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带
jīn dài
  • 拼 音:jīn dài
  • 注 音:ㄐㄧㄣ ㄉㄞ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衣襟和腰带。《后汉书·蔡邕传》:“ 邕 性篤孝,母常滞病三年, 邕 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
    (2).谓山川屏障环绕,如襟似带。比喻险要的地理形势。 汉 张衡 《东京赋》:“苟民志之不谅,何云巖险与襟带。” 唐 杨炯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 三秦 六辅之奥区,五岳四瀆之襟带。” 清 侯方域 《定鼎说》:“闻之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舌,不以关陲为襟带也。”
    (3).比喻切于实用,不可暂离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夫《尔雅》者, 孔 徒之所纂,而《诗》《书》之襟带也。” 唐 柳宗元 《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屨,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衝牙之响发焉。”
    (4).比喻贴近之处。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余少长 大梁 ,豢养於保抱之手,即 淮 泗 之间,近在襟带,未尝眼见身到。” 清 唐甄 《潜书·非文》:“古之善言者,根於心,矢於口,徵於事,博於典,书於策简,采色焜燿。以此言道,道在襟带;以此述功,功在耳目。”
    (5).拱卫;控制。《魏书·任城王云传》:“时四中郎将兵数寡弱,不足以襟带京师。” 唐 颜真卿 《谢荆南节度使表》:“窃以 荆南 巨镇, 江 汉 上游,右控 巴 蜀 ,左联 吴 越 ,南通五岭,北走上都,寇贼虽平,襟带尤切。”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藩邦》:“至如 朝鲜 襟带海表,屏障中原,无 朝鲜 则 辽水 东西皆将受警。” 郭沫若 《南京印象》六:“高耸在山头的一座城堡式的建筑,襟带双江,俯瞰全市。”
    (6).代称防卫或监察之事。 汉 蔡邕 《故太尉乔公庙碑》:“ 循王 悝 , 桓帝 同产,以怀逆谋,黜封 癭陶王 。以公长於襟带,拜 鉅鹿 太守。 悝 畏怖明宪,检于静息。”

  • 基本含义
    形容人的为人正直、廉洁,不受贪欲和外界诱惑的影响。
  • 详细解释
    成语“襟带”源自于古代官员的服饰,襟带是表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襟带所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品德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因此成语“襟带”也成为了形容人的为人正直、廉洁的象征。
  •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高尚,为人正直,不受贪欲和外界诱惑的影响。可以用于表扬一个人的高尚品德,也可以用于自我要求,提醒自己保持正直的品德。
  • 故事起源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官员叫晏子,他一生以廉洁自持、为政公正而著称。有一次,晏子去参加一个宴会,主人故意在宴会上摆放了很多美味的食物和饮品,试图引诱他受贿。晏子看到了这一切,但他毫不动心,仍然保持着廉洁的原则,没有接受贿赂。后来,这件事被人们传为佳话,形成了成语“襟带”。
  • 成语结构
    名词+名词
  • 例句
    1. 他一生廉洁自持,真是个襟带之士。2. 这位官员为人正直,襟带高悬。
  • 记忆技巧
    可以将“襟带”想象成一个人的衣襟上系着一条带子,这条带子代表着一个人的品德和为人处世的准则。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更加深刻地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品德、廉洁相关的成语,如“廉洁奉公”、“清廉正直”等,以扩大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襟带的人,要诚实守信。2. 初中生:我们学校的班长是一个有襟带的人,他对待每个同学都非常公正。3. 高中生:考试作弊是没有襟带的表现,我们应该坚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