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中医人才

    什么是人才?有能力者才是人才,有学历者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者才是真正有学历者。资格认定唯一标准应是能力,能力是学和用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标准。有能力是真正有学问的表现,无能力是无学问的表现,有学历而无能力者是学而无知的表现,所以能力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然而如今只看学历而不认能力的制度占统治地位。这是极其错误的制度。国家制度中,不承认非院校毕业的有能力的医生是很错误的,难道知识是地道药材吗,非得是你那个地方出来的才是知识吗?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可笑而荒谬的事,也是一种很霸道的行为,这种制度不可避免地严重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坚决废除。解放56年来,中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外形上看有了很大的发展,可是培养出来的人学历越高越不像中医,他们学得时间越长越不懂中医,反而不信中医了,堂堂的博十毕业生不会用中医方法看病,最能说的就是细胞、分子、基因之类的东西?黄芪、附子是什么模样都辨不出来,还能承认他是个中医高级人才吗?从临床的角度比,他们远远不如在农村诊所里滚打多年的乡村医生。农村诊所里的土医生们,能认药、能采药、能加工药、能自制药、能治病、能说中医的理、能用中医的理,他们是有本事的真正的“博识”生。可是成千上万的这些人才国家就不承认,他们是中医的主力和希望,国家就不承认这些人,把这些人通通打成非法行医者,理由是他们的知识不是地道的(不是院校毕业的)真是可笑而可气又荒唐,从实践中自己看书学习掌握的就不算知识,这合理吗?有理吗?对这些人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不给,反而不会看病的人当成人才宝贝,很快把这些人提高到学术带头人和领导岗位,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如今变成了中医学的掘墓人。如果对此问题认识不足不到20年中医药学就被消灭在他们手里。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多途径培养人才的广阔道路,这就是全国统一标准资格认证制度,无论什么人都有权力参加资格认定考试,只要全国统一能力认证考试合格了,就得承认是中医医生,无论来自什么学校,什么地方,是否学校毕业生都一律平等对待,都有资格有权力申办中医诊所或是进入行医行业。考核内容只能考中医学和中医师必备的内容,不能加西医和外语、电脑等无关内容,中医师不一定懂外语,愿在国内服务一辈子的人没有英语知识也完全可以胜任,不懂电脑,也完全可以胜任。美国考医师资格有必懂中国语的条文规定吗?没有,为什么?没必要。当然多懂一国语言不是坏事是好事,但是学起来分散很多精力,愿学者自己学就好了,不能强加在考核内容中。

    培养徒弟的制度应自由化。人才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应该允许所有有能力的人都培养人才。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都有权培养徒弟或是学生。培养出来的人按自愿参加相应资格认证考试的办法取得各级职称。国家应组织每年的各级别的能力考核。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大量地高速地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保证医药事业永远发展壮人。

更多中药材
  • 郭俊田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失瘖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曰:“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症在标,因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症在本,因精气内夺而瘖也。”《张氏医通》曰:“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实证 实证......
  •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是对疾病基本......
  •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15年来,体会到要学好中医,须多读经典,兼阅中医各家学说,博众家之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古人之法之方很有必要,但师古而不可泥古,古法古方亦可新用。笔者将名医吴又可的“三甲散”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多例,均取得较满意的......
  • 冯某,女,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平素怕冷,遇寒则咳,咳则遗尿,已达五六年之久,秋冬季节加重。数年来,屡次求医,中、西药物服用颇多,然疗效欠佳,因友人介绍,故来就诊。刻诊见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脉症合参......
  •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称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致静脉瘀血,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心脏不能充分排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代谢和发育的需要而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心肌病变或结构异常使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死亡。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