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大黄消石汤

    《金匮要略》卷中:大黄消石汤处方

    大黄 黄柏 消石各12克 栀子15枚

    功能主治

    主黄疽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用法用量

    上四味,用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纳消石,更煮取200毫升,顿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金匮》卷中:大黄消石汤别名

    大黄黄柏栀子芒消汤、大黄汤、大黄黄柏皮栀子消石汤、大黄黄柏汤、消黄汤

    处方

    大黄4两,黄柏4两,消石4两,栀子15枚。

    功能主治

    湿热黄疸,黄色鲜明如橘色,腹满汗出,口渴,大便秘,小便不利,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或湿热淋浊等。嘈杂,胸中煎熬,腹满有块,二便不利,或口中觉苦辛酸威等,此症后为膈噎者。

    临床应用

    黄疸:获原辨藏患黄疸,更数医,累月不见效。发黄益甚,周身如橘子色,无光泽,带黯黑,眼中黄如金色,小便短少,色黄如柏汁,呼吸迫促,起居不安。求治于予,乃以指头按胸肋上,黄色不散,此疸证之尤重者也。乃合茵陈蒿汤、大黄消石汤,作大剂,日服三四帖。及三十日,黄色才散去,小便清利而全愈。

    用法用量

    大黄黄柏栀子芒消汤(《脉经》卷八)、大黄汤(《千金翼》卷十八)、大黄黄柏皮栀子消石汤(《外台》卷四)、大黄黄柏汤(《普济方》卷一四二)、消黄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①《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按:消石,即火消。②《金匮要略今释》:消石,《脉经》、《千金》并作芒消,日医亦多用芒消,盖非。宋本、俞桥本,消石并误作滑石。

    各家论述

    1.《金匮要略论注》:此为黄疸有里无表者言之,谓疸色黄,见于表矣,乃腹满,小便不利且赤,里热可知。黄疸最难得汗,乃自汗,则表从汗解,故曰此为表和里实。实者邪也,有邪则宜去,故主大黄消石汤。大黄、消石解气血中之实热,黄柏苦寒主下焦,栀子虽轻浮在上,能使里热从上而下,故以为使,且轻浮则与郁结相宜也。

    2.《金鉴》引李彣: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也。里病者,湿热内甚,用栀子清上焦湿热,大黄泻中焦湿热,黄柏清下焦湿热,消石则于苦寒泻热之中,而有燥烈发散之意,使药力无所不至,而湿热悉消散矣。

    摘录《金匮》卷中
更多中药材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不二丸处方巴豆(去皮、心、膜,去油)杏仁(去皮、尖,研)各70个 黄蜡40克 砒霜(研,入瓷罐内,以赤石脂固缝,盐泥固济,烧通赤,候冷取出)48克 白胶香(研细)12克 黄丹(炒)75克 乳香20克 朱砂(研飞)1......
  • 处方巴豆(去皮.心.膜.去油)、杏仁(浸.去皮.尖.研),各七十个;黄蜡一两三钱,砒霜(研.入磁罐子.以赤石脂固封缝.盐泥固济.烧通赤.候泠取出)一两六钱,白胶香(研细)四钱,黄丹(炒)二两半,乳香(研)六钱半,朱砂(研飞)半两,木鳖子(烧......
  • 《袖珍》卷一:不二散处方人言1两(为末),飞面4两(与人言用水和软饼,锅内焙干为末),白扁豆末2两,细茶末2两。制法上同和匀。功能主治疟疾。用法用量每服小半钱,已前半日,用温茶调下,再用水荡下。注意忌酒、面、鱼等。摘录《袖珍》卷一《外科方外......
  • 《经验秘方》卷下:不二膏处方金石斛16两(去根,洗,切片),乳香4两8钱(去油),真川贝16两(去心,研),没药4两8钱(去油),明天麻6两8钱(洗,切片),甘草6两4钱(洗,切片),巴豆肉5两4钱(去油,研)。制法上用大麻油12斤,浸药数......
  • 《青囊秘传》:不二饮处方西丁1钱,靛花5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结毒咽烂。用法用量凉水调服。摘录《青囊秘传》《古今医鉴》卷五:不二饮处方常山2钱,槟榔(雌1钱,雄1钱,尖锐者为雄,平秃者为雌),知母1钱5分,贝母1钱5分。制法上锉1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