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作文 学门教育

国学古籍

申鉴

  •   荀悦(148-209),字仲豫,河南许昌人。  《后汉书》说他:「年十二,能说春秋」。汉灵帝时宦官当道,有志节的知识分子都隐居了,荀悦也隐居起来。汉献帝时,曹操当政,荀悦和他从弟苟或,还有孔融等「侍讲禁中,旦夕谈论」。虽想施展抱负,但谋无所用,乃做《申鉴》五篇。其思想主旨,一方面是反对迷信惑众,一方面是反对土地私有,他对刑罚的立论,是主张「统法」,提出「罚妄行,则恶不惩」说法,不失为一种进步的法律观念。

作者:荀悦

楚辞

  • 《楚辞》原指楚人特有的诗歌形式,后来亦指西汉刘向汇集的一部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楚辞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富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他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后人又称“楚辞”为“骚”。

      屈原前340年一前278年左右,名平,字原,战国楚人,我国诗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出身于楚国王族,有高度的修养和爱国情怀。“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楚怀王时,官至左徒,参与楚国内政外交大事。“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主张举贤授能,变法图强,遭到保守派的谗害排挤。怀王时曾被放逐于汉北一带;顷襄王时,第二次放逐,从此飘泊于江南鄂诸对岸一带。在长期的流放生涯中,他不改初衷,关怀人民,注视着故国政局的变化。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破郢都,楚王客死于秦,人民陷入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之困境,屈原悲愤绝望,自投于汩罗江。

      据现代学者研究,屈原作品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23篇。这些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艺术手法而享誉中国诗史。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的长篇抒情诗,在诗中他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参政历程,表达出献身理想的强烈愿望和不屈不挠与黑暗势力斗争的决心。全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作品,同《离骚》一样,诗人反复地抒写了自己的理想,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九歌》是一组祠神诗,所祠之神有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东皇太一及国殇为国战死之神等。屈原既保存了民间祭神歌辞的特点,也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天问》是一首奇特的诗,诗人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九十个问题,对自然现象、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发出了疑问,表现了诗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

      屈原作品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上有独特的成就。他从楚国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创造了一种句法错落,灵活生动的骚体诗,它既是辞赋形式的先导,又是四言诗向五言诗过渡的津梁。楚辞发展了传统的比兴手法:使比兴能象征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众多的比喻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系统;象征物与本体之间有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屈原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变化多端,热情奔放,雄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之祖。屈原作品塑造了一位顶天立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位人格峻洁、感情充沛、志向远大的新人形象,他具有平治天下的历史使命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楚辞的语言绚烂华美,对偶工巧。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他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积极顽强的斗争精神给一切追求光明坚持正义的士人以精神上的感召力;二是他富有个性的作品与《诗经》一起成为我国诗史的两大源头,衣被了历代诗人。从此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唱走向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历代对楚辞的注释中,影响较大的有:汉人王逸《楚辞章句》,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清人王夫之《楚辞通释》、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今人马茂元的《楚辞选》录入了学界公认的屈原作品,加以解题、注释、说明。既采用了各家较为准确的观点,也表述了自己的见解,深入浅出,便于理解。

作者:王逸

雪月梅

  • 《雪月梅》,作者陈朗,浙江平湖人。他为本书所作自序写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此书乃是他六十岁前后才完成的作品。

作者:陈朗

东游记

  • 封 面 题“ 全 相 东 游 记 上 洞 八 仙 传”,“书 林 余 文 台 梓”。 卷 首 有〈八 仙 传 引〉, 署“ 三 台 山 人 仰 止 余 象 斗 言”。 版 心 题“ 全 相 八 仙 出 身 东 游 记”, 或“ 全 相 八 仙 出 身 传” 或“八 仙 出 身 东 游 记” 或“ 八 仙 出 身 传” 或“ 八 仙 出 处”, 或“ 全 像 东 游” 或“ 东 游”。 卷 上 题“ 新 刊 八 仙 出 处 东 游 记”。“新 刊”卷 下 作“ 新 刻”。 署“ 兰 江 吴 元 泰 著”,“ 社 友 凌 云 龙 校”, “书 林 余 氏 梓”。 分 上 下 两 卷, 目 录 仅 有 回 目, 而 不 记 回 数。 但 在 正 文 中, 自 第 四 回 至 二 十 九 回, 记 回 数; 其 余 则 不 记 回 数。 回 目 单 句, 以 六 言 为 主。 书 末 附 录:〈桂 溪 升 仙 楼 阁 跋〉;〈重 锲 感 应 篇 序〉, 署“ 时 明 万 历 丙 申( 即 1596) 冬 朔 后 一 日, 大 唐 真 人 纯 阳 吕 书 于 升 仙 楼 阁”、〈蓬 莱 景 记〉有“ 时 明 万 历 丙 申 秋 朔 越 十 日 癸 卯” 之 语。〈心 箴 张 日 熹〉 诗 词 50 首、 联 语 20。 此 本 据 日 本 内 阁 文 库 藏 万 历 年 间 余 象 斗 刊 本 影 印。 中 国 国 内 无 此 书 的 明 刊 本。《 古 本 小 说 丛 刊》 中 此 题 与 天 一 出 版 社《明 清 善 本 小 说 丛 刊》 本 子 同 出 一 源。

    此 本 所 根 据 的 藏 本 与 中 华 书 局《 古 本 小 说 丛 刊》 所 根 据 的 藏 本 同 出 一 源, 即 日 本 内 阁 文 库 藏 万 历 年 间 余 象 斗 刊 本 影 印, 但 天 一 出 版 社 的 本 子 较 中 华 书 局 的 本 子 清 晰。

作者:吴元泰

朝野佥载

  • 《朝野佥载》不过是一部很平常的笔记小说。本书以笔记杂谈的形式记述了隋唐特别是唐代帝后将相、士庶百姓的趣闻逸事、传奇经历。内容正如书名,记载着朝野之中各种严肃的、荒诞的、怪异的事情。书中文字均十分平实,甚至今人以为的生僻字都较少。兹录一短章为证:“岭南风俗,家有人病,先杀鸡鹅等以祀之,将为修福。若不差,即次杀猪狗以祈之。不差,即次杀太牢以祷之。更不差,即是命,不复更祈。死则打鼓鸣钟于堂,比至葬讫。初死,且走,大叫而哭。”

作者:张鷟

春秋左传正义

  •   《十三经注疏》四百十六卷,系汇编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和汉至宋代经学家对经的注疏而成。儒家十三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它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风尚,无不以之为圭臬。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统治者奉它们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也以它们为修身行事的彝训。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它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风尚,无不以之为衡准。清代阮元的《十三经注疏》刻本最称美善,而此次为便于非文献专业的人士阅读,以李学勤先生为首的《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对全书进行了统一规范的标点,采用简体横排的方法重新刊印,诚为功德无量的文化盛举。  作者:(周)左丘明 传;(晋)杜预 注;(唐)孔颖达 正义

作者:杜预、孔颖达

金匮要略

  • 《金匮要略》原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今同《伤寒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一起被誉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作者为东汉时代我国著名医学家张机。 [张机(约148—约211年)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县人(今河南省南阳市)。据传曾任长沙太守,故后人又习惯称他为张长沙,被历代医家奉为医圣和医方之祖。]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著。全书共分3卷25篇,其《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是全书的总论。《金匮要略》在理论上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认为“夫人禀五常(即五行),因风气而生长。

    在写作方法上,《金匮要略》的每篇篇名均标明“病脉证治”,以显示其病与证(或脉与证)相结合的诊治原则。以论述内因为主的杂病医书。 内容极其丰富,体现了张仲景的“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医学理论,充分反映了我国传统医学特点。《金匮要略》在病理的论述上,主要侧重在提示、举例、比较,并各有其别。《伤寒论》则是论述外因病为主,注重六经分证,同时列出各证的全脉。这是两书的不同之处。

    《金匮要略》成书以来,至今已近两千年,它的问世给我国传统医学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医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方书的涌现开创了先河。

作者:张机

书法雅言

  • 项穆,明代万历年间书法家。元汴子,字德纯,号贞元,亦号无称子。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官中书。工书法,于晋唐名家,罔不该会,而心摹手追者逸少,稍稍降格,亦不减欧阳询,与世父元淇齐名,有《双美帖》行世。所著有《书法雅言》、《元贞子诗草》。

    《书法雅言》一卷,有沈思孝序。穆父元汴鉴藏书画,甲于一时。穆承其家学,耳濡目染,故于书法特工,因抒其心得,撰为是书,凡十七篇,曰:书统、古今、辨体、形质、品格、资学、规矩、常变、正奇、中和、老少、神化、心相、取舍、功序、器用、知识。大旨以晋人为宗,而排苏轼、米芾书,虽持论稍为过高,而终身一艺,研求至深,综观全编,论旨一贯,条理井然,独抒心得,无剽袭苟且之弊,行文大体拟孙过庭《书谱》,气息亦颇纯厚,在明季著书中,实为仅见。

    书统

    河马负图,洛龟呈书,此天地开文字也。羲画八卦,文列六爻,此圣王启文字也。若乃龙凤龟麟之名,穗云科斗之号,篆籀嗣作,古隶爰兴,时易代新,不可殚述。信后传今,篆隶焉尔。历周及秦,自汉逮晋,真行迭起,章草浸孳,文字菁华,敷宣尽矣。然书之作也,帝王之经纶,圣贤之学术,至于玄文内典,百氏九流,诗歌之劝惩,碑铭之训戒,不由斯字,何以纪辞。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夫投壶射矢,犹标观德之名;作圣述明,本列入仙之品。宰我称仲尼贤于尧、舜,余则谓逸少兼乎钟、张,大统斯垂,万世不易。第唐贤求之筋力轨度,其过也,严而谨矣;宋贤求之意气精神,其过也,纵而肆矣;元贤求性情体态,其过也,温而柔矣。其间豪杰奋起,不无超越寻常,概观习俗风声,大都互有优劣。明初肇运,尚袭元规,丰、祝、文、姚,窃追唐躅,大都畏难。夫尧、舜人皆可为,翰墨何畏于彼?逸少我师也,所愿学是焉。奈自祝、文绝世以后,南北王、马乱真,迩年以来,竞仿苏、米。王、马疏浅俗怪,易知其非;苏、米激厉矜夸,罕悟其失。斯风一倡,靡不可追,攻乎异瑞,害则滋甚。况学术经纶,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宣圣作《春秋》,子舆距杨、墨,惧道将日哀也,其言岂得已哉。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则曰:人正则书正。取舍诸篇,不无商、韩之刻;心相等论,实同孔、孟之思。六经非心学乎?传经非六书乎?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闲圣道也。子舆距杨、墨于昔,予则放苏、米于今。垂之千秋,识者复起,必有知正书之功,不愧为圣人之徒矣。

作者:项穆

古诗十九首

  •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辞海》1989年版)

      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之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之八   冉冉狐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之十一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之十二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之十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之十六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目希]。   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之十七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之十八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之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作者:

东坡诗话

  •    诗曰: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山川。
      寻常巷陌犹簪笏,取次园林亦管弦。
      人老太平春未老,莺花无害日高眠。

      这一首诗,乃宋朝高士邵康节先生所作。先生处于宋朝全盛之时,仁宗天子御极之世。这一代君王,恭己无为,宽仁明圣,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真个是:
      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当时,四川成都府眉州眉山县,有一大贤,姓苏名洵,字曰明允,号称老泉。此人才高志大,不乐读书,笑傲山林以自乐,流连诗酒以为欢。为人仗义轻财,好施乐善。夫人程氏,蜀郡儒家之女。常劝老泉读书,以取科第。老泉不从。一日,因纵酒感疾,闲居在家。见程夫人亲笔写了几句,题在书房壁间:
      童年读书,日在东方。
      少年好学,日在中央。
      壮夫立志,两山夕阳。
      老来读书,秉烛之光。
      人不知书,悠悠夜长。
      嗟尔士子,勿怠勿荒。
      老泉叹道:“贤妻诲我深矣。果然人不知书,如长夜漫漫,一无所见。我今年未三十,须发将白。若不读书,悔之晚矣。”因而立志攻书,连登上第,官至翰林侍讲兼大理寺丞。后人有言赞曰: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程夫人所生二子。长名苏轼,字子瞻。次名苏辙,字子由。又-女,名小妹。老泉游宦于四方,程夫人自在府中教训二子,皆成大儒,小妹亦为才女。后人有诗赞程夫人相夫教子之贤云:
      贤妇从来励丈夫,老泉三九始通儒。
      不是闺中勤警策,人间那得显三苏。
      兄弟二人,才学高华,文章富丽,不亚于父。老泉官为大理评事之时,兄弟二人随父入京。一个十八,一个十六,俱入监读书。欧阳修先生掌国子监,深爱其才。常言:“此二人得志,老夫当让一筹。”在监三年,才名动于天下。嘉佑丙申年,时当大比。八月初旬,头场已近,兄弟二人一齐染病。欧阳先生时以大学士为主考,韩魏公为宰相。奏曰:“有眉山苏轼、苏辙,才高博学,与父苏洵齐名,天下号为三苏。今当大比,兄弟二人以病不得入场,恐失真才,望陛下展期数日,以待二人痊可,应得英才入彀,有光大典。”仁宗天子准奏,特赐展期十日,以八月十九为头场,以待二苏病好入场。此千古以来圣君贤相爱才好士未有之洪恩也。诗曰:
      圣主尊贤展试期,天恩浩荡古今稀。
      漫言宋室多贤辅,自是君王明圣时。
      不上五日,两苏病体全安,将养几日,双双入场。三场已毕,兄弟二人,名登上第。主试官呈上卷子,仁宗天子看了又看,亲用御笔题于卷尾:
      两苏兄弟奇才,可谓一门双璧。
      暂为词苑之臣,终作儿孙辅弼。
      御授苏轼、苏辙俱为翰林编修之职。顾谓曹皇后与太子英宗曰:“今日可排佳宴,为朕贺得奇才。但朕年已老,待汝儿孙嗣位,必大用之,朕又当为汝等贺得两贤相也。”于是宫帏之内,父子祖孙,交相庆贺。如仁宗者,可谓爱才之极矣。
      当朝天子爱贤才,兄弟双双入彀来。
      奎璧联辉扶宋室,文光耿耿映三台。
      父子兄弟,一时同居翰院,文采风华,昭耀当世。人皆称老泉为老苏学士,子瞻为大苏,子由为小苏。子瞻后卜居黄州之东坡,因号为东坡居士,人又称之为坡仙。坡仙性本风流,天资豪迈,一时文学之友,有秦少游、黄山谷、米元章之流。方外之士有佛印、参寥之辈。名姬有朝云、琴操之美。弟有子由,妹有小妹,皆极一时之才,与东坡朝吟夕韵。笑傲词场,留连诗酒,文集诗篇,不能尽述。今特纪其可佳可乐之句,清新逸韵之言,以供清玩耳。

      米芾,字符章,天性好洁。御赐一砚,名曰瑶池。每出观,必再拜而淡玩,不敢擅用也。东坡一日请观瑶池砚,元章命之再拜,而后出示之。东坡曰:“此砚虽好,未知发墨何如?”因见案上有墨,坡遂以唾磨之。元章骂曰:“胡子坏吾砚矣。”遂以砚与东坡。东坡曰:“御赐岂可与人。”元章曰:“污砚岂可复用。”坡笑持砚而回诗曰:
      玉砚莹然出尚方,九重亲赐米元章。
      不因咳唾珠玑力,安得瑶池到玉堂。   元章素性清狂,人以为米颠。一日问东坡曰:
      人皆谓我颠,吾质之子瞻。
      东坡笑曰:
      子曰吾从众,夫谁曰不然。
      元章笑曰:“苏子以我为颠,吾真颠矣。”

      元章身长,好戴高纱帽。自襄阳太守,朝观至京。道雇小轿,嫌轿顶碍帽,彻盖而坐其中。已而去帽,犹露其头。至保康门,遇东坡,握手大笑。元章曰:“苏大,你且道近日京师有何新闻?”子瞻曰:
      君王有道泰阶平,万国朝宗四海宁。
      更喜鬼章新失智,槛车笼得上东京。
      鬼章是蜀边小国之君,而为狄青所擒。故人曰鬼章失智。槛车是囚车,鬼章解京,坐囚车中,止露其头。故东坡借以嘲米也。元章大笑曰:“胡子笑汝父为鬼章失智也。”

      东坡一夕与群贤在私署,有名姬侑酒,欢饮甚畅。忽有诏,催赴禁中草制。细雨潇潇,东坡不乐。乃作词留别众友曰:
      城头尚有三冬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去匆匆,琵琶曲未终。
      回头肠断处,那更帘纤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右调《菩萨蛮》   陈慥,字季常,相国陈公弼之子,号龙丘居士,好宾客声妓。其妻柳氏甚妒,坡公作诗嘲之曰: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词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东坡在黄州,有何秀才馈送油果,食之甚美。问:“何名?”何曰:“无名。”问:“为甚酥?”何笑曰:“即名为甚酥可也。”东坡不能饮,有潘长官送以薄酒。东坡食之甚淡,笑谓潘曰:“此酒错着水也。”一日,油果食尽,酒尚有馀。戏作一诗,以寄何生曰:
      畅饮花前百事无,腰间惟系一葫芦。
      满倾潘子错着水,更乞何郎为甚酥。

      苏子由掌吏部时,东坡在翰苑。有人求东坡转致子由,有所干求。东坡戏谓之曰:“昔有一人,善掘坟,屡掘皆无所得。最后掘一帝王之坟,坟中王者起,谓之曰:‘朕汉文帝也,所葬皆纸衣、瓦器,他无所有也。’盗乃抢去。又掘一坟,亡者曰:‘予伯夷也,不食周粟而饿死,岂有厚葬哉。’盗见旁有一冢,复欲穿之。亡者曰:‘不劳下顾,此是舍弟叔齐。为兄的如此贫苦,舍弟也差不多。’”求者大笑而去。

      东坡一日在玉堂,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夜深不寐。署中有二缇骑,伺候良久,于阶下私谕,东坡潜听之。一人曰:“如此夜深不睡,只管念来念去,念他有甚好处。’一人曰:“也有一两句好。”一人怒曰:“你知道甚的。”答曰:“我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东坡曰:“这汉子颇有鉴识。”因作诗曰:
      银烛高烧照玉堂,夜深沦茗读阿房。
      文章妙处无人语,赖有缇兵说短长。

      时有人馈东坡美酒六瓶。甫至阶前,失手跌碎。其人大惊,东坡笑曰:“余沥犹可压惊也。”因并破瓶内酒赏之,而作诗曰:
      主人惠我以佳酿,未至阶时喷鼻馨。
      不意青州六从事,翻成乌有一先生。
      江夏王生,口吃,能诗,偶请东坡。坡公作勒韵诗嘲之:
      江千高居坚关扁,健耕躬称角挂经。
      篙竿击舸菰茭隔,笳角过军鸡狗惊。
      解襟顾景久箕踞,击剑廖歌几举觥。
      笄荆供脍觉搅聒,干锅更戛耳瓜羹。

      刘贡父觞客,东坡欲先归。贡父奉果三枚,与坡公曰:“三果一药名,道得出便请回。”
      幸(杏)早(枣)哩(李)且从容。
      奈(柰)这(蔗)事(柿)须当归。
      贡父曰:“说得好,任你去吧。”坡公出,贡父送之。见风起云飞,贡父曰:“大风起矣。”坡公曰:
      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守鼻粱。

      东坡与贡父、山谷、佛印往访龙井参寥禅师,见一配军,刘贡父曰:“此军面上半僧半俗。”众问:“何也?”贡父曰:
      头戴紫毡(子瞻),脸有佛印(刺字)
      口如山谷(口大),眼似参寥(音与膫同)
      东坡曰:“贡父莫怪。当时孔子出外,诸弟子乘空闲游于市。忽见孔子至,群弟子四散奔避。惟颜子后行,无处可避,乃躲在一石塔中。伺孔子过去,始出。至今山东有一个避孔子塔(贡父山东人,避孔子塔是嘲也,鼻孔子蹋也)。”众皆大笑。

      东坡以翰林出使大辽,辽相耶律重元谓之:“日本国有一对学士,能对否?”东坡曰:“请道。”重元曰:“三才天地人。”
      东坡悄谓副使曰:“此绝对也,惟有一对,汝可对之。”乃教之对曰:“四诗风雅颂。”
      辽人大悦。重元问坡公曰:“副使对得好,请学士对。”坡公曰:“四德元亨利。”
      重元曰:“为何少一字?”坡公曰:“两朝皇帝圣讳,安敢犯之。”(宋仁宗御名帧,辽典宗名宗真)辽人服其宏辨。

      东坡知杭州,有灵隐寺僧了然,恋营倡李秀奴,往来日久,衣钵德尽。秀奴绝之,一夕了然乘醉复往。秀奴不纳,僧怒,击死秀奴。众擒了然至郡,坡公见僧臂上,刺诗二句曰:
      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
      东坡大笑,举笔判词,押僧赴市处斩。词曰: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雪山顶上空持戒。
      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
      臂间刺道苦相思,这番了却风流债。--右调《踏莎行》

      东坡侍儿朝云,姓王氏,年十二。侍坡公初,不识字,久而能诗,字学东坡手迹。一日,东坡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问众侍儿曰:“汝辈且道腹中何所有?”或云忠孝,或云文章,或云满腹珠玑,或云珍羞百味。东坡皆曰:“非也。”独朝云摸其腹曰:“一肚皮不合时宜。”东坡捧腹大笑。   朝云一日侍侧,坡公幼子,庭前嬉戏,衣领有一虱,朝云取而杀之。坡公不悦,谓之曰:“吾方广赎禽鱼放生,以资冥福,不昔捐金。取诸远者而放之,汝却近取诸身者而杀之,何也?”朝云对曰:“奈被欲啮人何?”坡公作偈曰:
      虮虱近人身,气体所感召。
      彼饥而啮人,如人食麦稻。
      又如禽鱼辈,飞跃任所好。
      胡为纲与罗,恣杀供庖灶。
      一切蠢动物,有生同大造。
      劝人息杀机,免受诸业报。
      朝云闻言大悟,自是永不杀生,长斋奉佛,后从东坡卒于惠州。临终,朗诵金刚偈毕而后没。东坡作《西江月》寄意咏梅,以吊之曰:
      玉骨那愁瘴雾,水肌自有仙风。海仙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凤海鸟,一名倒挂子,好倒挂其身于百花枝上)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又作一律曰:
      不学杨枝白乐天,且随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方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垆为活计,舞衫歌扇旧如绿。
      丹成别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黄庭坚字鲁直,一号山谷,东坡契友也。同在翰苑时,人以苏黄并称,二公从不杀生。鲁直喜茹素,东坡食自死物。谓鲁直曰:“自死之特,无后生埋,烹之以悦吾口。凡有生息蠢动者,吾皆放之。虽不能尽活,亦存吾之善念。”,鲁直曰:“善哉。”因作偈曰: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刑躯。
      苦恼从他受,肥甘任我须。
      莫教阎老判,自揣看何如。
      东坡叹曰:“我犹未免食肉,安知不被阎老之责乎。”   东坡在黄州,山谷、佛印从之。一日,东坡谓山谷曰:“人身虮虱,何由而生?”山谷口:“虱是衣絮黏人之气以成。”东坡曰:“非也,虱是垢腻所成。”山谷曰:“吾二人明日质之佛印,若谁是?非者输一席。”坡公至耽,先请佛印说知,曰:“师明日只说是垢腻所成,吾当作

作者:陈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