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荒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农民荒,截至2011年10月,中国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4亿,因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广大农村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许多行政村也渐渐在消失,闹起了农民荒。 

    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一共涉及了17个省区市的2749个村庄调查就表明,超过七成的农村已经没有进城打工的剩余劳动力,仅有1/4的农村还有40岁以下的劳动力。如今情况更为严重,由于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农村土地撂荒日益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目前一些主要的劳动力都是60岁左右的农民,出于对土地和耕种的自然感情依然坚守工作,但是现在依然每人要耕地20亩到30亩,基本依靠人力和畜力,劳动力现在呈现出超负荷运转的现象。再过5-10年当这些老人都没有办法再因为劳作的时候,种粮主产区的劳动力就将面临后继无人的现象,严重危害到了粮食安全,这就是“农民荒”。

    “农民荒”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城市化进程

    当前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向城市的单向输出,即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农业和农村投入产出率相对较低,相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较差,农村的人才、劳动力、资本等持续、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呈现资本和劳动力净流出的现象。这种情况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农村更为明显,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农村。这种单向输出加剧了“农民荒”现象。

    农业收益低

    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潜力有限、收益率低。由于农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传统农业比例大,收益率低。

    跳农门思想

    青年农民“跳出农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青年一代农民中,“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和谋生的主要办法”,“城乡流动、迁移并定居城市日渐成为农民的强烈愿望”。因此,青壮年劳动力由于种地纯收入太低、种地条件太苦和不体面而不愿回村耕种。

    生育率

    农村生育率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农民荒”。由于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农村生育率大幅下降,少年儿童急剧减少,农民后继乏人。 

     

  • 基本含义
    指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田荒芜,农业生产减少的现象。
  • 详细解释
    农民荒是指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田荒芜,农业生产减少的现象。这一现象通常发生在农村人口外流的大规模迁徙、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农业劳动力市场不平衡等情况下。农民荒对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也反映了农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 使用场景
    农民荒通常用来形容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田荒芜,农业生产减少的现象。可以用于描述农村人口外流、农业生产减少、农村经济困难等情况。
  • 故事起源
    农民荒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田荒芜,农业生产减少。这一现象被形象地描述为农民荒,成为人们对农村发展不平衡的一个象征。
  • 成语结构
    主谓结构,由“农民”和“荒”两个词组成。
  • 例句
    1. 农民荒导致农田荒芜,农业生产减少。2. 近年来,农民荒现象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片农田被荒草覆盖,没有农民在耕种,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减少的情景。
  • 延伸学习
    了解农民荒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深入了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和农业现代化的挑战。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农民荒让农田变得荒芜,没有人种庄稼了。2. 初中生:农民荒对农村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需要采取措施解决。3. 高中生:农民荒现象反映了农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加强农村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