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作文 学门教育

国学古籍

第一美女传

  • 简介暂无

作者:素庵主人

续书谱

  • 姜 夔(1163--1203),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间,卒于杭州。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琴瑟考古图》、《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

    《续书谱》一卷,意在继唐孙过庭之《书谱》,自来为书家所重。凡二十条,分论书体、用笔、用墨、临摹、章法、气韵等,对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较深的体会。



    总论

    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圆劲古澹,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然而真草与行,各有体制。欧阳率更、颜平原辈以真为草,李邕、西台辈以行为真,亦以古人有专工正书者,有专工草书者,有专工行书者,信乎其不能兼美也。或云,草书千字,不抵行草十字;行草十字,不如真书一字。意以为草至易而真至难,岂真知书者哉!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白云先生、欧阳率更书诀亦能言其梗概,孙过庭论之又详,可参稽之。

    真书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谓如“东”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體”字之大,“朋”字之斜,黨字之正,“千”字之疏,“萬”字之密,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

    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理也,唐人师之,法也。真书用笔,自有八法,今略言其指: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形势。横直画者,字之骨体,欲其竖正匀净,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挑趯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或长或短,或向上,或向下,或向右,或向左;或轻出而稍斜,或随衂而峻发,各随字之用处。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若垂而复缩谓之垂露。故翟伯寿问于老米曰:书法当何如?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精妙故也。大令以来,用笔多失,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至于今尤甚焉。

    真书用笔

    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欧阳率更结体太拘,而用笔特备众美,虽小楷而翰墨洒落,追踪钟、王,来者不能及也。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于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数百年间,人争效之,字画刚劲高明,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晋、魏之风轨,则扫地矣。然柳氏大字,偏旁清劲可喜,更为奇妙。近世亦有仿效之者,则俗浊不除,不足观。故知与其太肥,不若瘦硬也。

    草书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又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备有义理。 右军书“羲之”字、“当”字、“得”字、“慰”字最多,多至数十字,无有同者,而未尝不同也,可谓所欲不逾矩矣。大凡学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章草等,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仿王右军,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带,反为新奇。自大令以未,已如此矣,况今世哉!然而襟韵不高,记忆虽多,莫湔尘俗。若风神萧散,下笔便当过人.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属连。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日连绵、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奇,更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而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规矩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味,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矣。流至于今,不可复观。唐太宗云:“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恶无骨也。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徐还疾,忽往复收。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带则近俗,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以捺代\,以发代辵,辵亦以捺代,惟丿则间用之。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

    用笔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然皆不必若是,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丿又有数样。一点者欲与画相应;两点者欲自相应;三点者有必有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起、两带、一应。

    笔阵图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便不是书。”如口,音围。当行草时,尤宜泯其棱角,以宽闲圆美为佳。“心正则笔正”,“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皆名言也。故不得中行,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然极须淘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又作字者亦须略考篆文,须知点画来历先后,如“左”“右”之不同,“刺”、刾之相异,“王”之与“玉”,“示”之与“衣”,以至“奉”“秦”“泰”“春”,形同体殊,得其源本,斯不浮矣。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为长短浅深,使为纵横牵掣,转为钩环盘纡,用为点画向背。岂苟然哉!
    用墨

    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取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妍美。予尝评世有三物,用不同而理相似:良弓引之则缓来,舍之则急往,世俗谓之揭箭;好刀按之则曲,舍之则劲直如初,世俗谓之回性;笔锋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后,已曲不复挺,又安能如人意邪?故长而不劲,不如弗长;劲而不圆,不如弗劲。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行书

    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不相远。《兰亭记》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临摹

    摹书最易。唐太宗云:“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亦可以嗤萧子云。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临摹。其次双钩蜡本,须精意摹搨,乃不失位置之美耳。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精顿异,所贵详谨。世所有《兰亭》,何啻数百本?而《定武》为最佳。然《定武本》有数样,今取诸本参之,其位置、长短、大小,无一不同,而肥瘠、刚柔、工拙要妙之处,如人之面无有同者。以次知《定武》石刻又未必得真迹之风神矣。字书全以风神超迈为主,刻之金石其可苟哉!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体。虽然尤贵于瘦,使工人刻之,又从而刮治之,则瘦者亦变而肥矣。或云双钩时须倒置之,则亦无容私意于其间。诚使下本明,上纸薄,倒钩何害?若下本晦,上纸厚,却须能书者为之发其笔意可也。夫锋芒圭角,字之精神,大抵双钩多失。此又须朱其背时稍致意焉。

    方圆

    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所为妙矣。然而方圆、曲直,不可显露,直须涵泳一出于自然。如草书尤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字有积薪、束苇之状,而无萧散之气。时参出之,斯为妙矣。

    向背

    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向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

    位置

    假如立人、挑土、“田”、“王”、“衣”“示”,一切偏旁皆须令狭长,则右有余地矣。在右者亦然。不可太密、太巧。太密、太巧者,是唐人之病也。假如“口”字,在左者皆须与上齐,“呜”、“呼”、“喉”、“咙”等字是也;在右者皆须与下齐,“和”“扣”等是也。又如“宀”头须令覆其下,“走”、“辵”皆须能承其上。审量其轻重,使相负荷,计其大小,使相别称为善。疏密

    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如“佳”之四横,“川”之三直,“鱼”之四点,“畫“之九画,必须下笔劲净,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凋疏。

    风神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瘦,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迟速

    迟以取研,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

    笔势

    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又有平起者,如隶画;藏锋者,如篆画。大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则妙矣。

    情性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其说见于昌黎《送高闲序》。孙过庭云: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凋疏。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懒,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血脉

    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黄庭》小楷,与《乐毅论》不同,《东方朔画赞》,又与《兰亭记》殊旨,一时下笔,各有其势,因应尔也。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山谷云:“字中有笔,如禅句中有眼。”岂欺我哉!

    书丹

    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故书丹尤以瘦为奇,而圆熟美润常有余,燥劲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欲刻者不失真,朱有若书丹者。然书时盘簿,不无少劳。韦仲将升高书凌云台榜,下则须发已白。艺成而下,斯之谓欤!若钟繇、李邕,又自刻之,可谓癖矣。

作者:姜夔

因话录

  • 赵璘[唐](约公元八四四年前后在世)字泽章,南阳人,后徙平原。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武宗会昌中前后在世。家世显贵。开成三年,(公元八三八年)擢进士第。大中七年,(公元八五三年)为左补阙。宣宗常索科名记,郑颢令璘采访诸家科目记,撰成十三卷,进之。后为衢州刺史。璘著有因话录六卷,表状集一卷,(均《新唐书艺文志》)并传于世。

作者:赵璘

绣云阁

  • 绣云阁(又名《绣云仙阁》)清同治八年(1869)富顺县刻本。八卷一百四十三回。题“ 正 庸 魏 文 中 编 辑”、“ 时 斋 汤 永 誆 、 一 枝 李 桂 芳、荣 斋 吴 光 耀 参 阅”、“ 及 门 诸 子 司 证”。魏文中,字正庸,号拂尘子。生平待考。 卷 首 有 作 者 自 序, 署“ 元 丰 三 年 九 月 十 八 日 拂 尘 子 自 记 于 莲 香 别 墅”。 又〈重 刊 绣 玉 阁 序〉, 署“ 八 十 岁 贡 虚 明 子 记”。 上 述 诸 人 皆 无 考。 此 书 现 存 最 早 版 本 为 同 治 八 年 (1869) 刊 本。 此 本 据 复 旦 大 学 藏 本 影 印。 原 书 第 44 回 第 1 页 下 半 截 已 残 缺, 今 据 吴 晓 铃 藏 本 辑 补 于 后。书 分 上、 下 2 册。 上 册 卷 前 附 复 旦 大 学 图 书 馆《 绣 云 阁》 藏 本 封 面 书 影 1 页 和 内 文 书 影 1 页; 下 册 卷 前 附《 绣 云 阁》 书 影 2 页。 上 册 卷 前 也 附 原〈绣 云 阁 序〉, 署“咸(元) 丰 3 年 9 月 18 日, 拂 尘 子 自 记 于 莲 香 别 墅” 和〈重 刊 绣 云 阁 序〉, 署“八 十 岁 贡 虚 明 子 记”。 据 卷 前〈本 卷 说 明〉和《 中 国 通 俗 小 说 总 目 提 要》 该 词 目, 小 说 题“ 正 庸 魏 文 中 编 辑”。 正 庸 为 作 者 的 字, 其 生 平、里 居 待 考。 小 说 有 同 治 8 年 富 顺 县 刊 本, 首 载 自 序, 署“ 拂 尘 子”, 又 重 刊 序 署“八 十 岁 贡 虚 明 子”; 线 装 8 册, 首 有 自 序, 后 无 署 名, 又 重 刊 序, 正 文 前 题“ 正 庸 魏 文 中 编 辑, 时 斋 汤 永 誆, 一 枝 李 桂 芳、 荣 斋 吴 光 耀 参 阅, 及 门 诸 子 司 证”, 半 叶 10 行, 行 25 字, 文 内 时 有 双 行 夹 批。 此 本 缺 封 面 及 封 底, 未 见 题 署 刊 刻 年 代 及 书 坊 名, 现 藏 复 旦 大 学 图 书 馆。 据 此 本〈本 卷 说 明〉,此 本 之 校 点、 排 印, 以 复 旦 大 学 图 书 馆 所 藏 清 刻 本 为 底 本, 以 上 海 图 书 馆 所 藏 另 一 清 刻 本 校 补。 据 《中 国 古 代 小 说 百 科 全 书》该 词 目 的 作 者 说,小 说 叙 绣 云 洞 紫 霞 真 人 奉 道 君 师 命, 为 阐 明 大 道 于 天 下, 令 弟 子 虚 无 子 托 生 尘 世, 且 造 绣 云 阁 以 待 成 道 者 他 日 居 住。 虚 无 子 投 生 李 氏 为 子, 名 三 缄。 小 说 叙 他 后 来 如 何 看 破 功 名, 求 取 正 果, 降 妖 伏 怪, 劝 善 戒 恶, 最 后 列 仙 班, 登 绣 云 阁。《 绣 云 阁》 儒 道 相 杂, 然 情 节 松 散 重 复, 人 物 缺 少 个 性。

作者:魏文中

衍极并注

  • 郑杓,元代泰定年间书法家。字子经,莆田(今属福建)人,一说仙游人。泰定中官南安县教谕。与陈旅为文字交,精于字学。刘有定,字能静,号原范,与郑杓同郡、同时人。生平事迹不详。《衍极》五卷,据明刻本选入。其书自苍颉迄元代,凡古人篆籀以至书法之变,皆在所论。凡五篇,篇各一卷。一至朴,略叙书学原始及能书人名;二书要,叙各种书体及辨碑帖之真伪,推本六书,崇尚篆隶,三造书,论书法之邪正,兼及字学诸书并古碑之美恶;四古学,论题署铭石,及批评晋唐以来诸家优劣;五天五,论执笔法及诸碑帖全书。五篇俱取篇首二字为篇名,全书叙次既无系统,遣辞又务简古,赖有刘有定注疏,尚可循文得义。刘注逐条诠释,几所征引,足称赅洽。实为读《衍极》者所不可废。




    谓“极为中之至”何也?言至中,则可以为极。天有天之极,屋有屋之极,皆批其至中而言之。若夫学者之用中,则当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义,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衍极》之为书,亦以其鲜久而作也。呜呼!书道其至矣乎!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况书道乎! 若夫执笔之妙,书道之玄,则钟。王不能变乎蔡邕,蔡邕不能变乎古。今古虽殊。其理则一,故钟、王虽变新奇,而不失隶古意。瘐、谢、萧、阮、守法而法存;欧、虞、褚、薛、窃法而法分。降而为黄、米诸公之放荡。持法外之意,周、吴辈则漫法矣。下而至于即之之徒,怪诞百出,书怀极矣。夫书,心画也,有诸中必形诸外。甚矣,学之不明也久矣!人心之所养者不厚,其发于外者从可知也。是以立言之电,不能无偷孱民之叹。然中间赖有作者,如张、颜、李、蔡数公,愤然独悟,一洗敝习,翰回古意,而继书之脉。

    噫,余独未见新巧而古抽也!传不云乎?释仪的妄发者,虽中亦不为巧矣,夫质而不文,行而不远。周鼎著,俾衔其指,经示大巧之不可为也,极而已矣!夫字有九德,九德则法。法始乎宠羲,成乎轩、颉、盛乎三代,革乎秦、汉、极乎晋、唐、万世相因。体有损益,而九德莫之有损益也。
    衍极卷一

    至朴篇至朴散而八卦兴,八卦兴而书契肇,书契肇而篆籀直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画八卦,而书之文已具。上古结绳而治,后世易之以书契,而书之用遂行。《周官》保氏教国子以六书,而书之法始备。古文、籀、篆变而至于隶、草,书之体滋广矣。)

    飞天、八会已前,不可得而详也。

    (书之本始,有三元八会、群方飞天之书,又有八龙云篆、明光之章。逮三皇之世,演八会之文为龙风之章云之迹以为顺形,书势分破二道,坏真从易,配别本支,为六十四种之书,事不经见,悉从删略。)皇颉以降凡五变矣。

    (谓古文、籀、篆、隶、草。按秦灭古文,书有八体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王莽使甄酆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 一曰古文,孔氏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三日篆书,秦篆也;四曰佐书,即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书,所以书幡信也。《唐六典》校书郎、正字,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其体有五: 一曰古文,废而不用;二曰大篆;三曰小篆;四曰虫书,即鸟书,以刻印、玺、幡、碣;五曰隶书,谓典籍、表奏及公私文疏所用。宋郑昂论文字之大变有八: 一曰古文,二曰大篆,三曰小篆,四曰隶书,五曰八分,六曰行书,七曰飞白,八曰草书,其余诸体,以类相从,为得之。然以八分、行书、飞白各自为变,盖不知文字之大变也。)

    其人亡,其书存,古今一致,作者十有三人焉。(谓仓颉、夏禹、史籀、孔子、程邈、蔡邕、张芝、钟繇、王羲之、李阳冰、张旭、颜真卿、蔡襄也。李斯以得罪名教,故黜之。乌乎!自书契以来,传记所载,能书名不少,而《衍极》之所取者止此,不有卓识,其能然乎!)

    予生千载之下,每览昔人残碑断碣,未尝不为嘘唏而三叹也。在昔结绳之政始分,龙穗之章中辍。

    (太暤之时,龙马负图出于荣河,帝则之,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左氏曰:

    “太暤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是也。神农氏始为耒耜,教民稼穑,感上党牛头山生嘉禾,一本八穗,帝异之,作穗书。)

    于是仓史氏出,仰观俯察,以造六书,通天地之幽秘,为百王之宪章,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仓史,黄帝之史,仓颉也,亦曰皇颉 姓候刚氏。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屈曲之象,俯察龟文鸟迹之奇,博采众美,与沮诵广伏羲之文,造六书,是为古文。其冢在冯翊衙利阳亭南道傍,学书者祭之不绝。北海亦有仓颉藏书台,人得其书,莫之能识,秦李斯识其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汉叔孙通识其十二字,今《法帖》中有二十八字云。)若稽古大禹,既平水土,铸鼎象物,勒铭告成,而功被万世。(禹命九牧,贡金铸九鼎,象神奸,使民知备,故有象钟鼎形书,勒铭于天下名山大川。韩文公所谓《岣嵝山碑》,其一也。今庐山紫霄峰上有禹凿石系舟之所。摩崖为碑,皆科斗文字,隐隐可见。张怀瓘曰:“向在翰林,见古铜钟二,高两尺许,有古文二百余字,纪夏禹功绩,皆紫金钿,似大篆,神采惊异。”又有《琱戈铭》六字,《钩带铭》三十三字,皆钿紫金为文;读之不能尽晓,薛尚功诸人皆以为夏禹时书。《法帖》亦有禹书十二字。)

    三代之末,周籀蔚有奇秀,篆、隶攸祖。

    (籀,周宣王柱下史也。损益古文,或同或异,加之銛利钩杀,自然机发,为大篆十五篇。以其名显,故谓之籀书;以其官名,故《汉书》谓之史书;以别小篆,故谓之大篆。甄酆六书,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盖籀书也。《法帖》中有其迹。)孔子采摭旧作,缘饬篆文,天授其灵,创物垂则。

    (《六经》之文遭秦焚灭,故世不可复见。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盖仲尼门人所录。今孔子书传于世者,《比干盘铭》、《季札墓碣》、《法帖》所载十二字。比干墓在卫州汲县。开元中游武之奇耕地得铜盘,有文曰:“左林右泉,后冈前道,万世之宁,兹焉是宝。”乃《比干墓铭》也。《季札碑》曰:‘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与古文异,而迹类大篆,在润洲延陵镇吴季子家庙。历代绵远,其文残缺,人劳应命,石遂堙薶。开元中玄宗敕殷仲容摹拓其本,大历十四年,润洲刺史萧定重刊于石。)

作者:郑杓

洞天福地记

  • 简介暂无

作者:司马紫微集

佛说四十二章经

  • 作者:迦叶摩腾 竺法兰同译 沙门守遂注 释玄奘译 林兆恩释 释道译 牟融撰


      《佛說四十二章經》,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的第一部重要經典著作。這是由天竺高僧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共同翻譯的。

      當時「夜夢金人」的漢明帝,對這第一部新譯出的《佛說四十二章經》,簡直視如國寶,特別敕令珍藏於「蘭台石室第十四間」(皇家圖書館),成為皇室的專利品,民間根本不知道有這一部法寶。因此,在晉朝道安法師所編的《綜理眾經目錄》,尚找不到這一部經的名稱,難怪有人誤認它是偽造的了。

      當初,佛成道以後,由許多外道發心出家的比丘,將他們對宇宙人生不明瞭的地方,以及有疑難的問題,紛紛提出來請佛解釋;有些也是佛自動對比丘們懇切的開示,這些生活中金科玉律的語錄,集合起來,共有四十二段。我們逐段欣賞玩味,感覺得每一段皆含有重要的意義,而且每段皆自成一章,因此就成為這一部《佛說四十二章經》。

      這部《四十二章經》的內容,對我們現實的人生,富有啟發作用,可以說它是引導我們修身、行持、處世、待人、乃至成佛的解脫之道。

作者:迦叶摩腾 等

绿牡丹

  • 绿牡丹(《四望亭全传》、《龙潭鲍骆奇书》、《宏碧缘》)

    版本:道光十一(1831)辛卯年芥子园藏板本。八卷六十四回。

    作者:不题撰人。内容:叙述围绕将门之子骆宏勋与江湖侠女花碧莲二主角所发生的侠义传奇故事。“江湖有义终非盗,衣冠无良岂是人”,是作者不同凡俗的见识。本书对后世各地的地方戏曲均产生影响。

作者:不题撰人

三侠五义

  • 《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长篇侠义公案小说。清代无名氏根据说书艺人石玉昆说唱的《龙图公案》及其笔录本《龙图耳录》编写而成,全书120回。清人俞樾(1821-1907)加以增删修订,改写成《七侠五义》。

    小说叙写宋朝包拯在侠客、义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除暴安良的故事。书中塑造了一位铁面无私、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曲折地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其中包公平冤狱、“铡宠昱”、“除藩王”等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书中穿插了大量侠客活动,既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行为,也表现出他们忠心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

    《三侠五义》情节纷繁曲折而又条理清晰,语言通俗,保留了宋元以来说书艺术的生动活泼、直截明快的特色,对以后的公案小说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后来《小五义》、《续小五义》、《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等续书的纷纷涌现,都是受它直接影响的结果。宋仁宗年间,河南陈州旱情严重,包拯奉皇命到陈州放粮赈灾。陈州恶霸庞煜仗着自己是皇亲国舅,竟派人刺杀包大人。南侠展昭、锦毛鼠白玉堂、老隐士晏子陀等人暗中保护、帮助包大人,使包大人得以刀铡国舅,除暴安良。随后,包大人又查清了多年前的皇宫冤案“狸猫换太子”之事,使仁宗与李娘娘母子二人得以团聚。

作者:石玉昆

小说亡者心魂:赵丹韩暮大结局免费阅读-赵丹韩暮(亡者心魂:赵丹韩暮)小说最新章节

  • 不止我姐惊讶,我也惊讶。

    什么时候,李冰语为他卖房卖车,给他资金填补漏洞了?!

    我不由得开始回忆,我和韩暮曾经的点滴。

    不知道死了的人是不是就会遗忘。

    很多生前的事情我都不记得了……

    我只依稀还能够想起,我认识韩暮是我大学刚毕业去韩氏集团上班,当时的韩暮也才到公司,他父母为了锻炼他,让他从基层做起,我以为他和我们一样只是普通员工。

    同样作为实习生放,但是他却每一项工作都做的非常优秀,让人挑不出毛病。

    而且,外貌长相还十分优越,深得公司女生的喜欢。

    我们被分到一个小组,很多工作都是一起完成,时间一长,我心里就有了些情窦初开。

    但让我觉得自己真的喜欢上他,是那天我们加完班他顺道送我回去。

    我一下车,就被我那酒鬼舅舅拉扯住,让我给他钱,否则就要打死我。

    爸妈在工厂上班的时候发生意外,去世了。

    没死之前,我舅舅因为年龄小加上我外公外婆去世也早,我舅舅几乎就是我妈在照顾,我妈死了之后,我舅舅无依无靠,没钱就找我和我姐。

    之前我们还会救济他一些,后来变本加厉,我和我姐也负担不起,就不管他了。

    他对我们死缠烂打,为了摆脱他,我和我姐都被迫搬家了,没想到还是被他找到。

    那天晚上,韩暮把我从我舅舅手上强势地救了下来,你以后要是再找赵丹的麻烦,我绝对不会放过你!

    我们家的事情,轮得到你插嘴?!

    我舅舅想要推开韩暮,却被韩暮一把推倒在地上。

    “我会保护赵丹一辈子!韩暮说得斩钉截铁。

    而他确实说到做到。

    那天之后,他每次都会送我回家,保护我。

    我舅舅久而久之就真的不敢来找我和我姐了。

    那个时候的韩暮真的好像,盖世英雄。

    心口竟然还是会痛……

    原来死了的人,是能感觉到疼痛的。

    只是,只是不在乎了……

    在韩暮帮我打发走了我舅舅之后,我就想过给他表白,却突然得知韩暮原来是韩氏集团的大少爷。

    我们之间有着无法跨越的巨大鸿沟。

    深深的自卑感让我把这份感情埋藏在心底。

    后来韩氏因为领导层的决策投资失败,面临破产。

    好多人都离开了韩氏,我毅然选择陪在韩暮的身边,暗自还庆幸,这是我离韩暮最近的距离。

    我陪着韩暮去应酬,为了给他挡酒喝得胃出血进医院。

    我每天都和他一起,熬夜到凌晨,疯狂工作。

    他最艰难的那两年,我 163cm 的身高,体重甚至没有上过九十斤。

    而在他最关键的那一战,我把父母意外死亡留下来的赔偿金 150 万全部打在了他的账户里面,包括我姐那一份。

    我姐刚开始是不同意的,后来抵不住我对韩暮坚定不移的爱,还是把钱都给了我,当然后面我加倍还给了我姐。

    钱到位之后,韩暮带着公司重新回到了正轨。

    激动之余,他抱着我欢呼。

    那晚我们一起庆祝,酒精的作用下,双方都有了情不自禁,然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男女朋友。

    我以为他知道,那些钱是我转给他的。

    他和我谈恋爱,又娶了我,我以为都是他知道了我所有的付出,也因此被感动了。

    所以我从来没有刻意去提过那 150 万。

    但是现在韩暮却说,这些钱是李冰语给的,上天真是给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国历史和文学的重要资料。

作者:亡者心魂:赵丹韩暮的小说,亡者心魂:赵丹韩暮小说全文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