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芒消散

    《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五七:芒消散处方

    芒消半两,蒲黄半两,芎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鬼箭羽半两,生干地黄(焙)1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半产后恶露不尽,气攻疼痛,血下成块,结筑脐腹。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芒消饮”。

    摘录《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五七《圣惠》卷九:芒消散处方

    川芒消2两,前胡1两(去芦头),枇杷叶半两(拭去毛,炙微黄),葛根1两(锉),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伤寒先下,九日不解,致令内实,胸胁逆满,日晚即潮热者。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九方出《千金》卷十,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五:芒消散处方

    大黄1两半(末),生地黄汁8合,芒消1两。

    制法

    上三味合和。

    功能主治

    急黄,热气骨蒸,两目赤脉。

    用法用量

    每服5合,日2次,以利为度。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疸发而见骨蒸,似乎虚象,以病起于急,属实何疑?其两目脉赤,又为血热之验。故于《金匮》大黄消石汤中裁去黄柏、栀子之苦寒,加入生地黄汁,专化血脉之滞也。

    摘录方出《千金》卷十,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五《圣惠》卷三十二:芒消散处方

    川芒消1两,黄连(去须)1两,黄芩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栀子仁1两,钩藤(锉)1两,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甘草3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丹石毒攻眼,疼痛、肿、生翳,心神躁乱。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后以乌豆汤调下。

    摘录《圣惠》卷三十二《圣惠》卷六十二:芒消散处方

    川芒消2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栀子仁1两,甘草1两(生,锉),黄芩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发背。大小便不通,心神烦躁,脐腹妨闷。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六十二《圣惠》卷八十二:芒消散处方

    川芒消3分,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赤茯苓3分,木通1两(锉),黄芩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8-9岁儿脏腑结实壮热。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生姜少许,葱白2寸,煎至5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惠》卷八十二《圣济总录》卷五十三:芒消散处方

    芒消(别研)半两,赤茯苓(去黑皮,为末)1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膀胱结热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蜜熟水调下。心烦躁热者,以冷蜜水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更多中药材
  • 处方荆芥穗、槐花、制枳壳、甘草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因热便血。用法用量蜜汤调服。摘录《永类钤方》卷二十一......
  • 处方白豆3两,赤豆3两,绿豆3两(俱连壳,甘草煎汁浸1宿,晒、研),蝉蜕(去头足,净水飞)2两,银花2两,元参2两,生地2两,荆芥穗3两,生耆3两,人中黄1两5钱,归身1两。制法上为末,用胡荽1两,酒浸1宿,煎汁为丸,如黍米大,辰砂5钱为衣......
  • 处方沥青2斤半,威灵仙1两,蓖麻子120枚(去壳,研),黄蜡2两,乳香1两(另研),没药1两(另研),真麻油(夏)2两(春秋3两,冬4两),木鳖子(去壳)28斤(切碎,研)。制法上先将沥青同威灵仙下锅熬化,以槐柳枝搅匀,须慢慢滴入水中,不粘......
  • 《痘疹金镜录》卷四:保婴百补汤处方当归、芍药、地黄、白术、人参、茯苓、山药、甘草。功能主治调补气血,资养脾胃。主痘疹9日浆足,无他症。实热血热痘,8-9日无他症。用法用量本方改为丸剂,各“保婴百补丸”(见《痘学真传》)。气虚证,加黄耆1钱,......
  • 处方牛黄1钱,胆星1钱5分,琥珀1钱5分,珍珠1钱5分,滑石2钱,茯神2钱,远志2钱,麝香6分,朱砂6分,大黄(9蒸9晒)5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急慢惊风,或胎惊,脐风撮口,天吊夜啼。用法用量每服4-5分,灯心汤调下。摘录《玉案》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