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瑶医对痧证的认识

    痧症,瑶族叫发痧,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本症四季都可发生,但在夏秋之季多见。临床上以全身胀累,栗感,恶寒发热,头痛头晕,胸腹满闷,厌食,喉痛,嗳灰碱气,甚则唇甲青紫,舌质灰暗,手足直硬如木,多起病突然,变化迅速。如能及时得到诊治,就会很快得到痊愈,反之如贻误失治或治疗不当,则骤起易变生他病。瑶医在诊治痧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方法简便,疗效显著,并对其发生的病因病机,有独特的见解。

    古书中有“痧之初发,必从外感”的记述。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其发生的真正原因,还不完全明了。瑶医认为,人之所以发痧,是被天地之间一种不正之气所触发,这种不正之气,无非是太过或不及。太过就是冬当寒而冷过甚,夏当热而酷热不已;不及就是冬当寒而反暖,夏当热而反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机体过度疲乏内虚,正气不足,引起抵抗力减弱,秽浊、痧气之邪就容易乘虚而入,引起发痧。还认为痧气的发生与精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情志多郁的人,稍犯寒凉暑热,就容易患痧。总之,痧症的发生,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而内因是主要的,人体正气不足,肝旺肾亏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气候的变化或失去对外邪的抵抗能力,就容易得痧症。

    在病机方面,瑶医认为,本症的主要受损脏器是肝。当人体受到内外因素的刺激,以致神志消沉而体肝的疏泄作用受到阻碍时,则气血的运行,脾胃的受纳、运化,胆汁的疏泄,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如肝气郁结,疏泄受阻,常易气不调,疏泄失职,影响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而出现厌食,腹痛腹胀,肠鸣泄,或升发太过,出现眩晕,头痛,头胀,眼花,面目红赤,性情烦躁等。

    痧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胀晕感:患者全身有胀晕感觉,经用手拍击或擦动后即感到轻松。

    2.麻栗感:患者全身有阵发性麻木,同时皮肤有不寒而栗的感觉。

    3.斑点:痧症初起,细看患者的胸背部常有或隐或现,或红或黑的痧点。

    4.痧筋:由于痧毒阻滞气血,使其循环失畅,常引起舌底下,喉结旁,乳部,肘部及腋窝等处皮下静脉瘀血扩张,青筋显露。

    5.嗳灰碱气:由于患者胃酸缺乏,常嗳出象草木灰水样的碱性气味。

    6.舌质灰蓝色:由于痧毒侵入血分,造成舌体毛细静脉郁血所致。

    7.脉象与症状不符:痧脉大多是弦,微缓,细涩。如有弦大浮数,必兼有他症。如头痛,壮热,脉应洪实而反微迟者;或厥冷不语,脉应沉细而反滑数者,遇到这种情况,则应考虑是否患有痧症。

    由于痧症的主要症状不多,临床上诊断并不困难,只要具备有上述主要症状之一者,即可考虑患了痧症;如具备有两项以上者,便可确诊为痧症。但是,痧症又和其他外感疾病表现容易混淆,故此,当其主要症状不明显时,或合并患有其他疾病时,也会造成诊断困难,这时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试验性诊断。

    1.生芋头擦手心法

    用去皮的生芋头擦患者的手掌心,有痧症者无瘙痒、热辣感。

    2.嚼生芋头法

    给患者嚼服生芋头,如有痧症患者无舌涩、喉而难咽的感觉。

    3.嚼生黄豆法

    让患者嚼生黄豆,如属患痧症则无腥味而难咽的感觉。

    4.嚼生蓝靛叶法

    痧症患者嚼服生蓝靛叶反感觉有甜味。

    5.尝烟油水法

    取旱烟筒管中的烟油给患者服之,如属痧症者,无苦辣味的感觉。

    6.搓毛法

    即用蓝靛叶和黄土捣烂,搓成团;或用荞麦粉(或糯米粉)用鸡蛋调匀,搓成面团,如鸡蛋大小,取之在患者的胸腹或腰背部反复辗滚至药团发热,然后将药团瓣开,如药团内发现有如发毛样的绒毛(严重者,绒毛可成黄色或黄褐色,且毛端有分叉的现象),即可诊为羊毛痧。

    7.刮法

    用屈曲的食指侧面,在患者的胸壁上,从上而下用力顺刮,如皮肤出现跑马状隆起者为标蛇痧;呈蚂蟥状突起者为蚂蟥痧。用刮疗法在患者肘窝、腋窝、胸背部刮之,如皮下出现红色或紫红色斑点者为斑痧。

更多中药材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组成和用法公丁香、吴茱萸、厚朴、枳壳、羌活各等分,入小型粉碎机碾成极细粉末,每用2~3克填入脐中,外用活血止痛膏贴住,勿让药末外漏。每日换药1次,至痊愈为度。方解泄泻的发生,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故治疗原则以......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家民主任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已近40年,秉承享誉津门的“小儿王”任宝成老中医的思想,注重“脾胃学说”,结合任老的验案及其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脾胃论”的学说,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思想——以“脾胃为中心......
  • 胡本先 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刘某,男性,44岁,因肛门块物肿痛反复发作两个月来院就诊。自诉两个月前突发肛门左侧有一鸽蛋大小包块,肿胀疼痛,经抗生素静滴治疗,疼痛稍减,肿块未消,每因劳累则肿痛又起,无恶寒发热,无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无便血,大......
  • 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痤疮病机多属血热、湿热、热毒、血瘀,一般多将本病分为肺热证、血热证、胃肠实热证、热毒证、湿毒血瘀证等,治疗上分别选用泻白散合枇杷清肺饮、桃红四物汤、清胃散、五味消毒饮和除湿解毒汤等。但我们发现,临床辨治......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鬼箭羽性寒,味苦。功能活血散瘀,杀虫。《本草述》:“鬼箭羽,如《本经》所治,似专功于女子之血分矣。又如苏颂所述古方,更似专功于恶疰及中恶气之毒以病于血者也。”忍冬藤性寒,味甘,气平,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