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麝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原麝yuán shè

    原麝,又名香獐子,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小型偶蹄类食草动物。麝以森林和森林灌丛为主要栖息地,原麝主要分布在海拔600至1000米以上人迹罕至的针阔混交林带。属于中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详细解释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黑龙江, 吉林, 内蒙古, 河北, 甘肃, 安徽

    在我国分布于吉林敦化、黑龙江伊春、内蒙古大兴安岭,河北,北京,山西吕梁山、安徽大别山和新疆阿尔泰山等地。原麝在我国共分化为3个亚种,西伯利亚亚种分布于东北的大兴安岭和新疆阿尔泰山;东北亚种分布于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华北地区;安徽亚种分布于安徽。

    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蒙古北部和东部

    形态特征

    一种小型的偶蹄类动物,体长为80-95厘米,尾长仅有3-5厘米,肩高50-60厘米,体重8-13千克。头上没有角,也没有上门齿,下犬齿呈门状,并与6枚门齿连成铲状,雄兽有一对獠牙状的上犬齿,一般为5-6厘米,露出唇外。身体的毛色为黑褐色,背部隐约有六行肉桂黄色的斑点,颈部两侧至腋部有两条明显的白色或浅棕色纵纹,从喉部一直延伸到腋下。腹部毛色较浅。毛粗而髓腔大,毛被厚密,但较易脱落。头和面部较狭长,吻部裸露,与面部都呈棕灰色。耳长,大而直立。短短的尾巴藏在毛下。四肢很细,后肢特别长,站立时臀高于肩,蹄子窄而尖,悬蹄发达,非常适合疾跑和跳跃。

    原麝终生具有肉桂黄色或橘黄色斑点,这与马麝、林麝差别较明显。东北原麝,身长85 厘米左右,肩高55-60 厘米,体重8-12 千克。全身显暗褐色,成年个体呈现肉桂黄色斑点,多排列成6 行。安徽原麝大小与林麝相仿,体长65-80 厘米,肩高小于50 厘米,体重8-12 千克。全身呈灰褐色,体背及体侧的毛色较深,腹部及四肢上部内侧毛色淡,后肢下部后侧的毛近于黑色,颊、额及耳背呈灰黑色,耳壳边缘黑褐色,耳内为白色;颌及喉白色向两颊伸延,向下沿颈部两侧在胸前连成环状,中央仍为灰褐色,在颈后两侧有两个白色斑点。1-2 岁的幼麝体背有横向的橘黄色斑纹,自肩至臀有13 条。成年麝斑纹逐渐消退,变斑点,排列成了纵行,股侧及近腹处有梅花斑,腰及臀部的斑点没有行次之分。

    生活环境

    东北原麝栖息于北方大面积的针阔混交林内,食地衣、苔醉、杂草及树木的嫩枝叶等。安徽原麝栖息于海拔1 500 米以下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其活动区域随季节的交替也有所变迁。春季在低山阳坡灌丛中,夏在高山石崖边,冬在阳坡温暖处或树林中。初生仔麝全身被覆有棕黄色斑纹,随年龄的增长和被毛的脱换而呈现橘黄色斑点。其他均与林麝相似。

  • 基本含义
    比喻刚正不阿、清白无瑕的品质。
  • 详细解释
    原麝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香料,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非常珍贵和高贵的香料。原麝在古代被用来制作香囊和香料,具有独特的香气。因此,原麝成为了比喻刚正不阿、清白无瑕的品质的成语。
  • 使用场景
    原麝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不受外界诱惑和贪婪的影响,始终保持正直和纯洁。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坚守原则、不为名利所动、廉洁奉公的人。
  • 故事起源
    原麝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庄子》一书中的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山上发现了一只麝,他希望能够得到这只麝的香气,于是他把麝带回家,想用麝的香气来装饰自己的房间。然而,麝在被带回家的路上失去了它的香气,变得没有价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原本珍贵的东西一旦失去了原有的特质,就会变得毫无价值。
  • 成语结构
    形容词+名词
  • 例句
    1. 他一直保持着原麝的品质,从不接受任何贿赂。2. 她的品德高尚,像原麝一样纯洁无暇。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原麝”与品质高尚、纯洁无瑕的形象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可以想象原麝的香气散发出来,代表着一个人的高尚品质和正直的品德。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香料文化,以及古代人们对于品德高尚的追求。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像原麝一样,从不欺负同学。2. 初中生:我希望自己能够像原麝一样,保持纯洁的心灵。3. 高中生:他的品德高尚,如同原麝的香气一般,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