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黼黻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huǒ lóng fǔ fú ㄏㄨㄛˇ ㄌㄨㄙˊ ㄈㄨˇ ㄈㄨˊ

    火龙黼黻(火龍黼黻) 

    《左传·桓公二年》:“火龙黼黻,昭其文也。”原指火形和龙形的文彩,后用以比喻作文只知雕章琢句,犹如补缀百家之衣。 宋 陆游 《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黼黻世不知。” 宋 陆游 《杨梦锡<集句杜诗>序》:“ 梦锡 之意,非为集句设也,本以成其诗耳。不然,火龙黼黻手,岂补缀百家衣者耶!”

  • 基本含义
    形容气势磅礴,威风凛凛。
  • 详细解释
    火龙黼黻是一个四字成语,由“火龙”和“黼黻”组成。火龙指的是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着威武雄壮;黼黻指的是古代贵族的礼服,象征着庄重华丽。火龙黼黻形容气势磅礴,威风凛凛。
  • 使用场景
    火龙黼黻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气势雄伟,威风凛凛。可以用来形容国家盛世的景象、英雄人物的气概、庄严的场合等。
  • 故事起源
    火龙黼黻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记载了齐国大夫鲍叔牙为齐桓公设计了一套有关礼仪的服饰。鲍叔牙精心设计的服饰,使齐桓公出巡时气势磅礴,威风凛凛,形容得宛如火龙黼黻。
  • 成语结构
    火龙黼黻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名词组成。
  • 例句
    1. 他身穿火龙黼黻的礼服,庄重而威严。2. 这幅画的气势火龙黼黻,让人赞叹不已。
  • 记忆技巧
    可以将“火龙”和“黼黻”形象地联想起来。火龙可以想象成熊熊燃烧的火焰,黼黻可以想象成华丽的贵族服饰。通过联想这两个形象,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左传》中的鲍叔牙和齐桓公的故事,以及古代贵族的礼仪和服饰文化。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看过一部电影,里面有一场战斗,英雄们穿着火龙黼黻的盔甲,非常帅气。2. 初中生:这个演讲比赛上,他的演讲内容火龙黼黻,吸引了全场观众的注意力。3. 高中生:他的领导风格火龙黼黻,让我们对他非常敬佩。4. 大学生:这部电影的特效火龙黼黻,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