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
xiào zǐ
  • 拼 音:xiào zǐ
  • 注 音:ㄒㄧㄠˋ ㄗㄧ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孝子 xiàozǐ
    (1) [dutiful son]∶指对父母孝顺的儿子
    (2) [son in mourning]∶父母死后守孝的人

  • 反义词

    逆子

  • 英文翻译

    1.(善于孝顺父母的人) dutiful son; submissive and obedient son

  • 详细解释

    (1).孝顺父母的儿子。《诗·大雅·既醉》:“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匱,永锡尔类。”《庄子·天地》:“孝子操药,以脩慈父,其色燋然,圣人羞之。”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 唐 韩愈 《复仇状》:“盖以为不许復讐,则伤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训。”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慈父孝子、孤臣寡妇之哭声,陛下必不得而闻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欲劝人为孝,则举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纪,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 冰心 《南归》:“人家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这次病了五个月,你们真是心力交瘁!”
    (2).指父母亡故后居丧者。《礼记·问丧》:“孝子亲死,悲哀志懣,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復生然。”《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初, 恪 将征 淮南 ,有孝子著縗衣入其閤中,从者白之,令外詰问,孝子曰:‘不自觉入。’”《宋书·后妃传·明恭王皇后》:“ 元徽 五年五月五日,太后赐帝玉柄毛扇,帝嫌其毛柄不华,因此欲加酖害,已令太医煑药,左右人止之曰:‘若行此事,官便应作孝子,岂復得出入狡獪。’帝曰:‘汝语大有理。’乃止。”《明史·礼志十四》:“凡有改葬者,孝子以下及妻、妾、女子子,俱緦麻服,周亲以下素服。”《儒林外史》第四八回:“‘你父亲几时去世的?’那孝子道:‘还不曾尽七。’”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六章:“亲戚、邻居、门中人,挤满当事人的院子,说了一早晨,没说倒,才来到区上,因为必须立刻决定谁是孝子,好办丧事。”
    (3).祭祀时对已故父母的自称。《礼记·郊特牲》:“祭称孝孙孝子,以其义称也。”《新唐书·礼乐志三》:“若宗子有故,庶子摄祭,则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
    (4).旧时表旌孝行卓著者的特定称号。《后汉书·蔡邕传》:“又市贾小民,为 宣陵 孝子者,悉除为郎中、太子舍人。”《明史·孝义传一·李德成》:“ 洪武 十九年举孝廉,屡擢尚宝丞。二十七年旌为孝子。”

  • 基本含义
    指对父母尽心尽力、孝敬有加的子女,也泛指尊敬和孝顺的后代。
  • 详细解释
    孝子一词源自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孝子是指那些能够尽心尽力、孝敬有加地对待父母的子女。这种孝敬和尊重体现在言行举止、照顾照料、关心关爱等方面。孝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之一。
  • 使用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孝子一词常用于赞美那些对父母尽心尽力、尊敬孝顺的子女。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家庭中孝顺的子女。孝子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社会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风气和价值观。
  • 故事起源
    孝子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其中有关于孝子的故事和论述。这些故事和论述强调了孝子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的重要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 成语结构
    孝子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孝”表示孝敬父母的美德,“子”表示子女。这个成语的结构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和记忆。
  • 例句
    1. 他是个孝子,每个周末都会回家陪父母。2. 她对父母非常孝顺,经常为他们做家务。3. 孝子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关心家庭的其他成员。
  • 记忆技巧
    记忆成语“孝子”的技巧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 将“孝子”分解为两个部分:“孝”和“子”。2. 将“孝”想象成一个人在向父母鞠躬致敬的形象。3. 将“子”想象成一个小孩子的形象,代表子女。4. 将这两个形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形象生动的场景,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孝子的文化背景和相关故事,可以阅读有关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此外,你还可以通过观看相关纪录片和电影了解孝子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是一个孝子,每天都会帮爸爸妈妈做家务。2. 初中生:我们应该向孝子学习,尊敬父母,关心家人。3. 高中生:作为一名孝子,我将努力学习,为家人争取更好的生活。4. 大学生:孝子不仅要关心父母,还要关爱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和学习中国词语“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