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气功基本内涵探析(上)

    黄健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尽管气功具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但至今其基本概念仍不十分明确,这对于气功学科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笔者以为,剖析气功的内涵,不仅可以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气功的概念,而且可以更好地界定气功范围、评价练功质量。

    气功的5个基本内涵

    从“三基”看气功内涵

    所谓“三基”是指气功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作用,在长达四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气功的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三基”始终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

    气功的基本理论

    《吕氏春秋·古乐》:“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寥寥几十个字,概括了早期的气功理论与主要作用,也是目前比较公认的各家、各派气功共同的“根”,其后逐渐形成的所谓医疗气功、儒家气功、佛家气功、道教气功、武术气功等主要流派,都是从这个“根”上生出的“枝”。

    由于各派气功修炼的目的不同,其各自的理论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医疗气功方面,《黄帝内经》对气功理论进行的论述,较为全面、系统。《素问·上古天真论》之“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阐述了气功(尤其是静功)的作用原理,其基本精神在《素问·异法方宜论》、《灵枢·贼风》等篇中,也时有反映。后世医家结合自身的练功体会和医疗实践,从不同的侧面对此进行了补充,使之逐渐完善。在儒家气功方面,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人士,在推崇静神养生方法的同时,也将他们的“中庸之道”融入气功理论中,松静自然、练养相兼、准确活泼等练功原则中,无不深深地烙上了“中庸”的印记。中医气功学中的“和”,也是儒家“中庸”之道影响、渗透的结果。此外,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周易》中以卦象及其变化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更是气功说理的基本工具之一。在佛家气功方面,释家的“禅定慧”与养生家“静以养神”之间、密宗的“三脉四轮”与中医经络学说之间相互补充,成为诸家气功理论中共同的一部分。在道教气功方面,内丹(周天)修炼的理论,可能是道教人士对气功理论贡献的集中体现。

    总之,无论何家气功,其基本理论总体上是以阴阳、经络、精气神学说为主,兼及脏腑、气血津液等,并结合《周易》的阴阳消长、卦象变化为依据,加以阐述。她与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有极高的相似度,两者都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又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同时又均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因此,科学的理论指导,是气功的基本内涵之一。

    气功的基本内容

    《吕氏春秋》记载了导引舞,但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文献中对气功的操作,也只有一些原则性的零星描述,如《道德经》的“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至虚极,守静笃”,《庄子》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之“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首次对练功方法进行了系统归纳,所提出的“呼吸”、“守神”、形体协调“若一”,被后世气功家列为气功锻炼的三大要素,并借用《童蒙止观》“调五和”中的调身、调息、调心加以规范,合称“三调”。至于三调的具体方法,则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如调身,仅在静功中就有行、立、坐、卧等四种方式(古称“四威仪”),在动功中则有武术类、体操类、行走类、导引类、按摩拍打类等。再如调息,有以练呼为主者,也有以练吸为主的,还有结合发音的,有顺腹式呼吸、也有逆腹式呼吸,但总以深、长、细、匀、轻为基本要求。至于调心则以意守、存想为代表,以放松入静为基本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三调”在具体功法中不是均分的,而是随功法的不同而各有所侧重,由此形成了古今难以计数的动、静功种功法。因此,身、心、息“三调”齐全是气功的基本内涵之二。必须强调的是,“三调”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合理的配合应用、并对练功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作用之后,方可称之为气功,这就如同建设材料与建筑物的关系。

    气功的基本作用

    从历代文献来看,气功的基本作用以防病治病、养生康复,增进练功者的身心健康为主。古代医学文献中关于气功的许多论述,多是围绕着其养生疗疾与康复作用展开的,除了《内经》以外,还见于《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红炉点雪》,及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作和《临证指南医案》等明清温病学家的一些著作中。

    此外,儒、释、道诸家练功的最终目的虽各不相同,但他们同时也都十分重视气功的医疗作用。如将“治国平天下”作为己任的孔子认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学》)。他在颜回去世后叹息道,若某人纵有“满腹经纶”,但如不善保养身体而“不幸短命”的话,则其远大抱负,也必然落空。《孟子·卷三公孙丑上》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则似与道德涵养与心理保健相关。“好神仙导养之法”的医家、道教理论家葛洪,在《抱朴子》中将练功的作用概括为“导引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内篇·别旨》)。该书《内篇·杂应》还提倡药饵养生与练功养生相结合,认为“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佛教人士常将止观、观想用于治病,由此可见医疗作用是佛教气功中不可忽视的特色之一。因此,养生保健作用是气功的基本内涵之三。

    从操作要点看气功内涵

    如上所述,“三调”是气功的基本内容,将“三调”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融合会通,这便是所谓操作要点。如《童蒙止观》在阐述三调方法的同时,强调三者都是在止观中同时进行的,“……应合用,不得别说”,并结合调息中气相的定义域训练方法加以说明,指出:“(坐时)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这里的“息相”是调息方法中的一种理想的状态,“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是呼吸之气出入气道的形式,属于调息的范围;“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是对练功者心情(即调心要求)的描述;采用的练功姿势(调身)是“坐”,文中的三调“合用”已经表达的非常清楚。

    有学者在继承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练功体会,将气功锻炼的核心描述为三调融一,一中有三,三中有一,将其要点表述得更加清晰明了;也有学者将这种练功时的特殊状态,称为气功功能态,并认为气功对人体的各种作用,只有在此状态下才可体现出来。因此,身心并练、三调融一的操作核心是气功的基本内涵之四。

    从现代研究看气功内涵

    气功的科研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原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徐丰彦教授为代表的科研人员,首先开始了这一工作。50多年来,虽几起几落、磕磕碰碰,但还是取得了一批被业内外人士公认的成功。如研究表明,气功锻炼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调整神经系统(尤其是自主神经系统)的张力,增强心功能并改善血循环,提高肺活量,调整人体心理,延缓老年人的衰老过程,静功状态下还能降低人体的代谢,等等。有人将这些作用归纳为“补”、“通”、“和”三个方面,即强壮身体,增强内脏功能;促进微循环,改善血液及其他体液的流变性;调和人与自然及人体各部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以上气功的这些作用都是通过发掘人体的潜能而实现的。即所有作用都不是“外源性”的,而是“内源性”的,是练功者通过长期不懈的气功锻炼后,激发出来的、人体原本就有的某些潜在功能,气功锻炼的作用是使这些潜能显现出来。

    激发人体潜能的关键除了上面所说的“操作要点”外,还主要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功法的属性和特点;二是练功质量的高低,也就是练功要领的掌握程度和练功的认真程度。一般而言,就功法本身而言,难度较高的功法,其发掘人体潜能的作用较大;就练功质量而言,能掌握练功要领且能认真坚持练功者,就可获得较好的发掘潜能的作用,反之亦然。因此,发掘人体潜能的作用特点是气功的基本内涵之五。

更多中药材
  • 有一种说法,女性在例假期间不能吃芒果,因为芒果有一定的止泻作用。这种说法是真的吗?众所周知,女性例假是由于子宫内膜脱落引起的出血现象儿,芒果中并不含有影响子宫内膜的成分,所以不会对例假有明显影响。对于经期女性可以适当食用芒果,但要注意芒果属......
  • 很多人怕冷,手脚冰凉,在中医体质学说上称为阳虚体质。阳虚体质就是阳气不足,体内产生的热量不够,阳气不够自然就会出现怕冷的状态。这种体质的人,女性多于男性,年轻人更多一些。艾灸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腧穴的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
  • 例如清淡饮食就是水煮青菜,荤腥不吃、油盐不进等极端做法,非但不利于营养均衡,还会导致体质下降,让人更容易被疾病侵扰。清淡饮食的一个标准是少油、少糖、少盐忌重口味,以及尽可能多的采用蒸的方式烹饪。......
  • 夏天湿气重,气候是一个大因素,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去湿,湿气还源源不断呢?甚至在干燥的秋季也是湿气满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脾胃比较弱,运化能力不足,很多食物进入身体没有变成气血精液,而是变成痰湿。所以对于脾虚的人而言,在祛湿的同时还要健脾......
  • 预防湿气加重,这三种食物一定要少吃。一、甘味的食物。干入脾,虽然能补脾益气,但同时也会助湿。因此,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类多的食物要少吃,比如桔子、葡萄、菠萝等,还有山药、红薯等健康食材也要注意吃法和适量使用。二、生冷的食物。天气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