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除湿蠲痹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引林羲桐经验方:除湿蠲痹汤处方

    杜苍术2钱,赤苓2钱,生于术1钱半,泽泻1钱半,广皮1钱半,川桂枝8分,拌研滑石4钱(包)。

    功能主治

    着痹,麻木不仁。

    用法用量

    先用酒炒桑枝、青松针各1两,煎汤代水煮药,再用淡竹沥3瓢,姜汁3滴,和匀同冲服。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引林羲桐经验方清·《类证治裁》:除湿蠲痹汤组成

    苍术(6克)、白术(3克)、茯苓(3克)、羌活(3克)、泽泻(3克)、陈皮(3克)、甘草(1.5克)、姜汁3匙(冲)、竹沥3匙(冲)。

    用法

    水煎服,每日2次。亦可加热熏蒸用。

    功效

    健脾利湿,通痹止痛。

    主治

    主治着痹身重疼痛,痛有定处,舌淡苔白,脉弦细。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肩节周围炎等病症。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组32例在口服通痹合剂和塞来昔布的基础上合用除湿蠲痹方熏蒸治疗,对照组28例单纯口服通痹合剂和塞来昔布。结果:治疗组疗效满意率达81.25%,对照组达61.71%,治疗组疗效满意率优于对照组。(《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方解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着痹疼痛。方用羌活、苍术祛风除湿;白术、陈皮健脾燥湿;茯芩、泽泻利水渗湿,加强除湿之功。临床应用以痹痛有定处、身重、苔腻为辨证要点。

    除湿蠲痹汤祛风湿,除痹痛力较弱,用时可适当加用稀莶草、木防己,以助羌活之力。此外,临床如见寒邪,加川乌、附子、桂枝;热邪,加木通、忍冬藤;发于上肢,加姜黄、桂枝;发于足膝,加牛膝、薏苡仁。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除湿蠲痹汤方中红花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纤溶作用;芍药中的芍药苷具有镇静、抗炎、镇痛、解热等作用。此外,本方药物加热熏蒸,药物有效成分可透皮吸收,具有增加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代谢、促进炎性物质排泄作用,解除肌肉痉挛等作用。

    方歌

    除湿蠲痹汤茯甘,苍白二术羌泽添, 陈皮竹沥喝姜汁,著痹身重痛定先。

    摘录清·《类证治裁》
更多中药材
  • 处方黄连、乌梅、炮姜、山楂、厚朴、芍药、使君子肉、枳实、陈皮、川楝子。功能主治蛔虫动,口吐清涎。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观聚方要补》卷三引《幼科百效》......
  •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川椒、乌梅。功能主治理中安蛔。主摘录《金匮翼》卷七......
  • 处方乌梅肉9克 黄连 蜀椒 藿香 槟榔各3克 胡粉 白矾各1.5克制法上药为散。功能主治吐蛔。所吐蛔虫,色赤成团而活,属热者。用法用量每服9~12克,水煎如糊,空腹时服。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四......
  • 《回春》卷二:安蛔汤处方人参7分,白术1钱,茯苓1钱,干姜(炒黑)5分,乌梅2个,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锉。功能主治伤寒吐蛔。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回春》卷二明·《万病回春》:安蛔汤出处安蛔汤,出自明·《万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汤”......
  • 《回春》卷二:安蛔汤处方人参7分,白术1钱,茯苓1钱,干姜(炒黑)5分,乌梅2个,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锉。功能主治伤寒吐蛔。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回春》卷二明·《万病回春》:安蛔汤出处安蛔汤,出自明·《万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