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羊蹄叶

    《中药大辞典》:羊蹄叶拼音注音Yánɡ Tí Yè出处

    《日华子本草》

    来源

    为蓼科植物羊蹄尼泊尔羊蹄叶片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羊蹄"条。

    化学成分

    羊蹄叶含槲皮甙,并含维生素C甚多。

    性味

    《纲目》:"甘,滑,寒,无毒。"

    注意

    ①《食疗本草》:"不宜多食。"

    ②《本草图经》:"多啖令人下气。"

    ③《本草衍义补遗》:"多食亦令人大腑泄滑。"

    功能主治

    治肠风便秘,小儿疳积,目赤,舌肿,疥癣。

    ①《日华子本草》:"治小儿疳虫,杀胡夷鱼、蛙鱼、檀胡鱼毒,亦可作菜食。"(《纲目》:"胡夷、蛙鱼,皆河豚名,檀胡未详。")

    ②《滇南本草》:"贴热毒红肿,血风癣疥。"

    ③《滇南本草图说》:"治肠风下血,大便秘结不通。""采叶贴太阳穴,治暴赤火眼疼痛。"

    ④《贵州民间方药集》:"外用消伤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含漱。

    复方

    ①治肠风痔泻血:羊蹄根叶烂蒸一碗来食之。(《斗门方》)

    ②治悬痈,咽中生息肉,舌肿:羊蹄草煮取汁口含之。(《千金方》)

    ③治对口疮:鲜羊蹄叶适量,同冷饭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羊蹄叶拼音注音Yánɡ Tí Yè出处

    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羊蹄或尼泊尔羊蹄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Rumex japonicus Houtt.2.Rumex nepalensis Spre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山野、路旁、湿地。

    2.生于沟谷、河岸及湿地。

    资源分布:1.分布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各地。

    2.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江苏、江西、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1.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根粗大,断面黄色。茎直立,通常不分枝。单叶互生,具柄;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基生叶较大,长16-22cm,宽4-9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至微心形,边缘微状波皱褶。总状花序顶生,每节花簇略下垂;花两性,花被片6,淡绿色,外轮3片展开,内轮3片成果被;果被广卵形,有明显的网纹,背面各具一卵形疣状突起,其表面有细网纹,边缘具不整齐的微齿;雄蕊6,成3对;子房具棱,1室,1胚珠,花柱3,柱头细裂。瘦果宽卵形,有3棱,先端尖,角棱锐利,长约2mm,黑褐色,光亮。花期4月,果期5月。

    2.本品与羊蹄的区别在于:叶片卵状长圆形,下部较宽,先端急尖或钝尖,基部心形或近圆形,两面的叶脉及叶缘均被白色短毛;结果时增大的内花被边缘具7-10对针刺,针刺先瑞呈钩状弯曲。花期5-6月,果期6-7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叶枯绿色,皱缩。展平后基生叶具较长叶柄,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6-22cm,宽4-9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边缘微波状皱褶;茎生叶较小,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气微,味苦涩。

    化学成分

    羊蹄叶含槲皮甙(qrercitrin)[1]。

    药理作用

    羊蹄叶煎剂在试管内对炭疽植杆菌、白喉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等也有一定抗菌作用[1]。尼泊羊蹄叶的水和乙醇提取物能对抗组胺对离体豚鼠圆肠,乙酰胆碱及氯化氨甲酰胆碱对离体蛙腹直肌的兴奋作用。以狗血压为指标,尼泊尔羊蹄叶的水提取物能对抗组胺和拟胆碱药及缓激肽对血压的影响,而乙醇提取物仅能对抗组胺和拟胆碱药对血压的影响,表明两者有抗组胺和抗碱作用。此外水提取物能使离体兔心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冠脉血流量减少[2]。

    性味

    甘;性寒

    注意

    1.《食疗本草》:不宜多食。

    2.《本草图经》:多啖令人下气。

    3.《本草衍义补遗》:多食亦令人大腑泄滑。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通便;解毒消肿;杀虫止痒。主肠风便血;便秘;小儿疳积痈疮肿毒;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敷水含漱。

    各家论述

    1.《日华子本草》:治小儿疳虫,杀胡夷鱼、鲑鱼、檀胡鱼毒,亦可作菜食。(《纲目》:胡夷、鲑鱼;皆河豚名,檀胡未详。)2.《滇南本草》:贴热毒红肿,血风癣疥。

    3.《滇南本草图说》:治肠风下血,大便秘结不通。采叶贴太阳穴,治暴赤火眼疼痛。

    4.《贵州民间方药集》:外用消伤肿疮毒。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橙子拼音注音Chénɡ Zi别名橙(《上林赋》),黄橙(张籍),金橙(苏轼),金球、鹄壳(《纲目》)。出处《食性本草》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香橙的果实。10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生境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
  • 《中药大辞典》:橙子核拼音注音Chénɡ Zi Hé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芸香种植物香橙的种子。化学成分种子含脂肪油、蛋白质,以及苦味成分黄柏内酯和闹米林。功能主治治疝气,淋病,腰痛。①《纲目》:“面鼾粉刺,湿研,夜上涂之。“②《本草求原》......
  • 《中药大辞典》:橙子皮拼音注音Chénɡ Zi Pí出处《开宝本草》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香橙的果皮。化学成分果皮含橙皮甙、挥发油、果胶、胡萝卜素等。挥发油中主要为牻牛儿醛、柠檬烯等;还分离到大牻牛儿烯B、大牻牛儿烯D和双环大牻牛儿烯。性味苫辛,......
  • 《中药大辞典》:橙皮拼音注音Chénɡ Pí别名黄果皮、理陈皮(《滇南本草》)。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甜橙的果皮。冬季或春初,收集剥下的果皮,晒干或烘干。性状完整果皮呈瓣状,略似陈皮,但较厚实,厚者可达2~3毫米。外表金黄色,粗......
  • 拼音注音Chénɡ ěr别名黄木耳来源药材基源:为银耳科真菌橙耳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emella cinnabarina(Mont.)Pat.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洗净,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阔叶树倒木的树皮上。资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