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内服外灸话艾叶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这天,民间都有采集一些艾叶和菖蒲悬挂在大门两边的习俗,呈现出浓厚的节日气氛。端午插艾,史志典籍多有记载。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曰:“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桠,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五月五日鸡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而灸病,甚验。是日采艾悬于户上祛毒气。”

    艾,亦称艾蒿、家蒿、医草,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叶约含挥发油0.2%~0.33%,胆碱0.11%,腺嘌呤0.02%,以及维生素A、B、C、D、淀粉等多种成分。因含有挥发油散发出的刺激性气味,故有端午节“插艾祛五毒”(蝎、蛇、蜈蚣、蟾蜍、壁虎)之说。

    艾的药用价值很高。中医以艾叶入药,性味苦、辛、温,可以灸“百病”,生肌肉,避风寒,止伤血,医疮疗癣,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消炎的作用,煎、捣汁服有止吐血、下痢、崩血带下的功效。中医极为重视药用艾叶的炮制。方法是:取净艾叶在锅里炒至黑色,以米醋喷洒灭去火星(艾叶与醋的用量之比一般为100:15),而后炒干取出晾干制成艾叶炭用。

    艾生山野,药源丰富,在民间以艾叶治病的验方颇多,现介绍如下:

    治慢性支气管炎

    可用艾叶油胶丸,每次2丸,每日3次,10日为1疗程,可连服2~4个疗程,对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喘有很好的疗效。亦可用鲜艾叶1000g,洗净切碎,放入4000ml水中浸泡4~6小时,然后煎煮过滤浓缩约3000ml。每次服40ml,每日3次,对慢性支气管炎咳痰、气喘、肢冷、舌淡者,能有效缓解症状。

    治臁疮

    将艾叶洗净,晒干或烘干,研成粉。疮面洗净后,将艾叶粉薄薄一层撒在疮面上。也可用生茶油调艾叶粉外搽,并用纱布盖好固定。每日1次,有较好的收敛生肌作用。

    治黄水疮

    陈艾叶50g,带壳杏仁30g。先将艾叶加水1500ml,浸泡1小时左右,用汁液洗患部,再将带壳杏仁放入文火中烧至黑,取出杏仁,捣成霜状,涂抹患处,每日1~3次。

    治经期延长

    白术、当归、茯神、炒枣仁、桂圆肉、乌贼骨各10g,远志、甘草、木香、艾叶炭、棕榈炭各6克g,黄芪15g,人参3g,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对气虚型经期延长疗效佳良。

    治不孕症

    用艾叶与其它药物配合制成食疗药膳,治疗因脾肾阳虚所致的不孕症,有较好的疗效。用法:取鹌鹑两只,去毛和内脏,阿胶、菟丝子、鹿角胶、各15g,人参、川芎各10g,艾叶30g。先将菟丝子、艾叶、川芎、人参、水煎去渣取汁250毫升,后将鹌鹑和药汁放蒸碗内,隔水炖烂熟,趁热兑入阿胶、鹿角胶吃肉喝汤。

    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鲜五月艾根150g,切碎炒焦,加醋与水各半碗,煎至大半碗服。

    治先兆流产

    艾叶炭6g,菟丝子、桑寄生各15g,当归9g,水煎服。

    治皮肤瘙痒

    艾叶50g,花椒9g,地肤子、白癣皮各15g,水煎熏洗。(博 恩)

更多中药材
  •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会把红豆和赤小豆弄混,其实这两种豆子还是有区别的,无论从外形还是功效上,两者都不太一样。红豆圆而大,常常用作食材,具有化湿补脾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比较实用。而赤小豆扁而小,常用于入药,具有利湿消肿,清热退黄的功效,......
  • 罗汉果大家应该都熟悉,它具有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所以有些人咳嗽,咽痛或者便秘死都习惯用它来泡水喝。但我们要注意,罗汉果味甘性凉,对于脾胃虚寒者并不适合使用,大家一定要记住。......
  • 中医认为,肥胖都是由脾虚所导致的,脾胃虚弱会导致身体水湿运化和排泄能力下降,湿气重便由此而来。而湿气重的人大多偏好重口味,肥腻食物吃多了又反过来造成身体痰湿过重,从而发胖。不仅如此,湿气重还会加重身体运化不畅,体内废物损失无法排出,就容易出......
  • 每一种药物最好都要错开,不同的西药之间服用的话,有些像解抗的药物,我们就错开服用,错半小时。中药西药之间,我们服用的话,尽量错开个半小时会好一点,以避免发生不良的化学反应。......
  • 我们知道中医治病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我们体内的这个营养的偏性,假如这个人是个寒凉的体质,我们用温热的药啊,这是正常对应的。假如寒凉的体质用这个寒凉的药,这个药对身体都是有毒副作用,这个是不能用的。还有下面一句话呢,就是能不能长期服用,如果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