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历数君王与中医的纠葛(图)

    在我国历代君王中,有不少与中医药结缘,这对祖国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远古时期,“三皇”之一神农氏,为普济众生,曾翻山越岭寻找草药,最后掌握了多种药性,成为“本草学”的奠基人。“五帝”之一黄帝,热心医药,他曾经与臣子岐伯、伯高等研讨医药,留下了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

    西汉淮安王刘安,“博览群书”,“善医药”,被誉为我国最早的科学家,他从尿液中提取结晶,制成中药“秋石”,是古代制药的雏形。

    三国时曹操之子曹翕,对中医灸法情有独钟,曾撰写《曹氏灸方》七卷,在当时颇有影响。

    南北朝时简文帝(梁)萧纲,对医学精通,曾撰写《劝医论》,云“九部之脉甚精,百药之品难究,察声辨色,其功甚秘”。提示为医者要敢于吃苦,才能作良医。此文后被收于《古今图书集成》中。

    唐高宗李治软弱无能,但对医药非常重视。公元657年,他命苏敬等二十余人共同编撰了《新修本草》这部宏篇巨著,两年后颁行天下,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宋朝是中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与数朝皇帝都崇拜医学有关。太宗赵光义未登基时,曾留心医术,遍收名方。即位后非常重视医药,下诏命王怀隐等人编著出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宋仁宗赵祯喜欢针灸,1023年命翰林医官王惟一编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由政府颁布各州,并铸针灸铜人模型两具,供教学和考试之用。宋徽宗赵佶治国无方,却是个颇有建树的良医。他继位后,曾颁布圣旨各州县广泛设置“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医疗保健和慈善机构,并设“修合药所”这一医药管理部门(后改为惠民局);后又命人编著、颁行了本草范本《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及国家药局方《和剂局方》等大型方药经书。1117年他亲自主持,历时18年,完成了旷世巨著《圣济总录》,集宋以前中医药文化之大成,后又亲撰《圣济经》一书。

    明代周定王朱棣,平生喜欢医药,亲著或参编了《周府袖珍方》、《普济方》、《救荒本草》等书。特别是《救荒本草》,将民间可供食用的各种草木逐个描图,记明出产环境、外貌、性味及食用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

    清代的康熙大帝,据说也“留心医理,熟谙药性”,有较高的医学造诣。他曾两次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治病。

更多中药材
  • 姜,也被称为生姜,姜,有独特的辛辣香味,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它可以使各种菜肴美味可口,味道香。吃几片姜或放一点姜,可以改善食欲,增加食欲,所以俗话说:米饭不香,吃姜。姜的辛辣成分主要有姜酮、姜醇和姜酚。它们具有一定的挥发性,能增强和加速血液......
  • 三黄,即黄芩、黄连、黄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燥湿药。三者均有苦寒之味,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三者常相互配合,以提高清热解毒的力度,因此被称为三黄,因为它们都姓黄,但经过仔细研究,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黄芩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中医......
  • 枸杞应干燥、通风,避免高温,防蛀。不要吃太多的滋补品,枸杞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古枸杞比较合适;如果想到治疗效果,最好每天吃30克左右。过黄过度熏制可使枸杞明亮,外观鲜红,但对人体有害,购买时应注意不要简单地注意......
  • 山药多用于解渴(糖尿病)和虚劳咳嗽。炒后食用可治疗脾胃不足和肾气不足。但有湿热实邪者(如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不利、舌苔黄腻等)不宜多服;山药有收涩作用,大便干结者不宜食用;山药淀粉酶不耐高热,不宜长时间煎炸;不要一起吃山药和甘遂,也不要和......
  •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临床上多采用西药治疗。虽然降压效果快,但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对于高血压患者,试着按摩穴位来帮助降压。以下是三个降压效果好的穴位。百会穴百会穴具有平肝潜阳、镇肝熄风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按摩百会穴可以调节微血管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