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理
tōng lǐ
  • 拼 音:tōng lǐ
  • 注 音:ㄊㄨㄙ ㄌㄧ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通晓事理。《易·坤》:“君子黄中通理。” 三国 魏 曹操 《议复肉刑令》:“安得通理君子达於古今者,使平斯事乎?”《平妖传》第五回:“你儿子忒不通理,做出恁般手脚。”
    (2).共通的道理。《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又论皇帝王霸豢龙之説,甚是通理。”《南史·徐羡之传》:“臣以为法律之外,尚弘通理,母之即刑,由子明法。” 宋 曾巩 《正长各举属官诰》:“盖上下之体相承,如此以周天下之务,此古今之通理也。”
    (3).犹统理。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四》:“臣闻天生蒸民,不能自治而立王者通理之。” 宋 王禹偁 《与冯伉书》:“今有 商於 之命,而亲友间往往相唁,诚以閤下通理是郡也。”
    (4).连通的纹理。 唐 白居易 《云居寺孤桐》诗:“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 基本含义
    通达事理,了解道理。指能够理解和掌握事物的道理,具备明智的思考和处理能力。
  • 详细解释
    通理是由“通”和“理”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通,表示通达、了解;理,表示事理、道理。通理的意思是能够通达事理,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个成语强调了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备明智的思考和处理能力。
  • 使用场景
    通理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思维清晰、理性、有辨别力,能够准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具备较高的学识和修养,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故事起源
    通理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尚无确切记载。它是汉语中常用的成语之一,成语的起源往往与历史故事、文化传承有关。
  • 成语结构
    通理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1. 他是一个通理的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够理性思考并做出正确的决策。2. 这位教授通理深思,他的课堂上总是能够给学生带来启发和思考。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通理这个成语:1. 将“通”字与理解、了解联系在一起,表示通达;2. 将“理”字与事理、道理联系在一起,表示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延伸学习
    若想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通理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 阅读相关的古代典籍和文化经典,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通理的理解和引申;2. 查阅相关的辞典和词典,深入研究通理的用法和意义;3.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通理的人,做事情能够理解事物的道理。2. 初中生: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觉得很通理,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3. 高中生:我认为学习通理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