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獐骨

    《中药大辞典》:獐骨拼音注音Zhānɡ Gǔ出处

    《别录》

    来源

    为鹿科动物骨骼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獐肉"条。

    性味

    甘,温。

    ①《别录》:"微温。"

    ②《药性论》:"味甘,无毒。"

    ③《日用本草》:"味咸。"

    功能主治

    ①《别录》:"主虚损泄精。"

    ②《日华子本草》:"益精髓,悦颜色。"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浸酒。

    复方

    治产后虚乏,五劳七伤,虚损不足,脏腑冷热不调:獐骨一具,远志、黄芪、芍药、干姜、防风、茯苓、厚朴各三两,当归、橘皮、甘草、独活、芎藭各二两,桂心、生姜各四两。上十五味细切,以水三斗,煮獐骨,取二斗,去骨纳药煎,取五升,去滓,分五服。(《千金方》獐骨汤)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獐骨拼音注音Zhānɡ Gǔ英文名River deer bone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獐的骨骼。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dropotes inermis Swinhoe

    采收和储藏:宰杀后,剥皮,剔肉,取骨鲜用或晾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山地草坡灌丛中,不上高山,喜欢在河岸、湖边等湖湿地或沼泽地的芦苇丛中生活。以植物为食。

    资源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各省的丘陵河谷地带。

    原形态

    獐,小型鹿类,外表比麋大,重约15kg,体长约1m,四肢粗壮发达,尾甚短,几被臀部的毛所遮盖。雌雄均无角,雄性獠牙显露,侧扁,向下延伸,突出口外。耳中等大,基部有两条软骨质的脊突,顶端较尖。眼前方有狭袋形的眶下腺。鼠蹊部有一对鼠蹊腺,没有跗腺和脚腺。体毛多棕黄色,浓密粗长。体侧及腰部冬毛长达40mm,呈波形弯曲。幼兽身上有纵行排列的白色斑点。

    化学成分

    骨含胶原(collagen),唾液酸糖蛋白(sialoglycoprotein),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肽类(peptide),脂类(lipids),氨基酸(amino acids),钙,磷,镁等。

    归经

    脾;肾经

    性味

    味甘;性微温

    功能主治

    补虚损;益精髓。主虚损腰酸;滑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或浸酒。

    复方

    治产后虚乏,五劳七伤,虚损不足,脏腑冷热不调:獐骨一具,远志、黄芪、芍药、干姜、防风、茯苓、厚朴各三两,当归、橘皮、甘草、独活、芎各二两,桂心、生姜各四两。上十五味细切,以水三斗,煮獐骨,取二斗,去骨纳药煎,取五升,去滓,分五服。(《千金方》獐骨汤)

    各家论述

    1.《别录》:主虚损泄精。

    2.《日华子本草》:益精髓,悦颜色。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扁豆衣拼音注音Biǎn Dòu Yī别名扁豆皮(《本草便读》)出处《安徽药材》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种皮。性状干燥种皮呈不规则卷缩片状,大小不一,厚不到1毫米,光滑,乳白色或淡黄白色,种阜半月形,类白色。质坚,易碎。气味皆......
  • 拼音注音Biǎn Zhóu Mù英文名root of Jerusalemthorn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扁轴木的枝树皮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rkinsonia aculenta L.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采......
  • 《中药大辞典》:扁青拼音注音Biǎn Qīnɡ别名白青(《本经》),碧青(《唐本草》),石青,大青(《纲目》)。出处《本经》来源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矿石。原形态产于铜矿氧化带中。单斜晶系。晶体短柱状或板状。通常星粒状、肾状、散射状、土状等......
  • 别名扛棺回来源萝藦科娃儿藤属植物扒地蜈蚣Tylophora renchangii Tsiang.,以叶入药。随时可采,晒干,一般鲜用。性味微酸、涩,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解毒。用于各种毒蛇咬伤及跌打损伤。用法用量1~2两,捣烂取汁冲白酒内服......
  • 《中药大辞典》:报春花拼音注音Bào Chūn Huā别名橡只玛尔布(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条纹报春的花朵。6~8月采收。生境分布生于水沟旁及潮湿处。分布西南及西藏、内蒙古、新疆。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