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是肝脏疾病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在各种病因损害后肝脏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紊乱、中毒及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为精神状态异常、昏迷及病态骚动,继而发展为昏迷,病人常伴有各种病理神经体征及运动障碍。特别有肌肉震颤和抽搐。根据临床表现,肝性脑病一般分为5期:一期:轻度神志模糊,失定向,思维变慢,情绪或举止改变,语言不清。扑翼样震颤(+),脑电图轻度改变;二期:嗜睡,性格改变,举止异常,欣快,骚动。扑翼样震颤(++),脑电图轻度改变;三期:木僵,能说话并听从简单命令,言语不清,明显神志模糊。扑翼样震颤(+/-),脑电图重度改变;四期:昏迷,对痛觉有反应,扑翼样震颤(-/+),脑电图重度改变;五期:深昏迷,扑翼样震颤(-),脑电图重度改变。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复杂,有多种因素,治疗多采取综合措施。主要有(1)护理;(2)消除因素;(3)支持疗法;(4)降低血氨;(5)支链氨基酸;(6)左旋多巴;(7)其他处理。

    肝性脑病属中医“昏愦”、“昏迷”等范畴。热、毒、瘀、实为其主要的病理特点,因此,通腑泻热、凉血解毒为其主要治疗原则。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51例,男34例,女17例,年龄28~69例,临床分为前驱期7例,昏迷前期10例,昏睡期15例,昏迷期19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者36例,慢性重型肝炎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3例,原发性肝癌7例。服药后72小时,前驱期及昏迷前期共17例全部治愈,昏睡期治愈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昏迷期治愈7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2%。

更多中药材
  • 有些女孩从月经开始就有痛经问题,轻度下腹痛,经过后,逐渐缓解;严重腹痛难以忍受,面色苍白,身体瘦,声音低,甚至伴有昏厥等症状。这种情况属于原发性痛经,在未婚妇女中更为常见,大多数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开始发病,腹痛主要位于下腹中部,喜欢热,......
  •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
  • 现代名医施金墨先生从医60多年,博览医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寻找。他学习严谨,医理透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其是善用对药。现总结施老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辨证施治分九法。施老将临床上看到的失眠分为四种情况:睡眠不能;睡眠时间短,醒来......
  • 胆石症是一种由胆汁沉积、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或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国胆石症的自然人口发病率约为7.8%。据报道,胆结石与胆癌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胆结石数量的增加,胆结石的风险也在增......
  • 组成 柴胡10克,瓜蒌根12克,当归9克,红花6克,甘草6克,穿山甲(炮)10克,大黄(酒浸)3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0克。功效 活血祛瘀,通络散结。主治 跌仆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亦可用治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