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小红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红参别名

    紫参、红根根药、猫儿搬到甄[四川木里]、三对叶丹参、小红丹参[四川西昌]

    来源

    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三叶鼠尾Salvia trijuga Diels,以根入药。春秋采根,夏季晒干。

    性味

    苦、甘,温。

    功能主治

    调经活血,祛瘀生新。用于月经不调,痛经,血虚经闭,肾虚腰痛。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全国中草药汇编》:小红参拼音注音Xiǎo Hónɡ Shēn来源

    茜草科小红参Galium yunnanensis (Franch.)Diels,以入药。

    生境分布

    云南。

    性味

    甘、微苦,温。

    功能主治

    舒筋活血,祛瘀生新。主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内伤出血,痰中带血,经闭,月经不调,带下,产后关节痛,失眠,肺结核,头晕头昏。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小红参拼音注音Xiǎo Hónɡ Shēn别名

    滇紫参(《云南中草药选》),小活血(《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小红药(《红河中草药》)。

    出处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云南希草。秋、冬季采挖,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产云南。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云南希草"条。

    性状

    干燥根效条丛生,呈细圆柱形,微弯曲,长10~15厘米,直径约3~6毫米,表面红棕色,有细纵皱。断面黄红色或深红色。气微,味甘微苦。以粗壮,色红者为佳。

    性味

    ①《云南中草药》:"甘,温。"

    ②《红河中草药》:"微苦甘,凉。"

    功能主治

    补血活血,祛风除湿。治头晕,失眠,肺结核、吐血,风湿,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舒筋活血,祛瘀生新。"

    ②《云南中草药》:"温经通络,调养气血。"

    ⑧《红河中草药》:"凉血止血,通经行血,祛瘀止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O.3~1两;或浸酒。

    复方

    ①治头昏头晕:小红参、青洋参、大黑药等分研末,蒸鸡蛋兑红糖、猪油吃。

    ②治失眠:小红参,红糖,水煎服。

    ③治肺结核:小红参、小白芨各一荫。研末和蜂蜜三两蒸食。每日三次,两天服完。

    ④治内伤吐血,痰中带血:小红参、叶下花各二钱。研末,开水送服或水煎服,红糖为引。

    ⑤治经闭,月经不调,带下,产后关节痛:小红参三两,煮猪排骨(淡盐)吃。

    ⑥治风湿,跌打损伤疼痛:小红参,水煎或泡酒服。(①方以下出《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咯血、吐血,月经不调,腹水:小红参三至五钱,煎服。

    ⑧治肾炎:小红参五钱,水线草三钱,煎服。

    ⑨治颜面神经麻痹:小红参、女金芦、泽兰各五两,泡酒五市斤。浸渍半月后服,每次20~40毫升,日服一次。(⑦方以下出《红河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小红参拼音注音Xiǎo Hónɡ Shēn别名

    滇紫参、小活血、小红药

    英文名Root of Yunnan Madder出处

    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云南希草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ia yunnanensis (Franch.) Diels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杂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

    原形态

    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2m。根簇生、细长、肥厚、圆柱形而微弯,外皮红褐色。茎四棱形,棱上被毛。叶近革质,4叶轮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倒卵形,长1.3-2cm,宽0.5-1.5cm,先端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而有剌毛,上面绿色被毛,下面色较淡。微粗糙,脉3出。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总花梗及分枝均纤细;花小,5数,绿黄色,直径约0.3cm,理解片狭卵形,先端尖锐,稍硬而内弯。浆果小,直径约5mm,黑色。花期夏季。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短,节密。根细长圆柱形,微弯曲,少分枝,长7-20cm,直径3-6mm,数条或10余条丛生于小根茎上。表面红棕色,有细纵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红色或深红色,易剥离,木部红黄色。气微味甘、微苦。以粗壮、色红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10数列木栓细胞,内含红棕色或黄色色素。皮层宽广,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及橙红色色素。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细胞较小;形成层不明显;木质导管单个散在。

    化学成分

    根含有蒽醌甙类成分:2-甲基-1,3,6-三羟基-9,10-蒽醌-3-O-(6′-O-乙酰基)-α-L-鼠李糖基 (1→2)-β-D-葡萄糖甙[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α-L-rhamnosyl(1→2)-β-D-glucoside],2-甲基-1,3,6-三羟基-9,10-蒽醌-3-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甙[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α-L-rhamnosyl(1→2)-β-D-glucoside],2-甲基-1,6-二羟基蒽醌-3-O-(6′-O-乙酰基)-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2-methyl-1,6-dihy-droxyanthraquinone-3-O-(6′-O-acetyl)-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2-甲基-1,6-二羟基蒽醌-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2-methyl-1,6-dihydroxyan-thraquinone-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还含茜根本能(ruberythric acid);三个乔木烷型三萜(arbo-rane type triterpenoid)成分:茜草乔木醇(rubiarbonol)A、G,茜草乔木酮(rubiarbonone)A。另含一个搞癌活性的新成分,命名为环已肽甙(glycocyclohexapeptide)RY-1及其甙元RA-V。

    鉴别

    (1)取本粉末0.1g,加甲醇5ml冷浸1h,滤过。滤液于20ml度管中轩水浴上蒸干,加水2ml及盐酸0.2ml置沸水浴上水解30min,冷却后加乙醚10ml振摇3min,取乙醚液5ml,加2mol/l氢氧化钠溶液振插,下层水溶液应显紫红色。(检查茜草素型蒽醌)(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5ml,冷浸1h,滤过,稍浓缩,作供试品液,以茜草素、羟基茜草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胶G薄板上,用二甲苯-甲酸乙酯-已烷-甲酸-甲醇(20:10:8:1:0.5),加蒸馏水0.5ml振摇后,分取的上层溶液展开12cm。在日光下或紫外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归经

    肝经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活血舒筋;祛瘀生新;调养气血。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经闭;带下;产后关节痛;肺痨咳血;头晕失眠;贫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

    各家论述

    1.《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舒筋活血,祛瘀生新。

    2.《云南中草药》:温经通络,调养气血。

    3.《红河中草药》:凉血止血,通经行血,祛瘀止痛。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珠树拼音注音Bái Zhū Shù别名滇白珠树、小透骨草、透骨香、钻骨风、火炭子、透骨草[云南、贵州]、满山香、满天香、洗澡叶、冬绿树来源为杜鹃花科白珠树属植物滇白珠Gaultheria yunnanensis (Fr......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皮拼音注音Bái Pí别名牛千斤来源卫矛科白皮Euonymus tengyuehensis W. W. Smith,以皮入药。生境分布贵州。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止血,生肌。主治刀伤。用法用量适量水磨浓汁搽患处。或研末撒......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皮柯拼音注音Bái Pí Kē别名滇白栎、野槟榔来源壳斗科白皮柯Lithocarpus dealbatus Rehd.,以花序入药。生境分布四川、贵州、云南。性味微苦、涩,温。功能主治顺气消食,健胃杀虫。主治食积腹胀,......
  • 《中药大辞典》:白石榴根拼音注音Bái Shí Liu Gēn出处《福建中草药》来源为石榴科植物白石榴或重瓣白石榴的根。性味《福建中草药》:“苦涩,微温。“功能主治祛风湿,杀虫。治风湿痹痛,蛔虫、寸白虫、姜片虫病。《福建中草药》:“杀虫收涩......
  • 《中药大辞典》:白石榴花拼音注音Bái Shí Liu Huā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石榴科植物白石榴或重瓣白石榴的花瓣。5~6月花盛开时,摘下晒干。生境分布产四川。原形态①白石榴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6米。小枝圆形或有微棱,枝端呈刺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