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苎麻梗

    拼音注音Zhù Má Gěnɡ来源

    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苎麻的茎或带叶嫩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ehmeria nivea(L.)Gaud.[Urtica nivea L.]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在我国河南、山东及陕西以南各地广为栽培,也有野生。

    原形态

    多年生半灌木,高1-2m。茎直立,圆柱形,多分枝,青褐色,密生粗长毛。叶互生;叶柄长2-11cm;托叶2,分离,早落;叶片宽卵形或卵形,长7-15cm,宽6-12cm,先端渐尖或近尾状,基部宽楔形或截形,边缘密生齿牙,上面绿色,粗糙,并散生疏毛,下面密生交织的白色柔毛,基出脉3条。花单性,雌雄通常同株;花序呈圆锥状,腋生,长5-10cm,雄花序通常位于雌花序之下;雄花小,无花梗,黄白色,花被片4,雄蕊4,有退化雌蕊;雌花淡绿色,簇球形,直径约2mm,花被管状,宿存,花柱1。瘦果小,椭圆形,密生短毛,为宿存花被包裹,内有种子1颗。花期9月,果期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有粗毛,体较轻而韧,皮易纵向撕裂,韧性足,断面淡黄色,中央为髓;叶对生,叶片多皱缩或破碎,棱绿色,完整者展平后为宽卵形,长达15cm以上,宽5-10cm,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粗齿。基出脉3条,叶背微隆起,两面均有毛。叶柄较长,长达7cm。气微,味微辛、微苦。

    性味

    甘;微寒

    功能主治

    散瘀;解毒。主金疮折损;痘疮;痈肿;丹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白栎蔀拼音注音Bái Lì Bù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壳斗科植物白栎果实上带有虫瘿的总苞。生境分布生于丘陵的山坡、林中。分布长江流域及华南各省。原形态白栎,又名:金刚栎,白反栎、栭栎、柞子柴、白斗、枥柴、白柴蒲树。落......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桂拼音注音Bái Guì别名三股筋、滇新樟来源樟科白桂Neocinnamomum yunnanense H. Liou,以树皮、叶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涩、辛,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主治感冒,月经不调,寒性胃痛,腹胀......
  • 拼音注音Bái Guì Mù Gēn别名将军树根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白桂木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rtocarpus hypargyraus Hance.2.Artpcapus nitidus Trec.subsp.lingna......
  • 拼音注音Bái Huà Pí别名刻因托斯(维名)。出处《新疆中草药手册》来源为桦木科植物疣枝桦的树皮。采伐树木时剥皮,晒干,生用或炒炭用。生境分布生于河滩、山谷或针叶林缘。分布新疆北部。原形态疣枝桦,又名:疣桦。落叶乔木。树皮灰白色,由数层......
  • 《中药大辞典》:白梅拼音注音Bái Méi别名盐梅(《尚书》),霜梅(《纲目》),白霜梅(《本草便读》)。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实,经盐渍而成。性味酸涩咸,平。①《日华子本草》:“暖,无毒。“②《纲目》:“酸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