    白毛将、银丝草、毛棘草

    来源

    旋花科土丁桂属植物土丁桂Evolvnlus alsinoides L.,以全草入药。秋季采集,晒干或鲜用。

    性味

    苦、涩,平。

    功能主治

    止咳平喘,清热利湿,散淤止痛。用于支气管哮喘,咳嗽,黄疸,胃痛,消化不良,急性肠炎,痢疾,泌尿系感染,白带,跌打损伤,腰腿痛。

    用法用量

    1~3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土丁桂拼音注音Tǔ Dīnɡ Guì别名

    毛辣花、银丝草(《广州植物志》),过饥草、小鹿衔、鹿含草、小本白花草、石南花、泻痢草(《福建民间草药》),银花草(《南宁市药物志》),毛将军(《泉州本草》),白毛草、白毛莲、白毛将(《广东中药》),白鸽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

    《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

    为旋花科植物土丁桂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干坡上。分布广西、广东、福建等地。

    原形态

    纤细、被毛草本。茎高20~70厘米,多少分枝,扩展或斜举,非缠绕状。叶互生;卵形、椭圆形或矩圆形,长约5毫米,间有达10毫米的,先端短尖,基部钝圆,全缘,两面密被丝毛。花小,腋生,单生或2~3朵同生于纤细的花序柄上,花序柄长于叶;苞片小,线形,被毛;萼片5;花冠漏斗状,浅蓝色或近白色,直径6~8毫米;雄蕊5;子房上位,花柱2。蒴果球形,种子4颗。花期春至秋季。

    归经

    《泉州本草》:"入肝、脾、肾三经。"

    性味

    苦辛,凉。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苦,平。"

    ②《南宁市药物志》:"辛,凉。"

    ③《广东中药》:"味淡,性微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治黄疸,痢疾,淋浊,带下,疔肿,疥疮。

    ①《福建民间草药》:"清热泻火,涩精益阴。"

    ②《南宁市药物志,:"外用止血消肿,清肝热,退翳。"

    ③《广东中药》:"清湿热。治赤白痢疾,湿热肚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鲜者1~2两);或捣汁饮。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黄疸、咳血:鲜土丁桂一两。和红糖煎服。(《泉州本草》)

    ②治痢疾:土丁桂一至二两,红糖半两。水煎服,日服二次。

    ③治梦遗滑精:土丁桂二两,银杏四两,黄酒二两。加水适量炖服。

    ④治淋浊白带:土丁桂一至二两,冰糖半两。水煎服。

    ⑤治遗尿症:土丁桂二两,猪膀胱一个。水煎服。(②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小儿疳积:鲜土丁桂五钱至一两,或加鸡肝一个,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⑦治疔肿:鲜土丁桂捣烂敷患处。

    ⑧治疥疮:鲜土丁桂每次四两,枯矾少许,煎汤洗患处。

    ⑨治蛇咬伤:鲜土丁桂,捣烂绞汁,和酒内服,渣敷患处。(⑦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土丁桂拼音注音Tǔ Dīnɡ Guì别名

    毛辣花、银丝草、过饥草、小鹿衔、鹿含草、小本白花草、石南花、泻痢草、银花草、毛将军、白毛草、白毛莲、白毛将、白鸽草、白头妹、暴臭蛇、烟油花

    英文名Herb of Common Evolvulus出处

    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土丁桂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volvulus alsinoide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800m草坡、灌丛及路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哉以南各地及台湾。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少数至多数,平卧或上升,细长,具贴生柔毛。单叶互生;叶柄短至近无柄;叶片长圆形、椭圆形或匙形,长7-25mm,宽5-10mm,先端具小短尖,基部圆形或渐狭,两面被巾生疏柔毛,有时上面无毛;侧脉两面均不显着花单1或数朵组成聚伞花序,总花梗丝状;苞片线状钻形至线状披针形;萼片5,披针形,锐尖或渐尖,被长柔毛;花冠辐状,直径7-10mm,蓝色或白色;雄蕊5,内藏,花丝丝状,贴生于花冠管基部,花药长贺状卵形;子房无毛,花柱2,每1花柱2尖裂,柱头圆柱形,先端稍棒状。蒴果球形,无毛,4瓣裂。种子4或较少,黑色,平滑。花期5-9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纤细,长20-50cm。根细长稍曲,棕褐色,直径约3mm。茎细圆柱形,直径约1mm,灰绿色或淡黄色,茎枝及叶均密被灰白色丝绒毛。叶到生,皱缩,展平后呈卵形或长矩圆形,长0.4-1cm,宽2-4mm,先端短尖,基部钝圆,全缘,中脉明显;质柔软。偶见残留小花于叶腋,气微,味苦。以叶多,茎叶密被灰白色丝绒毛者为佳。

    化学成分

    全草含黄酮甙、酚类酸、糖类、三十五烷(pentatriacontane),三十烷(triaconta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甜菜碱(betaine)以及一种熔点为60-61℃的水溶性碱。

    药理作用

    水溶性碱小剂量(0.02mg)能削弱在位蛙心的收缩力,减慢心率;大剂量(0.1mg)则使其停于舒张期。在1:500000-250000浓度时,能减少离体兔小肠的收缩幅度,增加其张力。

    归经

    肝;脾;肾经

    性味

    甘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主黄疸;痢疾;淋浊;带下;疗肿;疥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鲜者30-60g);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清热泻火,涩精益阴。2.《南宁市药物志》:外用止血消肿,清肝热,退翳。3.《广东中药》:清湿热。治赤白痢疾,湿热肚痛。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ó Lè Shù别名山桃树出处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钟萼木科植物钟萼木的树皮。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4500米山地林中。分布云南东部、广西、广东、江西、浙江、湖南、贵州、湖北、四川等地。原形态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
  • 《中药大辞典》:伴蛇莲拼音注音Bàn Shé Lián别名拳参、鸡爪大王、马蜂七(《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蓼科植物革叶蓼的根茎。秋季采挖,洗净,硒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山阴湿山沟处。分布云南、广西等地。原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
  • 别名草乌来源毛茛科保山附片Aconitum nagarum Stapf,以块根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注意有大毒。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用法......
  • 拼音注音Bā Xiān Huā别名粉团花、紫阳花(《现代实用中药》)。出处《植物名实田考》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绣球的根、叶、花。春、夏季采收。生境分布我国各地园林与民间常有栽培,变种很多。原形态落叶灌木。小枝粗壮,有明显的皮孔与叶迹。叶大而稍......
  • 《中药大辞典》:八仙草拼音注音Bā Xiān Cǎo别名猪殃殃(《野菜谱》),小锯藤、锯子草(《贵州民间方药集》),小茜草、小飞扬藤、红丝线、血见愁(《广西中药志》),细茜草(《云南中草药》)。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拉拉藤或粗叶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