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盛夏防中暑防病

    专家提醒:在高温环境中(室温超过35℃)或在烈日暴晒下,劳动时间较长,且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尤其在湿度较大、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容易中暑。老年人、体弱多病者、肥胖者以及一些患有心、脑、肾慢性疾病者容易中暑。另外,露天作业者和旅游者也容易中暑。

    中暑症状:轻的中暑病人一般表现为头昏、头痛、恶心、口渴、大汗、全身疲乏、心慌、胸闷、面色潮红等症状,体温可升高到38℃以上;或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的虚脱症状。重者可表现为高热,体温超过41℃、无汗,意识障碍,手足抽搐,甚至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等。

    预防中暑的措施:

    第一、在气温高的情况下,年老者、体弱多病者尽量不要到室外活动,尤其不要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现在多数居民安装了空调,但不要把温度调得过低,否则室内外温差太大容易引发感冒,也易加重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在室外活动者,尽量多饮一些水,尤其喝些淡盐水,同时应着长袖衣服,戴草帽,撑阳伞遮阳,还可服一些仁丹,使用清凉油等降温。

    第二、人们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至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补充清凉含盐饮料;体温升高者予以物理降温,如冷水擦浴,腋窝、腹股沟处放置冰袋;重者送医院抢救。

    人们只有了解中暑的原因、症状及其防治对策,就能具有针对性的预防中暑。希望人们能够安度盛夏。

更多中药材
  • 脾胃护理。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的基础,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主要运输水液。水分的产生不仅与脾胃密切相关,而且最容易对脾胃功能造成损害。因此,风湿病患者必须照顾好自己的脾胃,平时要避免暴饮暴食、嗜酒、吃辛辣、油腻、刺激等食物,尤其是贪凉喜冷。......
  • 夏天属于火,与心相对应,所以夏天要注意心灵的调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夏天要心平气和,保持快乐快乐的心情,让胸怀宽广,精神饱满。对待外界的东西要像含苞待......
  • 第一个提倡早上脉搏的是《黄帝内经》中的“脉要精微”篇,其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段话的翻译是:脉搏通常是在早上,此时人们没有工作,阴气没有干扰,阳气没有消散,饮食......
  • 如果白天经常出汗,稍有活动就会加重,称为自汗,主要是由脾肺气虚引起的。常表现为气短乏力、身体疲劳、易感冒、面白少华,或伴有畏寒等症状。如果你在睡觉时出汗,醒来后停止,甚至弄湿衣服和被子,这被称为盗汗,主要是由阴虚引起的。常伴有手脚热、口干咽......
  • 68岁的老李患有大量夜尿症。他平均每晚起床5-6次,严重影响了他的夜间睡眠,白天没有精神。即使他白天去公园,他也只敢在公共厕所周围活动,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和大多数病人一样,老李一开始只认为这是由于老年肾缺乏症,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