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安蛔汤

    《回春》卷二:安蛔汤处方

    人参7分,白术1钱,茯苓1钱,干姜(炒黑)5分,乌梅2个,花椒(去目)3分。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伤寒吐蛔。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回春》卷二明·《万病回春》:安蛔汤出处

    安蛔汤,出自明·《万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汤”。

    组成

    人参七分(9克)、白术一钱(9克)、茯苓一钱(9克)、干姜(炒黑)五分(4.5克)、花椒(去目)三分(3克)、乌梅两个(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中安蛔。

    主治

    主治中阳不足,脾胃虚寒,便清溲清,腹痛肠鸣,蛔从口吐出,或从大便出,手足不温,舌白脉虚者。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病、蛔虫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1.胆道蛔虫病:以本方加减治疗32例,每日1剂,水煎2次,早、中、晚各服1次,治疗期间忌食荤腥油腻食物。结果:32例(2例配合西药抗炎、对症、支持等治疗)均在服药1~6剂内症状全部消失。(《江西中医药》2001年第5期)

    2.蛔虫性支气管炎:以本方联合麻杏石甘汤随症加减治疗40例,每日1剂水煎3次相混合后,晨起及晚餐前空腹各服1次,连续服药10~20剂。疗效评定以咳嗽、咯痰、哮喘样发作、胸痛等症状完全消失,胸片无异常,连续3次做痰检未发现蛔虫卵,并经过3个月以上无复发为痊愈。结果:治疗后所有病例全部治愈,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四川中医》2007年第3期)

    方解

    本方由理中汤去甘草、加茯苓以温养脾胃之寒而祛中焦之寒,乌梅、川椒酸辛伏虫,使中焦寒去,虫伏而安。本方药性偏温,阴虚者慎用。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能促进胆汁分泌,花椒能加强肠道蠕动,乌梅、花椒还有麻痹虫体,刺激虫体尾部蜷缩后拉作用。由此可见在各药的共同作用之下,蛔虫被迫安静地退出胆道,达到快速驱虫的效果。

    方歌

    理中加减可安蛔,参术苓姜和椒梅,腹痛便溏因虫扰,辛酸伏蛔蛔自摧。

    摘录明·《万病回春》
更多中药材
  • 处方当归1两,牛膝1两,苁蓉(各酒浸,焙干)1两,虎骨(酒炙黄)1两,真川椒(去目,出汗)1两,川萆薢(盐水煮干)1两,蒺藜(炒,捣去刺)1两,川芎1两,白附子(炮)3分,黄耆(蜜炙)3分,园白南星(炮)3分,何首乌3分,羌活3分,独活3分......
  • 别名神仙九气汤、九气汤、神仙不老汤处方香附子(去尽黑皮,微炒)4两,姜黄(汤浸1宿,洗净,焙干称)2两,甘草1两(炙)。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免岚瘴之患。主九气:膈气、风气、寒气、热气、忧气、喜气、惊气、怒气、山岚瘴气,积聚坚牢如杯,心腹刺......
  • 处方象牙末5钱,万年冰(即粪窖年久砖,煅)5钱,青盐3钱,轻粉3钱,密陀僧1钱。制法上为末,用饭捣丸锭子。功能主治痔漏。用法用量插入管内。数日后,其管随药而出,不疼,自然生肌,不用收口药。摘录《惠直堂方》卷三......
  • 处方白葛花、天门冬、白茯苓、牡丹蕊、小豆花、缩砂仁、葛根、官桂、甘草、海盐、木香、泽泻、人参、陈皮、枸杞。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令人不醉。主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热酒送下。摘录《济阳纲目》卷十一......
  • 处方绿豆、小豆、葛根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令人不醉。主用法用量当未饮酒之前,用冷水调1匙或2匙服之。摘录《济阳纲目》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