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桑菊饮

    《温病条辨》卷一:桑菊饮处方

    杏仁6克 连翘4.5克 薄荷2.4克 桑叶7.5克 菊花3克 苦梗6克 甘草2.4克 苇根6克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者。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日二服。

    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6克,犀角3克;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6克;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备注

    方中桑叶、菊花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桔梗、甘草、杏仁清咽利膈,止咳化痰,连翘清热解毒,苇根清热生津。配伍同用,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凡风温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可以用之。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温病条辨》:桑菊饮组成

    桑叶二钱五分(7.5g), 菊花一钱(3g) ,杏仁二钱(6g), 桔梗二钱(6g) ,甘草生八分(2.5g) ,薄荷八分(2.5g) ,连翘一钱五分(5g) ,苇根二钱(6g)。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方解

    本方证为风温袭肺,肺失清肃所致。风温客肺,肺失清肃,故以咳嗽为主证;虽卫表不疏,但感邪轻浅,为外感风热之轻证,故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为风热表证之象。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中桑叶甘寒质润,轻清疏散,长于散肺中风热以止咳;菊花辛甘性寒,长于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以肃肺,二者相须为用,共为君药。薄荷协助桑叶、菊花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杏仁苦降,肃降肺气,桔梗辛散,开宣肺气;二药相合,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而祛痰止咳,为宣降肺气的常用药对,共为臣药。连翘清上焦风热以解毒;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与桔梗相配祛痰利咽。本方诸药皆为辛凉甘苦,轻清宣透之品,且用量颇轻,故为“辛凉轻剂”。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一首“辛凉轻剂”,适用于风热或风温犯肺之轻证,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属风热犯肺之轻证。

    注意

    本方为风热咳嗽轻证的常用方,风寒咳嗽不宜使用。所用药物均系轻清之品,不宜久煎。

    方歌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绕, 芦根为引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摘录《温病条辨》
更多中药材
  • 《温病条辨》卷三:安肾汤处方鹿茸3钱,葫芦巴3钱,补骨脂3钱,韭子1钱,大茴香2钱,附子2钱,茅术2钱,茯苓3钱,菟丝子3钱。功能主治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者。用法用量本方改为丸剂,名“安肾丸”(见原书同卷)。大便溏者,加赤石脂。各家论述凡......
  • 《吴鞠通医案》卷三:安胃丸处方姜半夏8钱,川椒炭6钱,广皮5钱,云苓块6钱,乌梅肉4钱,生姜5钱。功能主治呕吐不食已久,六脉弦细而弱。用法用量甘澜水8茶杯,煮成3杯。分3次服。摘录《吴鞠通医案》卷三《卫生宝鉴》卷五:安胃丸处方白术5钱,干姜......
  • 处方陈皮、黄连、半夏、当归、贝母、枳实、麦冬、甘草、白术、白茯、苏梗、覆花、枇杷叶。功能主治胸膈有痰不宽,呕吐,如有碍者。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竹茹1团,水煎,食远服。摘录《何氏济生论》卷五......
  • 处方山楂1钱5分,槟榔1钱5分,草果1钱5分,藿香1钱5分,白豆蔻1钱5分,半夏(姜矾制)1钱,南星(泡过)1钱,厚朴1钱,苏梗1钱。功能主治饮食过多,一时不能g化,胃窄不能容,又挟寒邪于内,而致呕吐者。用法用量加生姜10片,水煎服。摘录《......
  • 处方净苍术2两(用生姜2两,切作片子,一同捣烂,炒黄色),厚朴(去粗皮,同前治),小枣儿24个(去核,焙干),白术(去芦)半两,白茯苓(去皮)半两,广术(煨,锉)半两,青皮(去白)半两,木香半两,藿香叶半两,泽泻半两,缩砂仁半两,槟榔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