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泻心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泻心汤处方

    大黄、当归、芍药、荆芥、麻黄、甘草,各一钱半。白术,三钱半。

    功能主治

    火证通治。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薄荷少许,煎至一钟,去滓,不拘时温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金匮要略》卷中:泻心汤别名

    三黄泻心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处方

    大黄10克 黄连 黄芩各5克

    功能主治

    泻火解毒,燥湿泄热。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绪;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用法用量

    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50毫升,顿服之。

    备注

    方中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由于三黄之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对湿热内蕴而发的黄疸,也能主治。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汉·《金匮要略》:泻心汤组成

    大黄二两(6克)、黄连一两(3克)、黄芩一两(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泻火解毒,清化湿热。

    主治

    邪火内炽,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等;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见有胸痞烦热;或积热上冲而致目赤且肿,口舌生疮;或外科疮疡,见有心胸烦热,大便干结等。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症。

    上消化道出血:对照组61例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如输液、输血、抗感染、补充电解质等;治疗组6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泻心汤合十灰散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标准以患者的吐血或者黑便的症状消失,消化道出血的伴随症状明显改善,连续3日以上大便常规潜血实验呈阴性,血压稳定可以视为治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2.0%,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3.5%,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意义。(《陕西中医》2014年第7期)

    方解

    本方用治实热火盛之证,能泻实火、解热毒、清化湿热,方中所用“三黄”均可泄热化湿,又能清热降火,使气火下降,血行亦趋宁静。大黄具有导热下行,釜底抽薪,加强泻火泄热之功,所谓“以泻代清”。临床应用以高热面赤、目赤烦躁、神昏发狂、吐血衄血、口舌生疮、湿热黄疸、疔疮肿毒、下痢脓血、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对于湿热交阻之证,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者较宜。凡属阳虚失血或脾不统血之症则忌用本方。

    现代研究

    通过实验考察,得出泻心汤的复方传统汤剂有抑菌作用。

    方歌

    泻心汤将心火降,芩连大黄热邪荡,吐衄皆因血妄行,治疗痈疡也一样。

    摘录汉·《金匮要略》
更多中药材
  • 处方熟石膏1两,轻粉1两,黄丹3钱,龙骨3钱,血竭3钱,赤石脂1两,乳香3钱,没药3钱。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生肌收口。主疮证正气大薄,腐脱肌生,不收敛,硬结红斑。用法用量掺患处,上盖薄贴。摘录《药奁启秘》......
  •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哈尔滨方):八宝生肌散处方血竭4钱,乳香3钱,没药3钱,龙骨3钱,海螵蛸3钱,儿茶3钱,象皮3钱,寒水石3钱,梅花片5片。制法上为极细末,后入梅片研匀。功能主治生肌收口。主疮疡毒气已尽,新肉不生,久不敛口。用法用量撤......
  • 《中药成方配本》:八宝眼药处方珠粉3克 西牛黄0.9克 麝香0.9克 冰片4.5克 珊瑚1.5克 玛瑙1.5克 熊胆1.8克 青鱼胆2只 制甘石15克 海螵蛸2.1克 黄连6克 荸荠粉7.5克 蕤仁霜3克制法将黄连煎去滓,化熊胆,青鱼胆拌入......
  • 处方芡实 薏仁米 白扁豆 莲肉 山药 红枣桂圆 百合各6克 大米150克功能主治健脾胃,补气益肾,养血安神。适用于失眠以及体虚乏力虚肿、泄泻、口渴、咳嗽少痰等。用法用量分顿调糖食用,连吃数日。摘录《民间方》......
  • 《疗证汇要》卷一:八宝红灵丹别名绛雷(《随息居霍乱论》卷四)、八宝红灵散(《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红灵丹(《湿温时疫治疗法》)。处方朱砂30克(水飞)明雄黄18克 真麝香9克 冰片9克 硼砂18克 礞石12克 牙硝7.5克 小真金箔50张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