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作文 学门教育

国学古籍

东周列国志

  •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描写我国东周历史的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周五百多年间列国争霸称雄的事迹。全书以古代著名史籍《左传》、《国语》、《战国策》和《史记》作为基本叙写依据,把曲折动人而又纷繁复杂的东周历史很有条理地贯穿起来,在语言上也经阅读史籍原著更为流畅明快。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作者以西周由盛而衰的大背景为引子,以“春秋五霸”为主线,构成了全书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以“战国七雄”为主线,叙写到六国关于秦,天下统一。春秋战国许多寓意深刻、可歌可泣、生动有趣的历史事件,如“齐恒公春秋始霸”“伍子胥险过昭关”、“刺奏王图穷而匕首见”等,都写得颇得精彩;另外,对一些疑难的历史问题,作者也写出了自己的看法。清代小说。描写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关于 “列国”故事的平话,最早产生在元代。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字畏斋)撰《列国志传》,以武王伐纣的故事开篇,分节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明末冯梦龙加以改编,凡余邵鱼疏忽或遗漏的地方,都根据史书作了订正,艺术上也有显著的提高,改名为《新列国志》,共108回。清代乾隆年间,秣陵(今江苏南京)蔡元放(名 □,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又作了一番修改,并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

作者:余邵鱼

翰林要诀

  • 陈绎曾,元代元统至元年间书法家。字伯敷,处州(今属浙江)人。[此从《元史》说,《元诗选》作归安(今属浙江)人。]举进士,官至国子助教。口吃而精敏异常,诸经注疏,多能成诵,文辞汪洋浩博,与陈旅齐名。又善真草篆书,著有《文说》、《文筌》、《行文小谱》。《翰林要诀》一卷,分十二章:一执笔法,二血法,三骨法,四筋法,五肉法,六平法,七直法,八圆法,九方法,十分布法,十一变法,十二法书。各法中俱立种种名目,有本于前人者,有其自创者。前人论书颇以此书为重,也有以为此书涉于繁琐,徒令学者目眩神昏不知所主。姑备一说,未可墨守。


    第一 执笔法

    擫 大指骨下节下端用力,砍直如提千钧。
    捺 食推著中节旁。此上二指主力。
    钩 中指著指尖钩笔下。
    揭 名指著指外爪肉际揭笔上。
    抵 名指揭笔,中指抵住。
    拒 中指钩笔,名指拒定。此上二指主转运。
    导 小指引名指过右。
    送 小指送名指过左。此上一指主来往。右名拨镫法,拨者笔管著中指名指尖,圆活易转动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间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手执笔管浅,则易转动也。

    右指法。枕腕 以左手枕右手腕。
    提腕 肘著案而虚提手腕。
    悬腕 悬著空中最有力。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瞑目伸臂曰:胆、胆、胆。

    右腕法。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右手法。

    撮管 以拨橙指法撮管头,大字草书宜用之,书壁尤佳。
    镞(扌部,同促)管 以大指小指倒垂执管,促三指攒之,就地书大幅屏障。
    捻管 大指与中三指捻管头书之,侧立案左,书长幅钓字。
    握管 四指中节握管,沈著有力,书诰勅牓疏。

    右变法。第二 血法

    蹲 七分三折,管直心圆。
    驻 七分力到水聚。
    提 三分大指下节骨竦水下。
    捺 九分力满。
    过 十分疾过。
    衄 三分三摇笔杀力。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笔尖受水,一点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提之则水皆入纸矣。捺以匀之,枪以杀之、补之,衄以圆之。过贵乎疾,如飞鸟惊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滞,仍不得重改。抢 各有分数,圆蹲直抢,偏蹲侧抢,出锋空抢。第三 骨法

    提 竦大指下节骨下端,提尾驻飞。
    纵 和大指下节骨下臼,蹲首驻捺衄过。

    字无骨,为字之骨者,大指下节骨是也。提之则字中骨健矣,纵之则字中骨有转轴而活络矣。提者大指下节骨下端小竦动也,纵者骨下节转轴中筋络稍和缓也。

    第四 筋法

    藏 首尾蹲抢。解“藏”“度”二字,则无死笔,活处在筋也。
    度 中间空中飞度。

    字之筋,笔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也。右字法。一画亦要藏、度,不专是断处,连处。中指下贯上,左贯右’笔中柔。
    名指上贯下’右贯左,笔中韧。

    右指法。

    第五 肉法捺满。
    提飞。

    字之肉,笔毫是也。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即肥,提飞则肥者毫端分数足也,瘦者毫端分数省也。右字法。

    笔 字一寸,蹲七厘,提五厘,捺九厘,画一分。以是为率,清劲递减三厘。初学提活、蹲轻则肉圆,老成提紧、蹲重则肉赲\趑。如万岁枯藤赲\\趑电信笔互M5—力出字斗K此坞

    纸 强弱有分数’笔力临时斟酌之。水太质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粗即多累’积则不匀。

    磨墨之法’重按轻推’远行近衍。

    砚 池宽面细,每夕一洗’则水墨调匀,血肉得所。陨石惟取细涧停水’酞石惟取续涩么墨弟之邦关宝宝,

    凡磨墨不得用砚池水’令墨滞笔泣’须以水滴汲新水临时斟酌之。凡书不得自磨墨’令手颤、筋骨大强’是大忌也。

    初学须用佳纸今后不怯’须用恶笔今后不择笔。

    有用笔分数’通论纸、墨、砚等。

作者:陈绎曾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扬雄著,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著作,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而开方言地理学之先河。

    中国土地广大,方言的地理差异悬殊,所以自古重视方言研究。汉应劭《风俗通义序》说“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輶轩是古代使用的一种轻便车辆。秦朝以前,每年八月,政府派遣“輶轩使者”(乘坐轻车的使者)到各地搜集方言,并记录整理。这些材料由于战乱而散失。

    今传《方言》一书,据刘歆与扬雄书信往来及应劭所言,应为扬雄(前53—公元18年)所撰。鲁国尧先生揭出,“方言”一词首见于文献且以此称书名皆始于应劭。

    后世传本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方言之“方”,非以中原为中心的“四方”之“方”。“方”,邦也。商周有称周边为“土方”、“鬼方”者。“方言”即邦言,“别国方言”即指不同邦国之特色语词。刘歆《遗扬雄书》:言“属闻子云独采集先代绝言、异国殊语”。扬雄《答刘歆书》自称:其书为《殊言》,“知绝遐异俗之语”。“殊”亦“别”也,“殊言”与刘歆称其“异国殊语”义同。张清常认为:“按照中国古代的概念,方言包括外族语言。扬雄《方言》里面东齐青徐方言包括夷语,南楚方言包括蛮语,西秦方言包括氐羌语,秦晋北方言包括狄语,燕代朝鲜归为一起更不必说。”据李敬忠研究,《方言》中几乎每卷都有见于现代南方民族语的非汉词语。

    公元前后,虽然大汉帝国已经建立,但在汉语使用区域仍是以中原为主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北边河套草原是胡狄即阿尔泰语,南边江淮湖海是夷越—苗蛮即南亚—南岛语,西边甘川地带是氐羌即藏缅语。因此记录着汉语及其周边民族“汉字记音式”词语的《方言》,不是一本西方或现代方言学意义上的dialectology专著,而是一部搜罗并比较多种语言的同义词语的历史比较词汇学或“中国古典方言学”著作。郭璞赞其:“考九服之逸语,标六代之绝语”,像扬雄这样恣意汪洋、肆心广意的学者,撰著《方言》的旨趣正于此。

作者:扬雄

大业拾遗记

  • 右《大业拾遗记》者:上元县,南朝故都。梁建瓦棺寺阁,阁南隅有双阁。闭之忘记岁月。会昌中诏拆浮图,因开之,得笋笔千余。头中藏书一帙,虽皆随手靡书,而文字可纪者乃隋书遗稿也。中有生白藤纸数幅,题《南部烟花录》,僧志彻得之。及焚,释氏群经僧人惜其香轴,争取纸尾,拆去视轴,皆有鲁郡文忠颜公名,题云手写是录即前之笋笔,可不举而知也。志彻得录前事,及取隋书校之,多隐文,特有符会而事颇简脱。岂不以国初将相争,以王道辅政,颜公不欲华靡前迹,因而削乎。今尧风已还,得车斯驾。独惜斯文湮没,不得为词人才子谈柄。故编云《大业拾遗记》本文缺落凡十七八,悉而补之矣。

作者:颜师古

慎子

  • 《慎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慎到等人所著。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赵国人,原来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后来很多都失传了,《慎子》现存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里有《知忠》、《君臣》两篇,清朝时,钱熙祚合编为七篇,刻入《守山阁丛书》。此外,还有佚文数十条。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别重视“势”、“术”、“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提出的不同观点。“势”主要指权势,慎到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  第一,慎到主张“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即百姓、百官听从于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是必须完全依法行事。而且,立法权也要集中于君主之手,各级的官吏只能严格地遵守法律和执行法律,即“以死守法”。百姓则要接受法令的规定,按法做事,即“以力役法”。慎到认为这样才能实行法治,并取得功效。在君主具体执法的过程中,慎到提倡法治,做到公平执法,反对人治。主张立法要为公,反对立法为私。用他的话说,就是“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他认为法治比人治优越,甚至说不好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好。

      第二,他提倡重“势”和“无为而治”。重“势”是为了重视法律,君主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慎到把君主和权势分别比喻为飞龙和云雾,飞龙有了云雾才能飞得高,如果云雾散去,飞龙就是地上的蚯蚓了。如果有了权势,即使像夏桀那样的昏庸残暴,命令也能执行,即“令则行,禁则止”。如果没有权势,即使像尧那样贤德,百姓也不听从命令。所以,慎到反对儒家主张的“德治”,认为那样不可能使法律贯彻执行,会产生很多弊端。在无为而治方面,慎到和申不害主张是相似的,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他认为,如果国君什么事都自己亲自去做,不但会筋疲力尽,还会使大臣旁观,不积极做事,等一旦有了过失,大臣会把责任推到君主身上,君臣矛盾的激化甚至会导致谋反篡位的事出现。

作者:慎到

笑林广记

  • 笑林广记(又名《新镌笑林广记》)版本:  清乾隆五十六(1791)年三德堂刋本。十二卷。作者:  题“游戏主人纂集”,“粲然居士参订”。内容:  据周作人《苦茶庵笑话选》(北新版)考证,本书内容是从冯梦龙《笑府》丶李卓吾《笑倒》丶石天基《笑得好》另等书中选辑出来的。
    ==============================================================================
    中國有笑話書的歷史由來己久,但集大成者可說非《笑林廣記》莫屬。此書是清代署名「游戲主人」收集而成。《笑林廣記》可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笑話集,語言風趣,文字簡練雋秀,表現手法也十分成熟。此書分十二部,每部皆有其獨特主題。一古艷(官職科名等)、二腐流、三術業、四形體、五殊稟(癡呆善忘等)、六閨風、七世諱(幫閒娼優等)、八僧道、九貪吝、十貧窶、十一譏刺、十二謬誤。而這種分類的方式並非絕對的,只是為了整理並將搜集到的資料加以歸類罷了。

    《笑林廣記》其素材,多取自明清笑話集,或編者自行撰稿。在形式上,以短小精悍者為主。與時下普遍的數百字至千字左右的作品相較,更為少見與一般笑話書略有不同。全書對於芸芸眾生裡常見的貪淫、鄙吝、虛偽、昏昧、失言、懼內等現象,多所嘲諷。對於某些生理有缺陷者,也不忘挖苦戲弄。整體而言,雖難免有不夠厚道之譏,但其題材為各種人、事、物之現象,因此具有扣緊社會脈動,呈顯民間風俗的功能,故頗能反映世情,振龔發瞶,值得玩味。書中雖偶有涉及黃色笑話,但皆樂而不淫,聊博一粲而已。除此以外,此書對世態人情亦之譏諷,妙趣橫生,令人忍俊不禁。特別在現今這個社會裡,生活緊張、壓力煩重,若多看些有趣的笑話,令人生多一些歡笑,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游戏主人

两晋秘史

  • 晋秘史(又名《东西两晋志传》)
    版本:明万历四十(1612)年周氏大业堂刋本。十二卷。本网仅录西晋卷之一丶西晋卷之二丶西晋卷之三与西晋卷之四前十九回,计一百回。
    作者:杨尔增,字圣鲁,号雉衡山人,浙江钱塘人。
    内容:简略叙述两晋历史。本书据史料及讲史资料改编而成。

作者:杨尔增

北溪字义

  • 本书选取理学中常用的概念范畴, 加以简明扼在的讲解, 与现在的专科词典相似。

    中国南宋哲学家 陈淳的重要著作。原名《字义详解》,又称《四书字义》或《四书性理字义》,是陈淳学生王隽根据陈淳晚年讲学笔记整理而成的。此书对朱熹的哲学范畴作了阐释。分上下两卷,卷上为命、性、心、情、才、志、 意、仁义礼智、 忠信、忠恕、一贯、诚、敬、恭敬;卷下为道、理、德、太极、皇极、中和、中庸、礼乐、经权、义利、鬼神、佛老。《字义》揭示了朱熹哲学各范畴之间的逻辑层次。陈淳在书中激烈抨击陆学,维护了朱学立场,同时又发展了朱熹的心性学说。

    南宋以后,此书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学习朱熹哲学的入门教材。

    《北溪字义》宋代有赵崇端、诸葛钰刻本及刻于淳祐年间的清漳本。传世的有明弘治年间刻本、清康熙年间刻本等。中华书局1983年以弘治壬子本为底本,出版了新校点本。

作者:陈淳

三遂平妖传

  • 三遂平妖传(全称《北宋三遂平妖传》,又名《新平妖传》)版本:明代小说。分两种。一为四卷廿回 ,题东原罗贯中编次;一为不分卷四十回 ,题宋东原罗贯中编,明陇西张元咎校。本书为二十回 。作者:题“东原罗贯中编次”。

    内容:书演北宋时王则起义于贝州一事,故事在南宋时已在民间流传。推测罗贯中搜集有关起义史料、民间传说,加工整理而成此书。
    ==============================================================================
    《三遂平妖传》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可谓神摩小说这一影响巨大的小说流派的先声。

    小说讲述的中心事件,是宋代的王则起义,罗贯中根据历史事实的民间传说、以及市井流传的话本进行整理,编成《三遂平妖传》。到了万历年间,著名的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从长安城购得罗贯中的二十回本,亲自改编增补,广泛吸收民间的妖异故事,以丰富小说的内容,编成《新平妖传》。

    《三遂平妖传》多写人间妖异事件,少谈方外神仙鬼怪。我们在书中看到的不是天宫地府,而是活生生的社会,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元明时代的风俗人情。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冰冷无趣的神仙鬼怪,而血肉丰满、充满人情味的活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常人并无不同,只不过在必要的时候才施展一下法术。

    小说继承了宋元以来说话人的叙事技巧,行文跳脱活泼,挥洒自如,具有浓郁的市井气息,极富表现力。

作者:罗贯中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   《疏证》除广仓学宭丛书本外,有《遗书》本,曾两次印布;初名《王忠悫公遗书》,所收《疏证》系铅印本;续印名《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系石印本。今据《遗书》两本互校,有初印不误而续印诸误者,亦有续印改正者,皆择是而从,其有两本皆误,或所据今本有误为王氏所未正者,略出案语,以为说明。

      昔元和惠定宇征君作《古文尚书考》,始取伪古文《尚书》之事实文句,一一疏其所出,而梅书之伪益明。仁和孙颐谷御复用其法,作《家语疏证》,吾乡陈仲鱼孝廉叙之曰:“是犹捕盗者之获得真赃。”诚哉是言也。余治《竹书纪年》,既成《古本辑校》一卷,复怪今本《纪年》为后人搜辑,其迹甚着,乃近三百年学者疑之者固多,信之者亦且过半。乃复用惠、孙二家法,一一求其所出,始知今本所载殆无一不袭他书。其不见他书者,不过百分之一,又率空洞无事实,所增加者年月而已。且其所出,本非一源,古今杂陈,矛盾斯起。既有违异,乃生调停,纠纷之因,皆可剖析。夫事实既具他书,则此书为无用;年月又多杜撰,则其说为无征。无用无征,则废此书可,又此《疏证》亦不作可也。然余惧后世复有陈逢衡辈为是纷纷也,故写而刊之,俾与《古本辑校》并行焉。丁巳孟夏,海宁王国维。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魏国的史书,此书原来没有书名,后来人们从它编年体的体例来命名为《纪年》,原书本是竹简,所以称为《竹书》,一般的都称为《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定次序。有不少地方与传统记载不同,比较接近史实真相,此外,有的还与甲骨文、金文的记载吻合。  《史记》记载的战国年代常常有矛盾,《纪年》可以做有益的补充印证。所以,《纪年》对于现在研究先秦史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作者:王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