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西结合治增生性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炎是多种肾小球疾病(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炎、ig7肾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约占我国肾活检病人的50%左右。该病多以肾病综合征和血尿为临床特征。现代医学对此病目前多采用糖皮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治疗,但仍存在频繁复发等问题,且常常带来许多副作用。因此,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的作用机理,对于提高该病的缓解率,减少复发率,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由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丁樱教授等组成的课题组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采用以益气养阴、清热化瘀类中药制剂配合西药治疗此病,取得满意疗效,现已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系膜增生性肾炎多属于中医“水肿”、“虚劳”等病,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指肺脾肾三脏的不足,尤以气阴两虚多见。标实有外邪、湿热、瘀血、浊邪诸因素,其中湿热、瘀血最为重要。气阴两虚不仅是该病的基本病机,而且在病理变化中往往是疾病由轻转重或由重转轻的重要阶段。因此,抓住这一阶段辨证施治,可以缓解或阻止病情发展。

    针对本病病机,课题组采用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方法,选用黄芪、菟丝子、五味子、生地、白花蛇舌草、水蛭等药物组方。方中黄芪、五味子、菟丝子补肾,以固其本为君;生地为辅,助五味子滋阴补肾,并可佐黄芪、菟丝子温燥之情,具有养阴清热之功;白花蛇舌草助生地清热,且有解毒、利湿之效;水蛭活血化瘀。该方补气与养阴并举,扶正与祛邪兼顾,共奏益气养阴、清热化瘀之功。

    药理研究证明,益气养阴、清热化瘀中药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药合用,有助于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并促进肾脏病理修复。课题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研究观察系膜增生性肾炎2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益气养阴、清热化瘀的方剂+环磷酰胺+强的松,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强的松。结果显示,治疗组81.6%的临床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54.3%),且疗程明显缩短,在降低复发率、减少感染次数、减轻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副作用方面均有显著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发现,用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法治疗病机同属气阴两虚兼湿热、瘀血的多种肾小球疾病,均可取得满意疗效,这进一步验证了中医“异病同治”的传统理论。为了探讨这一传统理论的物质基础,寻找其在细胞分子学水平的靶环节,课题组采用同时制造慢血清病大鼠和iga肾病小鼠两种不同动物肾病模型,深入进行了病理、肾组织系膜细胞增殖、凋亡及其凋亡调控基因ice、bcl-2、fas等研究。结果显示: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法对不同肾病模型均具有明显减少尿蛋白、减轻病理损害等作用,且有抑制系膜细胞增生,促进其凋亡、调节凋亡调控基因等作用。这一研究初步揭示了“异病同治”理论在细胞分子水平的可能机制。

更多中药材
  •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称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致静脉瘀血,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心脏不能充分排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代谢和发育的需要而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心肌病变或结构异常使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死亡。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
  • 杜昕 河北省中医院 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文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年,尤擅长内科杂病。今总结其治疗一夜间烦热案如下。患者于某,年逾花甲。夜间烦热,不能成寐2月余。因丈夫新丧,昼夜悲闷,心......
  •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瞑眩,语出《尚书·说命》,曰“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反应即疾病貌似加重的好转反应。瞑眩是一种疾病治疗或者自愈过程中的动象。动者属阳,相对于静止不动、处于相持状态的人体疾病状态来说,这是由阴转阳的佳兆。对于......
  • 疱疹性口炎是以口腔内出现单个或成簇小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口腔炎症。多见于1~3岁小儿,尤其在得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后易感染该病,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易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本病中医学称之为“口疮”。病损仅在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