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德
mù dé
  • 拼 音:mù dé
  • 注 音:ㄇㄨˋ ㄉㄜ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 秦 汉 方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胜,附会王朝的命运,以木胜者为木德。《史记·封禅书》:“ 夏 得木德,青龙止於郊,草木畅茂。” 三国 魏 曹植 《帝喾赞》:“祖自 轩辕 , 玄嚣 之裔。生言其名,木德帝世。”《周书·明帝纪》:“自火行至今,木德应其运矣。” 唐 窦常 《奉送职方崔员外摄中丞新罗册使》诗:“辨方知木德,开国有金家。”
    (2).谓上天生育草木之德。亦特指春天之德,谓其能化育万物。语出《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孔颖达 疏:“盛德在木者,天以覆盖生民为德,四时各有盛时,春则为生,天之生育盛德,在於木位。” 晋 傅玄 《柳赋》:“美允灵之鑠气兮,嘉木德之在春。” 唐 高适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诗:“春野变木德,夏天临火星。”

  • 基本含义
    指人的品德或道德修养像木头一样刚硬,不可动摇。
  • 详细解释
    木德是由“木”和“德”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木”表示坚硬、不可动摇,“德”表示道德修养、品德。木德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人的品德或道德修养像木头一样坚硬,不会受到外界诱惑或干扰而动摇。
  • 使用场景
    木德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或道德修养非常坚定,不会受到外界的诱惑或干扰而改变。可以用来称赞一个人的高尚品德、坚定的信念或坚韧不拔的意志。
  • 故事起源
    木德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为政篇》中。原文是:“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明白道义的重要性,而小人只追求私利。由此可见,木德强调的是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 成语结构
    主体词语+修饰词语
  • 例句
    1. 他的木德让他在困境中不动摇。2. 她的木德使她成为了众人的楷模。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木德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坚硬的木头,代表一个人的品德或道德修养非常坚定,不会受到外界的诱惑或干扰而改变。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道德修养相关的成语,如“德才兼备”、“德高望重”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是个有木德的孩子,他总是乐于助人。2. 小学生:老师说,大家都要有木德,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3. 中学生:作为学生,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木德。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有木德,不仅要学习好,还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