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作文 学门教育

国学古籍

西游记

  • 本书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取材于唐朝僧人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融入浓厚的神奇、浪漫、怪诞成分,将取经题材编写为神话故事,成功塑造了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的形象,读来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作品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全书组织严密,繁而不乱,语言活泼生动且夹杂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点。作品讽刺幽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

作者:吴承恩

宣室志

  • 张读(约公元八五三年前后在世)字圣用,(书录解题作圣朋。此从旧唐书张荐传及新唐书志注)深州陆浑人,张荐之孙。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宣宗大中中前后在世。年十九,登进士第。有俊才。累官至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典贡举,时称得士。位终尚书左丞。读著有建中西狩录十卷,宣室志十卷,(《新唐书志》及《四库总目提要》)传于世。

    张读出生在一个小说家辈出的家族之中,《宣室志》体现一种多元容与的文化思想,这是其家庭文化氛围薰染的结果.《宣室志》在唐人小说中有颇高的地位,对后世小说戏剧也有颇大的影响。

作者:张读

归田诗话

  •   ◎序

      古诗《三百篇》,孔子取《思无邪》一言以盖之。夫思无邪者,诚也。人能以诚诵诗,则善恶皆有益。学诗之要,岂有外於诚乎?余观历代工诗者,在汉魏晋则有曹刘陶谢辈,在唐则有李杜柳岑辈,在宋则有欧苏黄陈辈,在元则有虞杨揭范辈。诸贤诗,刊行久,固足以为後学法矣。余同乡宗吉瞿先生早以明经荐,筮仕於仁和临安宜阳三邑庠,升国子助教,文名播於篇章,脍炙人口旧矣。复升籓府长史,克胜辅导之任。无何居闲寓多台,太师英国张公延为西宾,甚加礼貌。

      先生不以夷险易心,暇日则笃嗜评古人篇什,取其旨趣微妙者著之。

      及触景动情,形於吟咏以自遣者,亦录之。凡百二十条,析而为上中下三卷,目曰《归田诗话录》,先生自述其事弁诸首。一日,其侄德恭暨弟德定量德润共图锓梓,持以示余,展玩再四,不能释手。观诸录中所载先生诵少陵诗,则有识大礼之称;诵太白诗,则有大胸次之美;诵唐人采莲诗,则美其用意之妙;诵晦庵感兴诗,则知其辟异端之害;诵东野诗,而服前人穷苦终身之论;诵晏元献诗,则叹斯人富贵气象之豪。及见前人林景熙《咏陆秀夫》诗,而知表殉国之忠;《咏家铉翁》诗,而知表持身之节。以至录自己《香奁八咏》之诗,和他人《西湖竹枝》之作,并杂述之类无遗。非先生以诚而得古人作诗之要,蕴蓄之久,安能记之详而评之当哉?殆与宋儒辅氏读《国风》《凯风》篇而引文王《羑里操》以为证,硃文公注《小雅》《大东》篇。而叹非老於文墨者,有不能默契之妙,其致一也。先生敬以夷险殊涂,一动其心,则困苦抑郁之不暇,安能肆情於风月,而评前人之述作乎?余恨生晚,不得侍函丈以聆其绪论为慊,姑书是於先生自序之次。时成化二年,岁次丙戌,冬十月穀旦。

      赐进士、前翰林院庶吉士、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

      浙江辛卯解元八十翁钱塘木讷书

      钱塘瞿存斋公著《归田诗话》三卷,盖述其师友之所言论,宦游四方之所习闻,而有关於诗道者。自序其端,藏之於家久矣。其侄德恭德定量德润共谋刻梓以传。德恭之子中书舍人廷用,求余一言志之。

      公生长多贤之里,山川奇诡秀丽之州,而又嗜好问学,取诸外以充於内者多矣。既壮而仕,历仁和临安宜阳三庠训导,升国子助教,亲籓长史,皆清秩也。因得以温燅旧学,其所造诣尤深,时时发为诗歌,寄兴高远,世谓“诗必穷而後工”,岂信然哉!及谪居塞外,羁穷困约之中,吟咏不废。晚岁归休故里,自顾其才无复施用於世,乃益肆情於诗,以自娱逸於清湖秀岭烟云出没杳霭之间,浩然与古之达者同归。间录是卷,谓将时加披览,如见师友,聆其训诲之勤,而受其劝勉之益。於此见公之问学自脩,老而弥笃,非寻常浅学,辄矜持其所有者为可及也。余观卷中所载,如谓陆秀夫殉国,家铉翁持节,汪水云赐还,实足以丑奸臣,壮义士,岂独娱戏风月,以资人之笑谈而已哉?故为之序。  成化三年,四月二十又九日

      翰林院学士奉议大夫兼经筵官同脩国史蒲田柯序

      钱塘存斋瞿先生宗吉,在国初时,著诗话三卷,大略似野史,有抑扬可法之旨,非汗漫无稽之词,久成全梓。或取而观之,可资多识,特其名号近於订顽砭愚起争端之谓,不若直谓之“存斋诗话”也。昔范文正见片文只字有关世道,不忍轻弃,况此其全编乎!予不敏,敢以正于诗坛君子。

      弘治庚申冬赐进士知钱塘县事安成胡道识

      予久羁山後,心倦神疲,旧学荒芜,不复经理。每间居默坐,追念少日笃於吟事,在乡里侍尊长游湖山。及胜冠以来,结朋俦,入场屋。迨尸教席,登仕途,至覆患难,谪塞垣。少而壮,壮而老,日迈月征,骎骎晚境,而呻吟占毕,犹不能辍。平日耳有所闻,目有所见,及简编之所纪载,师友之所谈论,尚历历胸臆间,十已忘其五六。诚恐久而并失之也,因笔录其有关於诗道者,得百有二十条,析为上中下三卷,目曰《归田诗话》,置几案间,时加披览,宛然如见长上而接师友,聆其训诲之勤,而受其劝勉之益也。不觉欣然而喜,喜极而悲,悲而掩卷堕泪者屡矣。昔欧阳文忠公致仕後,著《归田录》,叙在朝旧事,谓追想玉堂如在天上。今予老与农圃为徒,亦窃“归田”之号。虽若僭妄,然辍耕垅上,箕踞桑阴,与凉竹簟之暑风,曝茅檐之晴日,以求一息之快。地位虽殊,而心事则无异也。知我者见此,或能为之一慨云。

      洪熙乙巳中秋日存斋瞿佑自序  ◎卷上

      ○乡饮用古诗

      古诗《三百篇》,皆可弦歌以为乐,除施於朝廷宗庙者不可,其馀固上下得通用也。洪武间,予参临安教职。宰县王谦,北方老儒也。

      岁终行乡饮酒礼,选诸生少俊者十人,习歌《鹿鸣》等篇,吹笙抚琴,以调其音节。至日,就讲堂设宴,席地而歌之。器用罍爵,执事择吏卒巾服洁净者。宾主欢醉,父老叹息称颂,俨然有古风。後遂以为常,凡宴饮则用之。如会友则歌伐木,劳农则歌《南山》,号新居则歌《斯干》,送从役则歌《斯干》,送从役则歌《无衣》,待使役则歌《皇华》之类,一不用世俗伎乐,识者是之。

      ○唐三体诗序

      方虚谷序《唐三体诗》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弊之曰:“思无邪”’此诗之体也。又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此诗之用也。圣人之论诗如此,後世之论诗不容易矣。後世之学诗者,舍此而他求,可乎?近世永嘉叶正则水心倡为晚唐体之说,於是“四灵”诗江湖宗之,而宋亦晚矣。圣人之论诗,不暇讲矣,而汉晋以来,河梁、柏梁、曹刘陶谢,俱废矣。

      又有所谓汶阳周伯[A102]者三体法,专为四韵五七言小律诗设,以为有一诗之法,有一句之法,有一字之法。止於此三法,而江湖无诗人矣。唐诗前以李杜,後以韩柳为最。姚合而下,君子不取焉。宋诗以欧苏黄陈为第一,渡江以後,放翁石湖诸贤诗,皆当深玩孰观,体认变化。虽然,以吾硃文公之学而较之,则又有向上工夫,而文公诗未易可窥测也。近高安沙门至天隐,乃大魁姚公勉之犹子,聪达博赡,禅孰诗孰,又从而注伯[A102]所集之诗。一山魁上人,回之方外友也,将碛砂南峰袁公之命,俾回为序,以弁其端云。大德九年乙巳九月紫阳山虚叟方回序。“按此序议论甚正,识见甚广,而於周伯[A102]所集三体诗,则深寓不满之意。书坊所刻皆不载,而独取裴季昌序。近见唐孟高补写三体诗一帙,书此序於卷首,故特全录於此,与笃於吟事者,共详参之。

      ○少陵识大体

      老杜诗识君臣上下,如云“万方频送喜,无乃圣躬劳”,“至今劳圣主,何以报皇天”,“周宣汉武今王是,孝子忠臣後代看”,“神灵汉代中兴主,功业汾阳异姓王”。《上歌舒开府》及《韦左相》长篇,虽极称赞朝霞与见素,然必曰“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霖雨思贤佐,丹青忆老臣”,可谓知大体矣。太白作《上皇西巡歌》《永王东巡歌》,略无上下之分。二公虽齐名,见趣不同如此。

      ○太白胸次

      太白诗云:“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是甚胸次?少陵亦云:“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然无许大胸次也。洪武间钱塘宰郑桂芳,歙之黟县人,能诗而好客,醉後每诵太白此四句。又诵李适之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借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亦足以见其襟抱不凡也。桂芳有诗数百首,号《乐清轩集》,府教徐大章为之序云。

      ○黄鹤楼

      崔颢题黄鹤楼,太白过之不更作。时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诗在上头”之讥。及登凤凰台作诗,可谓十倍曹丕矣。盖颢结句云: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结句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然太白别有“捶研讨会黄鹤楼”之句,其於颢未尝不耿耿也。

      ○相如琴台

      老杜《琴台》诗云:“茂陵多病後,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宝靥罗裙,盖咏文君服饰,而用意亦精矣。以大家数而为此语,近於雕琢。然全篇相称,所以不可及。近阅《李琬传》,有“蔓草野花留服饰,风魂月魄断知闻”,知其出於此,然亦善用事。

      ○诗能解患

      诗虽能致祸,然亦能解患。王维陷贼中,受伪命禄山於凝碧池置宴作乐,维有诗云:“万户伤心生野烟,千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边春天管弦。”及唐收复两京,凡污於贼者,以五等定罪,肃宗见此诗,得免。太白坐永王璘事,系浔阳狱。朝命崔圆鞫问於狱中,上诗曰:“邯郸四十万,同日长平。能回造化笔,或冀一人生。”得减死流夜郎。东坡为舒亶李定等所论,自湖州逮系御史台狱,时宰欲致之死。於狱中作诗寄子早曰:“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难。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神宗见而怜之,遂得出狱,谪授黄州团练副使。後作《中秋月》词云: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神宗览之曰:“苏轼终是爱君,得改汝州听便。”

      ○因诗见罪

      薛令之为太学正,有诗云:“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明皇见之怒。续题云:“鸱鸮觜爪长,凤凰羽毛短。若嫌松柏寒,任逐桑榆暖。”因斥去之。王维携孟浩然在朝霞林,适驾至,得见,命诵所为诗,有“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故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怒曰;“卿自弃朕,朕何曾弃卿?”即放还山。惟太白召见沉香亭,应制作《清平调》词三首,颇见优宠,然仅得待诏翰林而已。及在禁中与贵妃宴乐,妃衣褪微露乳,以手扪之曰:“软柔新剥鸡头肉。”禄山在傍接对云:“滑腻如凝塞上酥。”帝续之曰:“信是胡兒只识酥。”不怒而反以为笑。谬戾如此,天下安得不乱?

      ○浯溪中兴原先

      元次山作《大唐中兴颂》,抑扬其词以示意,磨崖显刻於浯溪上。

      後来黄鲁直张文潜皆作大篇以发扬之,谓肃宗擅立,功不赎罪。继其作者皆一律。识者谓此原先乃唐一罪案尔,非颂也。惟石湖范至能八句云:“三颂遗音和者稀,形容宁有刺讥辞?绝怜元子《春秋》法,却寓唐家《清庙》诗。歌咏当谐琴博拊,策书自管璧瑕疵。纷纷健笔刚题破,从此磨崖不是原先。”然诚斋杨万里《浯溪赋》中间云:“天下之事,不易於处,而不难於议也。使夫谢奉策于高邑,禀重巽於西帝。违人欲而图功,犯众怒而求济。则夫千麾万旟者,果肯为明皇而致死耶?”其论甚恕。

      ○边帅事

      严武在当时不以诗名,其节度西川,有诗数首,仅载老杜集中。  如云:“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雪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赵云涧尚书好诵之曰:“气魄雄壮,真边帅事也。”

      ○彩莲词

      貣有初,泰父尚书侄也,刻意於诗。尝谓予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花脸两边开。棹入横塘寻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词》也。诗意谓叶与裙同色,花与脸同色,故棹入花间不能辨,及闻歌声,方知有人来也。用意之妙,读者皆草草看过了。  ○山石句

      元遗山《论诗三十首》,内一首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初不晓所谓,後见《诗文自警》一编,亦遗山所著,谓“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此秦少游《春雨》诗也。非不工巧,然以退之山石句观之,渠乃女郎诗也。破却工夫,何至作女郎诗?按昌黎诗云:“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卮子肥。”遗山固为此论,然诗亦相题而作,又不可拘以一律。如老杜云:“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亦可谓女郎诗耶?

      ○淮西碑

      昌黎作《平淮西碑》,既已登诸石,宪宗惑於谗言,诏断其文,更命学士段文昌为之,在当时莫能别其文之高下也。及东坡《录临江驿小》诗云:“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章。”公论始定。然李义山与昌黎相去不远,其《读淮西碑》长篇至五十馀句,称赞备尽,则是非不待百年而已定矣。

      ○陆浑山火  昌黎《陆浑山火》诗,造语险怪,初读殆不可晓,及观《韩氏全解》,谓此诗始言火势之盛,次言祝融之御火,其下则水火相克相济之说也。题云《和皇甫氵是韵》。氵是与李翱皆从公学文,翱得公之正,氵是得公之奇。此篇盖戏效其体,而过之远甚。东坡有《云龙山火》诗,亦步骤此体,然用意措辞,皆不逮也。  ○示兒诗

      昌黎《示兒》诗云:“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於我自有馀。中堂高且新,四时登牢蔬。  前荣馔宾亲,冠婚之所於。庭内无所有,高树八九株。西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虚。松果连南亭,外有瓜芋区。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疏。恩封高平君,子孙从朝裾。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问客之所为?峨冠讲唐虞。酒食罢无为,棋槊以相娱。跹跹媚学子,墙屏日有徒。嗟我不修饰,比肩於朝儒。诗以示兒曹,其无迷厥初。”硃文公云:“韩公之学,见於原道。其所以自任者,不为不重。而其平生用力深处,终不离乎文字言语之工。其好乐之私,日用之间,不过饮博过从之乐。所与游者,不过一时之文士,未能卓然有以自拔於流俗者。观此诗所夸,乃感二鸟、符读书之成效极致,而《上宰相书》所谓“行道忧世者”,则已不复言矣。其本心何如哉?

      按硃子所以责备者如是,乃向上第一等议论。俯而就之,使为子弟者读此,亦能感发志意,知所羡慕趋向,而有以成立,不陷於卑污苟贱,而玷辱其门户矣。韩公之子昶,登长庆四年第。昶生绾衮,绾咸通四年,衮七年进士。其所成立如是,亦可谓有成效矣。诗可以兴,此诗有焉。

      ○五言警句

      宋蔡天启与张文潜论韩柳五言警句。文潜举退之“暖风抽宿麦,清雨卷归旗”,子厚“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皆为集中第一。

      今考之,信然。

      ○东野诗囚

      遗山《论诗》云:“东野悲鸣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册万古潮阳笔,合卧元龙百尺楼。”推尊退之而鄙薄东野至矣。东坡亦有“未足当韩豪”之句。又云:“我厌孟郊诗,复作孟郊语。”盖不为所取也。东野诗如“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论证谓天地宽”?又云:“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雠。”气象如此,宜其一生跼蹐也。惟《登第》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颇放绳墨。然长安花,一日岂能看尽?此亦谶其不至远大之兆。

      ○尖山险诨

      柳子厚诗:“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或谓子厚南迁,不得为无罪,盖虽未死而身已上刀山矣。此语虽过,然造作险诨,读之令人惨然不乐。未若李文饶云:“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碧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虽怨而不迫,且有恋阙之意。  ○顾况勉乐天

      白乐天少日以诗贽谒顾况。况见其名,戏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阅其诗,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才如此,居亦不难。”宋薛奎未第时,贽谒冯魏公,首篇有“囊书空自负,早晚达明君”。冯掩卷谓曰:“不知秀才所负何事?”读至第三篇云:“千林如有喜,一气自无私。”乃曰:“秀才所负如此。”恭後登第,官至参政。王拱辰欧阳公皆其婿也。

      ○昭君词

      诗人咏昭君者多矣,大篇短章,率叙其离愁别恨而已。惟乐天云: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群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不言怨恨,而惓惓旧主,高过人远甚。其与“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者异矣。

      ○长恨歌

      乐天《长恨歌》凡一百二十句,读者不厌其长;元微之《行宫》诗才四句,读者不觉其短,文章之妙也。

      ○琵琶行

      乐天《琵琶行》云:“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东坡举此以喻杭妓琴操,即感悟而求落籍。龙仁夫《题琵琶亭》云:

      “老大姮娥负所天,忍将离恨寄哀弦。江心正好观秋月,却抱琵琶过别船。”中含讽意。又有女子题诗船窗云:“爷娘重利妾身轻,独抱琵琶万里行。弹到阳关齐拍手,不知元是断肠声。”含无限悲怨,非抱器过船者比也。

      ○乐天晚年

      乐天晚年,优游香山绿野,近乎明哲保身者。甘露之祸,王涯贾★舒元舆辈皆焉。乐天有诗云:“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

      时。”或谓乐天幸之,非也。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

      晋潘岳《赠石崇》,有“白首同所归”之句。及遭刑,俱赴东市,崇顾岳曰:“可谓白首同所归矣。”乐天盖用此事。彼刘梦得之《靖恭佳人怨》,柳子厚之《古东门行》,其於武元衡,则真幸之矣。乐天连为杭苏二州刺史,皆有惠政在民。杭则有三贤堂,并林和靖苏东坡祠之。苏则有思贤堂,并韦应物刘梦得王仲舒范希文祠之。其遗爱犹未泯,不但以诗名也。  ○莺莺传

      元微之当元和长庆间,以诗著名。传入禁中,宫人能歌咏之,呼为“元才子”,风流醖藉可知也。其作《莺莺传》,盖托名张生。复制《会真诗》三十韵,微露其意,而世不悟,乃谓诚有是人者,殆痴人前说梦也。唐人叙述奇遇,如《后土传》托名韦郎,《无双传》托名仙客,往往皆然。惟沈亚之《橐泉梦记》,牛僧孺《周秦行记》乃自引归其身,不复隐讳。然《周秦行记》与僧孺所著《幽怪录》,文体绝不相类,或谓乃李德裕门下士所作,以暴僧孺之犯上无礼,有僭逆意,盖嫁祸云尔。理或然也。

      ○梦得多感慨  刘梦得初自岭外召还,赋《看花》诗云:“元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後栽。”以是再黜。久之又赋诗云:“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讥刺并及君上矣。晚始得还,同辈零落殆尽。有诗云:“昔年意气压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二十年来零落尽,两人相遇洛阳城。”又云:“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又云:

      “旧人惟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盖自德宗後,历顺宪穆或文武定量凡八朝。暮年与裴白优游绿野堂,有“在人称晚达,於树比冬青”之句。又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其英迈之气,老而不衰如此。

      ○先入言为主  予为童子时,十月朝从诸长上拜南山先垅,行石磴间,红叶交坠,先伯元范诵杜牧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句。又在荐桥旧居,春日新燕飞绕檐间,先姑诵刘梦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至今每见红叶与飞燕,辄思之。不但二诗写景咏物之妙,亦先入之言为主也。

      ○还珠吟  张文昌《还珠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绸缪意,系在绣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朝明光里。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予少日尝拟乐府百篇,《续还珠吟》云:“妾身未嫁父母怜,妾身既嫁室家全。十载之前父为主,十载之後夫为天。

      平生未省窥门户,明珠何由到妾边?还君明珠恨君意,闭门自咎涕涟涟。”乡先生杨复初见而题其後云:“义正词工,使张籍见之,亦当心服。”又为序其编首,而百篇皆加评点,过蒙与进。先生元末乡貣进士,洪武间擢知荆门州,卒於官。

      ○华清宫

      周伯[A102]三体诗,首载杜常《华清宫》诗,连用二“风”字,读者不知其误。曏见一善本,作“晓乘残月入华清”,易此一字,殊觉气味深长。

      ○咏芭蕉  路德延,儋州岩相之侄。少日《咏芭蕉诗》云:“一种灵苗异,天然体性虚。叶如斜界纸,心似倒抽书。”为时所称。及岩废黜,遂不复振,屡举不第。赋诗云:“初骑竹马咏芭蕉,曾忝名公诵满朝。

      五字便容登要路,一枝还许折青霄。岂知流落萍蓬远,不觉蹉跎岁月遥。国计未宁身未遇,窜身江海混渔樵。”自述其不得志也。晚依硃友亭,赋《孩兒》诗一百韵。或谗於友宁,谓以孩童喻之,竟以掇祸。

      然诗多佳句,如“共指云生岫,齐呼

      天”。曲尽兒嬉这状。又云:“项橐为师日,甘罗拜相年。”亦有劝勉之意。但末句云:“明时方重德,劝尔减狂颠。”诚若讥之矣。

      ○鼓吹续音  元遗山编《唐鼓吹》,专取七言律诗,郝天挺为之注,世皆传诵。

      少日效其制,取宋金元三朝名人所作,得一千二百首,分为十二卷,号《鼓吹续音》。大家数有全集者,则约取之。其或一二首仅为世所传,其人可重,其事可记者,虽所作未尽善,则不忍弃去,存之以备数,此著述本意也。又谓“世人但知宗唐,於宋则弃不取。众口一辞,至有诗盛於唐坏於宋之说。私独不谓然,故於序文备举前後二朝诸家所长,不减於唐者。附以己见,而请观者参焉”。仍自为八句题其後云:“《骚》《选》亡来雅道穷,尚於律体见遗风。半生莫售穿杨技,十载曾加刻楮功。此去未应无伯乐,後来当复有扬雄。吟窗玩味韦编绝,举世宗唐恐未公。”既成,求观者众,转相传借。或有嫉之者,藏匿其半,因是遂散失不存。再欲裒集,无复是心矣。

      ○宋仁宗昭陵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民安俗阜,天下称治。葬昭陵,有题诗道傍者曰:“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吏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过,春风吹泪洒昭陵。”惜其人姓名不传。史臣赞之曰:“帝在位四十二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

      国未尝无嬖幸,而不足以类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卧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所以培壅国基者厚矣。”《传》曰:“为人君,止於仁。”帝诚无愧焉。厥後荆公变法,至诋为不治之朝,甚矣其肆为强辩而不顾也!

      ○宣仁后上仙  宋宣仁太后上仙,置道场内殿。有长老升法座,一僧参问曰:

      “太后今归何处?”对曰:“太后身归佛法龙天上,心在兒孙社稷中。”举朝称善。

      ○富贵气象

      晏元献公诗,不用珍宝字,而自然有富贵气象。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等句。公尝举此谓人云:“贫兒家有此景致否?”晏叔原,公侄也。词云:“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扇底风。”盖得公所传也。此二句,勾栏中多用作门对。

      ○至宝丹

      王岐公诗,喜用金玉珠翠等字,世谓之至宝丹。其子明之在姑苏有所爱,比至京师,公强留之。逾时,作诗云:“黄金零落大刀头,玉★归期画到秋。红锦寄鱼风逆浪,紫箫吹凤月当楼。伯劳知我经春别,香蜡窥人彻夜愁。好去渡江千里梦,满天梅雨是苏州。”句意甚工,而富艳奇巧。盖得公家法也。

      ○渔家傲

      范文正公守延安,作《渔家傲》词曰:“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寒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予久羁关外,每诵此词,风景宛然在目,未尝不为之慨叹也。然句语虽工,而意殊衰疯,以总帅而所言若此,宜乎士气之不振,所以卒无成功也。欧阳文忠呼为“穷塞主”之词,信哉!及王尚书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词送之,末云:“战胜归来飞捷春天,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谓王曰:“此真元帅之事也。”岂记尝讥范词故为是以矫之欤?  ○谢公墩

      王荆公《咏谢公墩》云:“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或谓荆公好与人争,在朝则与诸公争新法,在野则与谢公争墩,亦善谑也。然公《咏史》云:“穰侯老擅关中事,长恐诸侯客子来。我亦暮年专一壑,每逢车马便惊猜。”则公不独欲专朝廷,虽邱壑亦欲专而有之,盖生性然也。

      ○咏鸱咏鱼

      荆公《咏鸱》云  :“依倚秋风气势豪,似欺黄雀在蓬蒿。不知羽翼青冥上,腐鼠相随势亦高。”又《咏小鱼》云:“绕岸车鸣水欲乾,鱼兒相逐尚相欢。无人掣入沧溟去,汝死那知世界宽。”二诗皆托物兴词,而有深意。

      ○咏塔自喻

      荆公《咏北高峰塔》云:“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郑丞相清之《咏六和塔》云:

      “经过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邱。”二诗皆自喻,荆公作於未大用前,安晚作於既大用後,然卒皆如其意,不徒作也。

      ○一日归行

      荆公《一日归行》云:“贱贫奔走食与衣,百日奔走一日归。生平欢意苦未尽,正欲老大相因依。空房萧飒施帷,青灯半夜哭声稀。  音容想像知何处,地下相逢果是非。”刘须溪云:“此悼亡作也,古无复悲如此者。”傅汝砺《忆内》云:“湘皋烟草碧纷纷,泪洒东风忆细君。浪说嫦娥能入月,虚疑神女解为云。花阴昼坐闲金翦,竹里春游冷翠裙。留得旧时残锦在,伤心不忍读回文。”真致虽不及,而凄惋过之。予自遭难,与内子阻隔十有八年,谪居山後,路远弗及迎取,不意爱成永别。《祭文》云:“花冠绣服,享荣华之日浅;荆钗布裙,守困厄之时多。忍死独居,尚图一见,叙久别之旧事,讲垂死之馀欢。促膝以拥寒炉,齐眉以酌春酿。”盖祖荆公诗意也。及读汝砺诗,而益加悲恻焉。

      ○温公挽词

      吕献可为中丞,因谧王荆公被黜。後卧病,以手书托司马温公以墓铭。温公亟省之,已瞑目矣。温公呼之曰:“更有以见属乎?”复张目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後温公相天下,再致元祐之盛,而献可不及见矣。及温公薨,献可之子由庚作挽诗云:“地下相逢中执法,为言今日再升平。”盖记其先人之言也。读者悲之!

      ◎卷中

      ○庐山瀑布

      太白《庐山瀑布》诗後,徐凝有“一条界破青山色”之句。东坡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今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及其自题漱玉亭云:“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玉龙。荡荡白银阙,沉沉水晶宫。愿随琴高生脚踏赤鯶公。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意气伟然,真可以追踪太白矣。然太白又有“海风吹不断,山月照还空”,亦奇妙句,惜世少称之者。

      ○与李之仪简

      东坡诗云:“小兒不识愁,起坐牵我衣。我欲嗔小兒,老妻劝兒痴。兒痴君更甚,不乐复何为?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其旷达如此。又《与李之仪小简》云:“伏惟起居佳胜,眷聚各安庆。无他祝,惟保爱之外,酌酒瑟妇饮。尚胜俗侣对梅二丈诗云尔。”梅二丈谓圣俞也。

      ○东坡傲世

      韩文公上《佛骨表》,宪宗怒,远谪。行次蓝关,示侄孙湘云:

      “一封朝春天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又《题临泷寺》云:“不觉离家已五千,仍将衰病入泷船。潮阳未到吾能说,海气昏昏水拍天。”读之令人凄然伤感。东坡则放旷不羁,出狱和韵,即云:“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方以诗得罪,而所言如此。又云:“却笑睢阳老从事,为予投檄向江西。”不以为悲而以为笑,何也?至惠州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渡海》云:“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方负罪戾,而傲世自得如此。虽曰“取快一时”,而中含戏侮,不可以为法也。

      ○诗无愁恨意  东坡诗云:“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头萧散满霜风。兒童误喜硃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又云:“公退清闲如致仕,酒馀欢适似还乡。

      不妨更有安心法,卧对萦帘一炷香。”皆言闲退而无愁恨之思。至黄山谷则云:“老色日上面,欢悰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後当不如今。”读之令人惨然不乐。

      ○浣花醉归图  山谷《题浣花醉归图》云:“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能道出少陵心事。赵子昂诗云:“江花江草诗千首,老尽平生用世心。”亦仿佛得之。

      ○後山不背南丰

      陈後山少为曾南丰所知,东坡爱其才,欲牢笼於门下,不屈,有“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之句。又《妾薄命》云:“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忍著主衣裳,为人作春妍。”亦为南丰作。然《送东坡》则云:“一代不数人,百年能几见?风帆目力尽,江空岁年晚。”推重向慕甚至,特不肯背南丰尔,志节可尚也。一生清苦,妻子寄食外家,《寄外舅郭大夫》云:“嫁女不离家,生男已当户。”得《得家信》云:“深知报消息,不敢问何如?”况味可知也。诗格极高。吕本中选江西宗派,以嗣山谷,非一时诸人所及。

      ○陈秦才思之异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山谷诗,喻二人才思迟速之异也。後山诗如“坏墙得雨蜗成字,古屋无人燕作家”,寥落之状可想。淮海诗如“翡翠侧身窥绿酒,蜻蜓偷眼避红妆”,艳冶之情可见。二人他作亦多类此。後山宿斋宫,骤寒,或送绵半臂,却之不服,竟感疾而终。淮海谪藤州,以玉盂汲水,笑视而卒。二人於临终屯泰不同又如此,信乎各有造物也。

      ○崇徽公主手痕

      欧阳文忠公《题崇徽公主手痕》云:“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尝国谋?”硃文公云:“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以诗言之,第一等诗。”其全篇云:“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芳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昔为身累,肉食何尝国谋?行路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全篇前後亦相称。公主仆固怀恩女,唐代宗册立之,以嫁吐蕃,此其出塞时所记云。

      ○李留後知郓州

      “北州从事蔼家声,东土还闻政有成。组甲光寒围夜帐,采旗风暖看春耕。金钗坠鬓分行立,玉尘谈诗四座倾。当富贵常情谁不爱?

      羡君萧洒有馀清。”此欧公《送李留後知郓州》诗也。公语人云:“人开口好言富贵,如此诗所夸,清而不俗,非善处富贵者不能也。”

      ○燕子楼

      陈荐彦升彭城《八咏》,惟燕子楼全篇皆佳。“仆射新阡狐兔游,侍兒犹在水连楼。风清玉簟慵欹枕,月好珠帘懒上钩。残梦觉来沧海阔,新诗吟罢紫兰秋。乐天才思如春雨,断送芳华一夜休。”萨天锡《过彭城》一绝云:“雪白杨花扑马头,行人春尽过徐州。夜深一片城头月,曾照张家燕子楼。”亦脱洒可诵。

      ○咏二石

      陈克子高《题三品石》云:“临春结绮今何在?屹立亭亭终不改。

      可怜江令负君恩,白头仍作北朝臣。”《题望夫石》云:“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和雨,行人归来石应语。”二诗皆超出常格,而意警拔,不与诸作同。  ○周公礼乐

      蔡京当国,倡为丰亨豫大之说,以肆蛊惑。其生日,天下郡国皆有馈献,号“太师生辰纲”,富侈可知也。文士锦囊玉轴,竞竞进诗词。独喜周邦彦诗云:“化行《禹貣》山川外,人在周公礼乐中。”及燕山之役,其子攸与童贯北征,京寄诗云:“百年盟誓宜深虑,六月师徒盍少休。缁衣堂下风光美,及早归来捧寿瓯。”既知伐辽为非策,不於朝廷明言之,而私以谕其子,误国不忠甚矣,周公礼乐安在哉?张商英拜相,唐子西作《内前行》云:“周公礼乐未要作,置身姚宋亦不恶。”盖谓周公未易学得,如姚宋亦可矣。词旨轻重,要当如是,徒为媚灶语,何益之有!  ○村学堂

      曹组元宠《题村学堂图》云:“此老方扪虱,众雏争附火。想当训诲间,都都平丈我。”语虽调笑,而曲尽村俗之状。近吴敬夫一联云:“阑干苜蓿先生饭,颠倒天吴稚子衣。”其景况可想也。

      ○金明池

      金明池为宋东京游赏之地,当时有诗云:“柳外雕鞍公子过,水边纟丸戾丽人行。”风景可以想见。又有人送边帅赴任云:“前队貔貅冲晓色,後车莺燕杂春声。”行色之盛,宛然在目。惜全篇不传。

      ○荔支诗谶

      微宗於禁苑植荔支,结实以赐燕帅王安中。《御制》诗云:“葆和殿下荔支丹,文武衣冠被百蛮。思与近臣同此味,红尘飞鞚过燕山。”盖用樊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道荔支来”句意,竟成语谶。

      ○杏花二联

      陈简斋诗云:“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陆放翁诗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皆佳句也,惜全篇不称。

      叶靖逸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戴石屏诗:“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衔头卖杏花。”句意亦佳,可以追及之。

      ○中兴公布诗误

      磨崖中兴原先,黄张二大篇,为世传诵,然各有误。山谷云:  “南内凄凉谁得知?”按李辅国迁上皇居西内,非南内也。文潜云:

      “玉环妖血无人扫。”按贵妃於佛堂前缢死,非溅血也。南渡後,于湖张安国一篇,世少知者。诗云:“锦衤朋兒啼思塞酥,重床燎香驱群胡。黄裙锦袜无寻处,一夜惊眠摇帐柱。朔方天子神为谋,三郎归来长庆楼。楼前拜舞作奇祟,中兴之功不赎罪。日光玉洁十丈原先,蛟龙蟠拏与天齐。北望神京双泪落,太息何人老文学?”可继黄张之後。

      ○感兴诗论二教

      硃文公感兴诗,其间二篇云:“飘飘学仙侣,遗世在云山。盗启元命秘,窃当生死关。金鼎蟠龙虎,三年养神丹。刀圭一入口,白日生羽翰。我欲往从之,脱屣谅非难。但恐逆天道,偷生讵能安?”“西方论缘业,卑卑喻君愚。流传世代久,梯接凌空虚。顾盼指心性,名言超有无。捷径一以开,靡然世争趋。号空不践实,踬彼荆棘涂。

      谁哉继三圣,为我焚其书。”论二教之害,然亦有轻重。

      ○多景楼  龙洲刘改之镇江多景楼诗云:“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盖自吴晋以来,立国於南者,恃长江天险,兢兢保守。北望中原,置之度外,况沙漠之境,氈毳之域哉?诗意盖深寓此恨也。及至我朝太祖命将出师,直抵塞外,太宗亲征,远逾漠北,名王贵族,悉来归附,龙沙之地,荡稀一空,奇功伟绩,真所谓“雪耻酬百王,成功冠千古”者矣。或以为自古但闻北并南,不闻有南并北者,谬论也。

      ○三高亭

      吴江三高亭,祠越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或题一诗於上云:

      “人诮吴痴信不虚,追崇越相果何如?千年家国无穷恨,只合江边祀子胥。”自後过者阁笔。

      ○沈园感旧

      陆放翁晚年过沈园二绝句云:“落晶城头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见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诗意极哀怨。初不晓所谓,後见刘克庄《续诗话》,谓翁初婚某氏,伉俪相得,而失意於舅姑,竟出之。某氏改事人,後游沈园,邂逅相遇,翁作词有“错,错,错”,“莫,莫,莫”之句,盖终不能忘情焉尔。翁得年最高,有句云:“世味扫除和蜡尽,生涯零落并锥空。”“老病已全惟欠死,贪嗔虽去尚馀痴。”“客从谢事归时散,诗到无人爱处工。”予垂老流落,途穷岁晚,每诵此数联,辄为之凄然,似为予设也。  ○泸溪送澹庵

      王泸溪《送胡忠简谪岭表》二诗,有“痴兒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之句,秦桧见而大恶之,以谤讪流辰州。二诗人皆传诵,忠简和韵,少有见者。诗云:“岩耕名已振京关,未信终身袖手闲。

      万卷不移颜氏乐,一生无愧伯夷班。致君自许唐虞上,待我谁能季孟间。宗社年来欠元老,苍生拭目看来还。”“士气年来弱不支,逢时言行欲俱危。不因湖外三年谪,安得江南一段奇?非我独清缘世浊,此心论证识只天知。万牛回首须公起,大厦将颠要力持。”清峭警拔,与前诗相称。泸溪在辰州,人争迎以为师。孝宗更化,许自便。光宗即位,忠简荐之,召对便殿,除直敷文阁,年已九十馀矣。

      ○龙洲送简卿

      刘改之《送王简卿归天台》二诗,辛稼轩致书云:“送五侍郎诗伟甚,真所谓‘横空排硬语,妥贴力排傲’者也。”诗云:“欲数人才难屈指,有如公者又东归。班行失士国轻重,道路不言心是非。载酒青山随处饮,吟诗玉尘为谁挥?归期趁得东风早,莫放梅花一片飞。”“千岩万壑天台路,一日分为两日程。事可语人酬对易,面无惭色去留轻。放开笔下闲风月,收敛胸中旧甲兵。世事看来忙不得,百年到手是功名。”予以为可继王泸溪《送胡澹庵》诗後。又高九万《送方秋岩以谏去国》云:“忠言历历未曾行,尽载图书出帝京。馀子但知才可忌,先生当以去为荣。门阑竹石关心久,部曲溪山照眼明。

      长啸归欤莫惆怅,浙江风定自潮平。”时人以为不下刘龙洲《送王侍郎归天台》诗,然规模机轴,皆自李师中《送唐御史》诗来。

      ○姜白石云山句  姜尧章诗云:“小山不能云,大山半为天。”造语奇特。王从周亦云:“未知真是狱,只见半为云。”似颇近之。然较之唐人“野水多於地,春山半是云”之句,殊觉安闲有味也。

      ○戴石屏奇对

      戴式之尝见夕照映山,峰峦重叠,得句云:“夕阳山外山。”自以为奇,欲以“尘世梦中梦”对之,而不惬意。後行村中,春雨方霁,行潦纵横,得“春水渡傍渡”之句,以对,上下始相称。然须实历此境,方见其奇妙。

      ○刘後村书所见

      後村刘克庄绝句云:“新剃阇黎顶尚青,满村听讲《法华经》。

      那知世有弥天释,万衲如云座下听。”谓小道易惑众,而不知有大道也。又云:“刮膜良方直万金,国医曾费一生心。谁知髽髻携篮者,也有盲人问黓★针。”谓精艺难成,而小艺亦可售也。又云:“黄童白叟往来忙,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後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亦可感叹云。

      廷博案:後一诗亦见陆放翁集中。

      ○庞右甫过汴京

      “苍龙观阙东风里,黄道星辰北半边。月照九衢平似水,胡兒吹笛内门前。”此宋庞右甫《过汴京》诗也,甚感慨有味。杨仲弘作《纪梦》诗,乃全用其一联,何也?

      ○陆秀夫殉国

      宋卫王即位海上,秀夫为首相。时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每朝会,秀夫独俨然正立如治朝,虽流离中,犹日书《大学》章句以劝讲。及厓山兵溃,秀夫行驱其妻子入海,即负帝同溺。或画为图者,石田林景熙赋诗云:“紫宸黄阁共楼船,海气昏昏日月偏。平地已无行在所,丹心犹数中兴年。生藏鱼腹不见水,死抱龙髯直上天。板荡纯臣如此,流芳千古更无前。”词严义正,足以发明其心事云。

      ○家铉翁持节

      元兵南下,次高亭,宋朝纳降。吴坚为左相,家铉翁为参政,与贾馀庆刘岊为祈请使北行。文天祥诗云:“当代老儒居首揆,殿前陪拜率公卿。”又云:“程婴存赵真公志,赖有忠良壮此行。”前谓吴,後谓家也。至北,铉翁抗节不屈,拘留河间。世祖崩,成宗即位,始赐衣服,遣还乡里,年逾八十矣。林景熙有诗送之云:“濒死孤臣雪满颠,冰氈齿尽偶生全。衣冠万里风尘老,名节千年日月县。清唳秋荒辽海鹤,古魂春冷蜀山鹃。归来亲旧旧惊相问,禾黍离离夕照边。”可谓不负文山所期矣。

      ○汪水云赐还

      云汪元量,宋亡,以善琴召赴大都,见世祖,不愿仕,赐黄冠遣还。幼主送诗云:“黄金台上客,底事又思家。归问林和靖,寒梅几度花?”宋宫人多以诗送行者,有云:“客有黄金共璧怀,如何不肯赎奴回?今朝且尽穹庐酒,後夜相思无此杯。”意极凄惋。元量有诗一帙,皆叙宋亡事。如云:“乱点传筹杀六更,风吹庭燎灭还明。侍卧春天罢降元表,臣妾签名谢道清。”馀诗大抵类是,可备野史。元马易之题其帙後云:“三日钱塘海不波,子婴系组纳山河。兵临鲁国犹弦诵,客过商墟独啸歌。铁马渡江功赫奕,铜人辞汉泪滂沱。知章喜得黄冠赐,野水闲云一钓蓑。”

      ○东鲁遗黎

      信云父,山东人,元兵南下,为张宏范元帅馆客。文山被获,宏范命云父款待之。日侍谈论,颇有向南之意。《赐文山》诗云:“宗庙有灵贤相出,黔黎无患太皇明。”文山因教以诗法,即领悟,作乐府云:“东风吹落花,纷纷辞故枝。莫怨东风恶,花有再开时。”文山称赏,因赠以诗云:“东鲁遗黎老子孙,南方心事北方身。几多江左腰金客,便把君王作路人。”盖是时宋臣或有反面事北者。文山诗云:“遗老犹应愧蜂蚁,故人久已化豺狼。”又云:“黑头汝自夸江令,冷齿人犹笑褚公。”皆有所指也。

      ○叙金末事

      元遗山在金末,亲见国家残破,诗多感怆。如云“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花啼杜宇归来血,树挂苍龙蜕後鳞”,“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燕南赵北无全士,王後卢前总故人”,皆寓悲怆之意。至云“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不忘前朝之盛,亦可念也。

      ○岳咢鄂王墓

      岳王墓诗,自董静传“如公更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之後,(廷博案:此联系宋叶绍翁诗,静传诗在《西湖百咏》,可考也。)

      赵子昂“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世皆称诵。和者二人,亦杰作也。徐孟岳云:“童大王回事已离,岳将军死势尤危。直教万岁山头雀,去绕黄龙塞上旗。饮马徒闻腥恐洛,洗兵无复望条支。湖边一把摧残骨,盖世功成百世悲。”高则诚云:“莫向中州唱《黍离》,英雄生死系安危。内廷不下颁师诏,绝漠全收大将旗。父子一门甘伏节,山河千里竟分支。孤臣尚有埋身地,二帝游魂更可悲。”少日过葛岭,忆有人和韵题墓上云:“山前有客祠彭越,塞上无人斩郅支。”和“支”字韵亦佳。当时不能全记,再过之,则已墁之矣。

      又有人为排律一首云:“北狩君亲远,南迁将相夸。偷安依凤巘,抱恨寄龙沙。咨岳归神器,遭秦载鬼车。”结句云:“太师坟上土,遗臭遍天涯。”盖江海自蔡州回,驻军牧牛亭,命军士於秦桧冢上便溺以快意,人因谓之“遗臭冢”云。  ○吴越王画像

      临安县城北观音寺吴越武肃王画像,精神雄伟,俨然如生。有僧题八句於上云:“天与精忠不等闲,手提一剑定江山。国开吴越风尘际,功在桓文伯仲间。铁券金书藏策府,锦衣玉节照乡关。犹将忠孝遗身後,曾谓曹瞒作老奸。”结句谓钱俶纳土,得谥忠孝,而不晓曹瞒老奸何谓?後阅郡志,武肃尝昼寝假寐,炉火燂汤於前。有童子侍侧,见汤沸,恐惊寝,连以水沃之。武肃窥见其所为,後以他事杀是童子,每见其现形,武肃曰:“吾在军旅杀人多矣,绝无影响,此童乃独能如是!”遂封为本县城隍神。此事与魏武佯睡而杀覆被美人相类,盖藏伏机心以试人,此奸雄所为,或恐指此。  ○宋故宫

      先步祖士衡《和杨廉夫宋故宫》诗云:“歌舞楼台拟汴州,可怜蛮触战蜗牛。临书玉枕雕檐静,行酒青衣罽帐愁。卷土自应从亶父,滔天谁复放驩兜。台空树老寒鸦集,落日白波江上秋。”廉夫喜其和“兜”字韵胜。盖廉夫诗用红兜字,元庆宋宫为佛寺,西僧皆戴红兜帽也。然结句更遒健。

      ○灵岩寺  姑苏灵岩寺,馆娃宫旧基也。吴僧《舟别岸》一诗云:“白昼娃宫宴未旋,东风吹下越来船。捧心方妒三千女,尝胆谁知二十年?花暗屟廊蜂蝶困,草深香径鹿麋眠。凭栏一段伤心事,都在西山夕照边。”用意遣词甚佳。貣有初尝为予称诵之。

      ○鹦鹉洲  崔涂《鹦鹉洲》诗云:“曹瞒尚不能容物,黄祖何由解爱才?”後无继之者。陈刚中一篇云:“大江东南来,孤洲屹枯藓。中有千载人,残骨寄偃蹇。惟汉党锢祸,荐绅半摧殄。况复啖葛奴,尽使羽翼翦。天乎鸾凤姿,乃此侣猰犬。想当落笔时,酒酣玉色洒。鹦鹉何足咏,仅以雕虫显。我来策蓬颗,清泪凄以泫。尚恨迷几先,不为无道卷。贤哉庞德公,一犁老襄岘。”词语跌宕,议论老成,佳作也。

      ○子昂书归来辞

      赵子昂以宋王孙仕元朝,擅名词翰。尝书渊明《归去来辞》,得者珍藏之。有僧题绝句於後云:“典午山河半已墟,褰裳宵逝望归庐。  翰林学士宋公子,好事多应醉里书。”後人不复著笔。

      ○虞伯生草诏

      虞伯生际遇文宗,置奎章阁为学士。天历至顺间,文治蔚然可观。

      顺帝为明宗子,文宗忌之,远窜海南。诏书有曰:“明宗在北之时,自以为非其子。”伯生笔也。文宗晏驾,宁宗立,八月崩,国人迎顺帝立之。帝入太庙,斥去文宗神主,而命四方毁弃旧诏。伯生时在江西,以皮绳栓腰,马尾声缝眼,夹两马间,逮捕至大都,嫉之者为十七字诗曰:“自谓非其子,如今作天子。传语老蛮子,请死。”至则以文宗亲改诏藁呈,顺帝之曰:“此朕家事,外人岂知?”遂得释。  两目由是丧明,不复能楷书。此与宋晏殊撰李宸妃碑事相类。妃实诞仁宗,而殊承章献太后旨,谓妃无子,生一公主早卒。仁宗虽甚恨之,而卒不重罪,皆盛德事也。  ○萨天锡纪事

      萨天锡以宫词得名,其诗清新绮丽,自成一家,大率相类。惟《纪事》一首,直言时事不讳。诗云:“当年铁马游沙漠,万里归来会二龙。周氏君臣空守信,汉家兄弟不相容。只知奉玺传三让,岂料游魂隔九重?天上武皇亦洒泪,世间骨肉可相逢?”盖泰定帝崩於上都,文宗自江陵入据大都,而兄周王远在沙漠,乃权摄位,而而遣使迎之。下诏四方云:“谨俟大兄之至,以遂固让之心。”及周王至,迎见於上都,欢宴一夕,暴卒。复下诏曰:“夫何相见之顷?宫车弗驾,加谥明宗。”文宗遂即真,皆武宗子也。故天锡末句云然。  ◎卷下

      ○翰院忆江南

      虞邵庵在翰林有诗云:“屏风围坐鬓毵毵,银烛烧残照暮酣。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又作《风入松》词云:“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论证寄银字泥缄?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盖即诗意也,但繁简不同尔。曾见机坊以词织成帕,为时所贵重如此。张仲举词云:“但留意江南,杏花春主,和泪在罗帕。”即指此也。

      ○退朝口号

      邵庵《退朝口号》云:“雨浥轻尘道未乾,朝回随处借花看。墙东千树垂杨柳,飞絮来时近马鞍。”“日出风生太液波,画桥影里采船过。桥头柳色深如许,应是偏承雨露多。少日在四明从王叔载先生学诗,先生举此诗数首云:“细读而详味之,如醉後厌饫珍羞,而食宣州雪梨相似,爽口可爱也。”又云:“元朝诸人诗,虽以范杨虞揭并称,然光变化,诸体咸备,当推道园,如宋朝之有坡公也。”予谨识之,久而益信。

      ○宗阳宫玩月

      杨仲弘以宗阳宫《玩月》诗得名,然他作如“风雨五更鸡乱叫,江湖千里雁相呼”,“挟书万里朝明主,仗剑三年别故乡”,“窗间夜雨消银烛,城上春云压采旗”,“空桑说法黄龙听,贝叶繙经白马驮”,沉雄典实,先叔祖每称之。长篇如《古墙行梅梁歌》,亦皆为时所推许。夫人瞿氏,予祖姑也,尝以仲弘亲笔草藁数纸授予,字画端谨,而前後点窜几尽,盖不苟作如是。

      ○罗刹江潮

      钱思复以《浙江潮赋》得名,起句云:“维罗刹之巨江兮,实发源於太末。”试官喜之,遂中选。盖满场无知罗刹为浙江别号者。後作《西湖竹枝曲》云:“阿姊信近段家桥。”先伯元范戏之云:“此段家桥创见,却与罗刹江不同也。”盖西湖断桥,以唐人诗“断桥荒草合”得名,亦谓孤山路至此而尽,非有所谓段家者。《竹枝曲》凡十章,皆佳作。首章云:“阿姊信近段家桥,山妒蛾眉柳妒腰。黄龙洞前黑云起,早回家去怕风潮。”予时年幼,爱而尽和之。首章云:

      “昨夜相逢第一桥,自将罗带系郎腰。愿郎得似长江水,日日如期两度潮。”甚为思复称奖。思复号心白道人,张氏据吴,遂不仕,退居吴江筒川,与杨廉夫唱和。有句云:“笠泽水寒鱼尾声赤,洞庭霜落树头红。”又云:“汉史丁公那及齿,陶诗甲子不书元。”盖感时事也。  ○香奁八题

      杨廉夫晚年居松江,有四妾:竹枝柳枝桃花杏花,皆能声乐。乘大画舫,恣意所之,豪门巨室,争相迎致。时人有诗云:“竹枝柳枝桃杏花,吹弹歌舞拨琵琶。可怜一解杨夫子,变作江南散乐家。”或过杭,必访予叔祖,宴饮传桂堂,留连累日。尝以《香奁八题》见示,予依其体,作八诗以呈。藁附家集中忘之久矣。今尚记数联,《花尘春迹》云:“燕尾声点波微有晕,凤头踏月悄无声。”《黛眉颦色》云:“恨从张敞毫边起,春向梁鸿案上生。”《金一卜欢》云:“织锦轩窗闻笑语,采苹洲渚听愁吁。”《香颊啼痕》云:“斑斑湘竹非因雨,点点杨花不是春。”廉夫加称赏,谓叔祖云:“此君家千里驹也。”因以“鞋”“杯”命题。予制《沁园春》以呈。大喜,即命侍妓歌以行酒。词云:“一掬娇春,弓样新裁,莲步未移。笑书生量窄,爱渠尽小;主人情重,酌我休迟。醖酿朝云,斟量暮雨,能使熬生风味奇。何须去,向花尘留迹,月地偷期。风流到手偏宜,便豪吸雄吞不用辞。任凌波南浦,惟夸罗袜;赏花上苑,祇劝金卮。罗帕高擎。银瓶低注,绝胜翠裙深掩时。华筵散,奈此心先醉,此恨谁知?”欢饮而罢,袖其藁以去。

      ○雨淋鹤

      张仲举,至正初为集庆路学训导,御史下学点视禀膳,邻斋出对云:“豸冠点馔。”是日适用驴肉,仲举戏续云:“驴肉作羹。”御史闻之大怒,欲逮捕之,乘夜逃奔扬州。时扬州方全盛,众素闻其名,皆延致之。仲举肢体昂藏,行则偏竦一肩,众为诗以讥笑之。惟韩介玉一绝云:“垂柳阴阴翠拂★,倚栏红袖玉纤纤。先生掉臂长街上,十里硃楼尽下帘。”坐中皆失笑。时有相士在座,或曰:“仲举病鹤形也。”相士曰:“不然,此雨淋鹤形,雨霁则冲霄矣。”後入大都,致位贵显,果如其言。  ○歌风台

      张光弼庐陵人,至正间,为浙省员外。张氏专擅,弃位不仕,以诗酒自娱,号一笑居士。有诗云:“一阵东风一阵寒,芭蕉长过石阑干。只消几度瞢腾醉,看得春光到牡丹。”盖言时事也。一日,作《歌风台诗》,乘醉来过,为予朗诵之。诗云:“世间快意宁有此,亭长还乡作天子。沛宫不乐复何为?诸母父兄知旧事。酒酣起舞和兒歌,眼中尽是汉山河。韩彭诛夷黥布戮,且喜壮士今无多。纵酒极欢留十日,慷慨伤怀泪沾臆。万乘旌旗不自尊,魂魄犹为故乡惜。由来乐极易生哀,泗水东流不再回。万岁千秋谁不念,古之帝王安在哉?

      莓苔石刻今如许,几度西风灞陵雨。汉家社稷四百年,荒台犹是开基处。”盖得意所作,豪迈跌宕,与题相称。又尝作唐宫词数首,为予诵之。中间云:“可怜三首《清平调》,不博西凉酒一杯。”予曰:

      “太白於沈香亭应制,亲得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不可谓不遇,何必‘西凉酒一杯’乎?”光弼亦大笑。尝曰:“吾死埋骨西湖,题曰:‘诗人张员外墓’足矣。”後亦如其言。

      ○芦花被

      亡友邱彦能藏《芦花被图》,盖模写酸斋梁山泺故事。貣泰甫首题律诗一首,吴子立继之,其馀数首而已。彦能宝惜此卷,不妄与人题,後遇吴敬夫,以其有诗名,出而求题。敬夫为赋数首,皆不惬意。  最後一首云:“秋风吟就芦花被,一落人间知几年?泽国江山今入画,诗人毛骨久成仙。高情已落沧洲外,旧梦犹迷白鸟边。展卷不知时世换,水光山色故依然。”彦能喜,始请登於卷。彦能尝以唐三学士《弈棋图》求题,予为赋绝句云:“三人当局各藏机,思入幽玄下子迟。毕竟是论证高一著,风檐日影静中移。”彦能叹赏。敬夫亦以《雪》诗见示,予和其“西”字韵云:“夜静有舟来剡曲,时平无马入淮西。”敬夫亦加誉焉。予时年甚少,敬夫为乡前辈,彦能亦倍年以长。二人墓有宿草久矣,因念旧交,为之慨然。  ○锺馗图  乡丈凌彦翀,名云翰,号柘轩。至正间,以《周易经》与士衡叔祖同登浙省乡榜,授平江路学正,不赴。才高而学博,为乡党所推。

      一日来访叔祖不在,以所《和石湖田园杂兴》诗一帙留寄舍下。数日,予尽和之。及见大惊,喜为作序文於前,因是遂刮目相视,且叹叔祖之不能尽知也。继以梅词《霜天晓角》一百首,柳词《柳梢青》一百首,号梅柳争春者,属予和之。予亦依韵和就,大加赏拔。予视先生犹大父行,而先生不以齿德自居,过以小友见待,每於诸长上前,称之不容口,喜後进之有人也。洪武庚申冬,为人《题锺馗图》云:

      “朔风吹沙目欲眯,官柳摇金梅绽蕊。终南进士倔然起,带束蓝袍靴露趾。手掣硬黄书一纸,若曰上帝锡尔祉。蝟磔于思含老齿,颐指守门荼与垒,肯放妖狐摇九尾声。一声爆竹人尽靡,明日春光万馀里。”不数日,为乡人官於外郡者飞举。里胥临门,不容辞避,迫肋上路,到京授四川学官,遂成诗谶。在任以乏貣举谪南荒以卒,归骨西湖。予送之葬,有绝句云:“一去西川隔夜台,忍看白璧瘗苍苔。酒朋诗友凋零尽,只有存斋冒雨来。”盖感知己也。

      ○吴敬夫父子

      吴敬夫之子改过,为官四川,敬夫思之,作诗云:“剑阁凌云鸟道边,路难闻说上青天。山川万里身如寄,鸿雁三秋信不传。落叶打窗风似雨,孤灯背壁夜如年。老怀一掬锤情泪,几度沾衣独泫然。”尝为予诵之。敬夫卒,改过丁忧还家访予,自诵其诗曰:“薄宦萧然作远游,行囊那得一钱留?孟光不比苏秦妇,肯笑归来只敝裘。”自夸其廉,且矜其妻之贤也。予因举敬夫前诗,谓曰:“尊翁有念子之情,而子乃独归美其妇,何耶?”改过惭笑而去。

      ○桂孟平题新话  庚辰岁秋,权停江北五布司学校。予在河南,孟平在山东,各斋学印赴礼部交纳。孟平访予於大中街旅舍,相见甚欢。予置酒,出《纪行返棹编》示之,孟平赠诗,有“江湖得趣诗盈卷,故旧忘怀酒满樽”之句。予後授太学助教,孟平授谷府奉祠,寄小词,末句云:

      “卷起绿袍袖,舞个大斋郎。”邻堂王达善助教亦好作词,见之大笑,喜其善谑也。孟平刻意於诗,有日课之工,尝手书百篇寄予。孟平後卒於长沙,予亦遭难,家事零落,所寄诗亦被人取去。独《题翦灯新话》长篇载在卷首,幸而存焉,乃训导钱塘邑庠日所作也,备录於此,以寓邻笛之悲云。“山阳才人畴与侣,开口为今阖为古。春以桃花染性情,秋将桂子薰言语。感离抚遇心怦怦,道是无凭还有凭。沈沈帐底昼吹笛,煦煦窗间宵翦灯。倏而晴兮忽而雨,悲欲啼兮喜欲舞。玉箫倚月吹凤凰,金栅和烟锁鹦鹉。造化有迹尸者谁,一念才萌方寸移。  善善恶恶苟无失,怪怪奇奇将有之。丈夫未达虎为狗,濯足沧浪泥数斗。气酣骨耸铮有声,脱帻目光如电走。道人青蛇天动摇,不斩寻常花月妖。茫茫尘海沤万点,落落云松酒半瓢。世间万事泡幻尔,往往有情能不死。十二巫山谁道深?云母屏风薄如纸。莺莺宅前芳草迷,燕燕楼前明月低。从来松析有孤操,不独鸳鸯能并栖。久在钱塘江上信,厌见潮来又潮去。燕子衔春几度回,断梦残魂落何处?还君此编长啸歌,便欲酌以金叵罗。醉来呼枕睡一觉,高车驷马游南柯。?  ○莫士安寄问

      莫士安,湖州人,为国子助教,以古文擅名,诗笔亦敏赡,同辈皆弗及也。司业厅前有丹杏一株,当繁盛时,监丞王峻用置酒花下,同席者分韵各赋五言古体一章。次年,予转擢周府,次子达亦领河南乡荐,士安寄诗云:“问讯先生复自怜,家风喜得二郎贤。两经寒暑无书寄,一卷《春秋》有子传。丹杏开花思旧会,黄杨厄闰直残年。  洪恩若许还乡去,茅屋荒苔老石田。”“丹杏开花”指旧事,时士安谪吴中治水,故有“黄杨厄闰”之语。

      ○宣和画木犀  定量和画瓶中折枝木犀,莫士安尝举乡人张来仪一诗云:“玉色官瓶出内家,天香浓浸月中葩。六宫总爱新凉好,不道金风卷翠华。”为予称诵之。予遂拟作一首云:“金沟水活玉瓶宽,分得天葩下广寒。可惜秋香容易落,不如留向月中看。”士安亦称善。

      ○折桂枝

      章彦复自福建省检校回杭,过鄞,先君置酒待之。予适自学舍归,彦复即席指鸡为题,命赋诗。予勉成四句以呈云:“宋宗窗下对谈高,

作者:瞿佑

孟子注疏

  • 作者:(汉)赵岐 注;(宋)孙奭 疏

作者:赵岐、孙奭

济公全传

  • 济公活佛故事,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是小说原本文字粗糙,故事重复,叙述拖沓,史地差错俯拾皆是,还有许多宣传因果报应的封建糟粕,可以说是清末说部中水平最低的一部小说。现经通俗小说家吴越进行彻底的改写,润饰文字,删除冗章,修正错误,去除糟粕,突出除暴安良这一积极主题,成为一部文字规范、内容健康、故事有趣、老幼皆宜的新版通俗小说。

    南宋高宗年间,浙江天台县李茂春的妻子王氏生一个儿子,本是紫金罗汉转世,天台山国清寺性空长老为他取名修元。李修元十八岁上,父母相继去世,就到临安灵隐寺出家,拜远瞎堂长老为师,法名道济。

    道济常常在坐禅的时候睡着,跌下禅床,又不戒酒肉,还喜欢口唱山歌到处瞎逛,屡次遭到监寺僧的责打,并要把他赶出山门。长老说:“禅门广大,难道容不下一个疯癫和尚?”从此大家都叫他“道济疯癫”,日久简称“济癫”。癫与颠通,所以也作济颠。

    长老圆寂,把衣钵传给道济。寺中众和尚趁机把长老的金银财物抢夺一空,道济一无所得,也不以为意,依旧四处浪荡,并云游到台州。一年后回到临安,灵隐寺已经有了新的主持,从此浪迹西湖,结交官宦人家,喝酒吃肉,一次酒醉被人送进妓院,与妓女同宿。当朝的陈太尉送他绫子官绢做僧衣,他却送给了叫花子。灵隐寺新主持听说他在外面喝酒吃肉又逛妓院,要惩治他,得知他是个疯癫,就叫他当“盐菜化主”,也就是出外化缘。济癫就去投净慈寺的德辉长老,长老任用他做“书记僧”。济癫很是感激,许诺三天之内募化三千贯钱,修缮福山寿海藏经殿。

    济癫到陈太尉家募化,陈太尉不答应,济癫把化缘簿子丢在陈太尉家。当夜太后梦见一个罗汉来化缘,答应捐钱三千贯。第二天召见陈太尉,太尉说起济癫化缘的事情,太后就捐了三千贯脂粉钱。太后亲自到净慈寺降香,见到济癫,正是梦中的罗汉。

    后来济癫又为净慈寺化来新笋五担,让大小和尚们都尝尝鲜。为此惹恼了灵隐寺的主持,设下一计:请赵太守到净慈寺去砍松树,以此陷害济癫。不料赵太守到了净慈寺,反而对济癫十分钦敬。净慈寺遭火灾,监寺僧被囚禁,济公托毛太尉救出,又写书信给蒲州报本寺松长老来净慈寺当主持,并写了重修净慈寺的募化榜文,连皇上都捐了三万贯钱。济癫又运神通,在四川砍伐大木,通过水路运到钱塘江边,却从净慈寺殿前的醒心井中一根根拽出。仅两年,就修复了净慈寺。此外,又不避嫌疑,赤身裸体为张氏女治病。种种事迹,流传四方,人人都称他为活佛。圆寂后,朝野达官贵人都到净慈寺烧香。

    从故事看,《醉菩提全传》已经相当完整了。所以这一版本不但流传得比较广,翻刻的同名或不同名版本也比较多。能见到的有:乾隆五十三年(1788)金阁古讲堂刻本(天津图书馆藏),宝仁堂刻本,改名《新镌济颠大师玩世奇迹》(大连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道光二十七年(1847)大文堂刻本《醉菩提全传》四卷二十回,署“天花藏主人编次”(伦敦英国博物院藏),文聚堂刻本四卷(北京图书馆藏),同文堂刻本(北京图书馆藏);同治十年(1871)务本堂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光绪四年(1878)京都聚珍堂木活字排印本,改名《济公传》(天津图书馆藏);光绪六年(1880)北京老二酉堂重刻本,改名《济公全传》,题“西湖墨浪子偶拈”(北京图书馆藏,又:日本《舶载书目》中录有此书目,题“西湖墨浪子偶拈”,由天花藏主人作序,估计当是同一种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金陵城北科巷荫余善堂重刻本,书名《醉菩提》,副题《绘图度世金绳》,有图三
    十页 (北京图书馆藏)。与此书内容相同的,还有大连图书馆藏宝仁堂刻《新镌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二十回,不分卷,署“天花藏主人编次”,卷首有桃花庵主人序 (桃花庵主人,姓名不详,仅知其字为“醒斋”,居苏州桃花坞),光绪二十年(1894)石印本,改名《皆大欢喜》等。

    此外,还有西湖墨浪子《西湖佳话》中的《南屏醉迹》,与《醉菩提全传》仅是文字繁简不同,内容无多大差别,当是一种简写本或初稿本。另一种《醉菩提全传》,题张大复作,当是根据《醉菩提全传》敷演而成的,时间则在道光之后。

作者:

书法约言

  • 宋曹,清初顺治年间书法家。字彬臣,一字邠臣,号射陵。江苏盐城人,明崇祯时官中书,入清后,隐居不仕,工诗善书。《书法约言》,一卷。彬臣夙以能书称,是编首为“总论”两篇,不作浮词,至为扼要;次为“答客问书法”一篇,发挥《笔阵图》及过庭《书谱》所言书法之意,设为问答以明之;又次“论作字之始”一篇,略叙书体变迁之迹,别无论议;最末论楷书、行书、草书三篇,切实精到,足以为法。

    书法约言 总论

    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大要执笔欲紧,运笔欲活,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右军曰:“意在笔先”。此法言也。古人下笔有由,从不虚发;今人好溺偏固,任笔为体,恣意挥运,以少知而自炫新奇,以意足而不顾颠错,究于古人妙境,茫无体认,又安望其升晋魏之堂乎!凡运笔有起止,(一笔一字,俱有起止。)有缓急,(缓以会心,急以取势。)有映带,(映带以连脉络。)有回环,(即无往不收之意。)有轻重,(凡转肩过渡用轻,凡画捺蹲驻用重。)有转折,(如用锋向左,必转锋向右,如书转肩,必内方外圆。书一捺必内直外方,须有转折之妙,方不板实。)有虚实,(如指用实而掌用虚,如肘用实而腕用虚,如小书用实处,而大书则用虚,更大则周身皆用虚。)有偏正,(偶用偏锋亦以取势,然正锋不可使其笔偏,方无王伯杂处之弊。)有藏锋有露锋,(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藏锋高于出锋,亦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截铁之意方妙。)即无笔时亦可空手作握笔法书空,演习久之自熟。虽行卧皆可以意为之。自此用力到沉著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拟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忘神之所托也。今人患在空竭心力,总不能离本来面目,以言乎神,乌可得乎?古有云: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谓离者,务须倍加工力,自然妙生。既脱于腕,仍养于心,方无右军习气。(笔笔摹拟不能脱化,即谓右军习气。)鲁公所谓趣长笔短,常使意势有余,字外之奇,言不能尽。故学子敬者,画虎也。学元常者,画龙也。余谓学右军者,因无画之迹,亦无画之名矣。

作者:宋曹

元史

  •   元史二百一十卷,是一部比较系统地记载我国历史上元代兴亡过程的封建史书。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即元朝滅亡的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编修元史。第二年,以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赵壎等十六人为纂修,开局编写。仅用一百八十八天的时间,便修成了除元顺帝一朝以外的本纪、志、表、列传共一百五十九卷。接着又讓欧阳佑等十二人四出蒐集元顺帝一朝的史料,於洪武三年(一三七○年)重开史局,仍以宋濂、王祎为总裁,由朱右等十五人参加编写,用一百四十三天续修本纪、志、表、列传共五十三卷。然后合前后二书,釐分附丽,共成二百一十卷,全部编撰工作,历时只三百三十一天。刻印工作也进展得很快。据宋濂目录后记,洪武三年七月书成,十月便已「镂板讫功」。

      元史之所以能迅速成书,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元史的编修,主要是照抄代各朝实录、经世大典、功臣列传等官修典籍,除了删节以外,没有下多少功夫。就元史编者的政治观点来说,同那些编修代典籍的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信奉的都是儒家道学思想,所以在处理前代王朝遗存的历史资料时,也就无须从思想观点上和内容编排上作根本的改动。这样,元史编者们便无意中更多地保存了元代史料的原貌。

      对於我们研究元朝的历史来说,元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基本资料。四十七卷本纪除顺帝一朝之外,全是现已失传的元代历朝实録的摘抄,内容比较丰富,是按年月日编制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大事记。史料价值和确切性都比较大。有些旧学者指责元史本纪「不合史例」,内容「杂芜」,这是一种偏见。五十八卷志、八卷表的史料,除顺帝朝部分之外,绝大部分採自元文宗时所修的经世大典,而这部书现已大部分散失,许多内容只能在元史各志中看到,因而顯得珍贵。至於九十七卷列传,大部分取材於元朝官修的传记,而这些官修传记又是根据家传、神道碑、墓志等写成的。因此,在记载的确切程度上,要比纪、志差得多,但是其中含有许多生动具体的资料,这一点又是己、志所不及的。

      由於元史仓促成书,且出於众手,在编纂方面有不少谬误。例如:有一些列传重出;甚至误把不同皇帝的后妃领取岁赐的名单,统统当作同一皇帝的后妃处理,以致在后妃表中将儿媳、曾孙媳、玄孙媳妇当成平列的妻妾。此外,译名不统一、年代史实的乖误等,也相当多。因此元史一直为后人所诟病,试图重修元史的书出过好几种。但是,这些重修之作都无法取代元史这部比较原始的基本资料。

      元史最早的版本是洪武三年刻本。嘉靖初年,南京国子监编刊二十一史,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年)元史,其中元史用的是洪武旧板,损坏的板页加以补刊,一般板心刻有嘉靖八、九、十年补刊字样,此为南监本。南监本后来的遞修补刊一直延续到清初。万历二十四年(一五九六年)至三十四年(一六○六年),北京国子监重刻二十一史,元史也在其中,此为北监本。到清代,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年)武英殿又仿北监李重刻元史,称为殿本。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年)对辽、金、元二一史译名进行了谬误百出的妄改,挖改了殿本的木板,重新刷印。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年),又对元史作了进一步的改动,重新刊刻,这就是道光本。道光本对史的任意改动很大,但对史文也作了不少有根据的校订。后来又有各种翻刻重印的版本,其中比较好的是一九三五年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百衲本是以九十九卷残洪武本和南监本合配在一起影印的,在通行各本中最接近於洪武本的面貌。我们这次点校,是以百衲本为底本。对百衲本在影印过程中的描修错误,用北京图书馆藏原书、北京大学藏一百四十四卷残洪武本及北京图书馆藏另一部南监本作了核对订正,一律迳改。迳改的描修错误,共有近八十处。在版本校勘方面,用了北监本、殿本和道光本。还参考了胡粹中元史续编(简称续编)、邵远平元史类编(简称类编)、毕沅续资治通鑑(简称续通鑑)、魏源元史新编(简称新编)、曾廉元书、屠寄蒙兀儿史记(简称蒙史)、柯劭忞新元史,以及钱大明廿二史考异(简称考异)、汪辉祖元史本證(简称本證)等书。此外,并利用了批常见的原始资料,校正有关的史交,其书名和篇名,见於各卷的※校勘记。

      本次校勘,只校订史文的讹倒衍脱,不涉及史实的考订。改动底本的地方,用方圆括号表圆括号内小字表示删,方括号内的字表示补),并附简要的校勘记。书中的明显刻误,以及板刻破体字,都予迳改。经过推算在纪日干支下用方括号补入的朔字,校勘记里不再说明。对书中的古体、异体、俗体字,侭量作了统一。原书卷首的进史表、纂修元史凡例和宋濂旨录后记,移至书末作为附录。

作者:宋濂等

楚辞

  • 《楚辞》原指楚人特有的诗歌形式,后来亦指西汉刘向汇集的一部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楚辞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富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他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后人又称“楚辞”为“骚”。

      屈原前340年一前278年左右,名平,字原,战国楚人,我国诗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出身于楚国王族,有高度的修养和爱国情怀。“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楚怀王时,官至左徒,参与楚国内政外交大事。“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主张举贤授能,变法图强,遭到保守派的谗害排挤。怀王时曾被放逐于汉北一带;顷襄王时,第二次放逐,从此飘泊于江南鄂诸对岸一带。在长期的流放生涯中,他不改初衷,关怀人民,注视着故国政局的变化。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破郢都,楚王客死于秦,人民陷入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之困境,屈原悲愤绝望,自投于汩罗江。

      据现代学者研究,屈原作品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23篇。这些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艺术手法而享誉中国诗史。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的长篇抒情诗,在诗中他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参政历程,表达出献身理想的强烈愿望和不屈不挠与黑暗势力斗争的决心。全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作品,同《离骚》一样,诗人反复地抒写了自己的理想,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九歌》是一组祠神诗,所祠之神有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东皇太一及国殇为国战死之神等。屈原既保存了民间祭神歌辞的特点,也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天问》是一首奇特的诗,诗人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九十个问题,对自然现象、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发出了疑问,表现了诗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

      屈原作品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上有独特的成就。他从楚国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创造了一种句法错落,灵活生动的骚体诗,它既是辞赋形式的先导,又是四言诗向五言诗过渡的津梁。楚辞发展了传统的比兴手法:使比兴能象征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众多的比喻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系统;象征物与本体之间有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屈原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变化多端,热情奔放,雄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之祖。屈原作品塑造了一位顶天立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位人格峻洁、感情充沛、志向远大的新人形象,他具有平治天下的历史使命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楚辞的语言绚烂华美,对偶工巧。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他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积极顽强的斗争精神给一切追求光明坚持正义的士人以精神上的感召力;二是他富有个性的作品与《诗经》一起成为我国诗史的两大源头,衣被了历代诗人。从此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唱走向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历代对楚辞的注释中,影响较大的有:汉人王逸《楚辞章句》,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清人王夫之《楚辞通释》、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今人马茂元的《楚辞选》录入了学界公认的屈原作品,加以解题、注释、说明。既采用了各家较为准确的观点,也表述了自己的见解,深入浅出,便于理解。

作者:王逸

书论

  • 金石名言
    (1)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3)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4)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
    (5) 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6) 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7) 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书亦当知此意。
    (8)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9)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作书须有此气象。而其细心运意,则又如穿针者束线纳孔,毫厘有差,便不中窍。
    (10) 明窗净几,笔墨精良,于时抽纸挥毫,以绘我胸中之所有,其书那得不佳!若人声喧杂,纸墨恶劣,虽技如二王,亦无济矣。
    (11) 一部《金刚经》,专为众生说法,而又教人离相。学古人书,是听佛说法也。识得秦汉晋唐书法之妙,而会以自己性灵,是处处离相,得成佛道之因由也。
    (12)每日焚香静坐,收拾得此心,洁洁净净,读书有暇,兴来弄笔,以自写其性情,斯能超乎象外,得其寰中矣。惜余未之能也。
    (13) 作字须敬,非仅欲字好,即此是学。味明道此语,谓作字能主一无适,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4)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15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16)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7)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8) 黄山谷曰:“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余谓书亦不可凿空强作,神与古会,便自工耳。
    (19)握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20)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21)逆笔起,最得势。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22)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23)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24)用笔最忌妄发笔力。笔锋未着纸,而手已移动,则浮而轻,盖力在外故也。
    (25)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此两句极尽书法之妙。意到笔随,不设成心,是上句景象也;无垂不缩,欲往仍留,是下句景象也。
    (26)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27)作楷最重宾主分明。譬如写一“日”字,左竖为宾,宜轻而短;右竖为主,宜重而长;中画为宾,宜虚而婉;下画为主,宜实而劲。
    (28)笔须凌空,固也。然学者误会斯语,每走入空滑一路去。必曰气空笔实,方能无弊。
    (29)无垂不缩,欲往仍留。《兰亭》之妙,尽乎此矣。
    (30)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未能画平竖直而遽求神妙,是犹离规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31)书贵熟后生。
    (32)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隶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自然也。唐人视法太严,故隶不及汉,而楷不及晋。
    (33)学楷宜由唐而晋,隶则非汉不可。
    (34)汉隶笔笔逆,笔笔蓄。起处逆,收处蓄。
    (35)初学,但求间架森严,点画清朗,断勿高语神妙。
    (36)字之纵横,犹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倾欹。
    (37)笔画极繁之字,当促其小画,展其大画。如《九成宫》“凿”、“鉴”、“台”、“萦”等字皆是。
    (38)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藉笔以达之,方能神似。
    (39)意居笔先,形随法立。
    (40)不贵多写,无间断最妙。
    (41)宾主、操纵、开合、虚实、顺逆诸法,可以语人。外此,则欲语不得,有语反惑。
    (42)既曰分间布白,又曰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何其言之不相谋耶?不知前言是讲立法,后言是论取势,二者不兼,焉能尽妙。唐代北海、河南书,真是善于取势者。
    (43)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接贯,前后左右,自能一气相生矣。
    (44)疏势不补,密势补之。《九成宫》“圣”字上画,“舜”字下点,皆补法也。若“乃”、“力”等字,左上右下皆缺势,无可补。
    (45)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不韵。
    (46)熟能生巧,凡事皆然。书未熟而专事离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47)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子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夫!
    (48)秦汉之书,其巧处可及,其拙处不可及。
    (49)强毫弱纸,强纸弱毫,刚柔相济,书乃如志。
    (50)工夫深,结体自稳;天姿好,落笔便超。
    (51)渣滓未净而遽言浑厚,不可也。须俟笔无点尘,微嫌薄弱,乃向浑厚一路写去,方妙。
    (52)字心贵聚,不可并头
    (53)蝇头楷宜用大笔提空写,势乃开展。
    (54)字越小越要清晰,稍留纤毫渣滓不得,作小楷,宜清而腴。笔头过小,虽清不腴。
    (55)工夫深,虽枯亦润;精神足,虽瘦亦肥。
    (56)晋人书,形不贯而气贯;唐人书,形气具贯。
    (57)唐代诸贤,运笔有静躁之分,立体有夷险之别,实则殊途同归,无所分别。
    (58)欧书用笔,不方不圆,亦方亦圆。学者欲其方,易板滞;欲其圆,易油滑。此中消息,最宜微会。
    (59)唐人严于法,所谓法者,不过左顾右盼,前呼后应,笔笔断,笔笔连,以及修短合度,疏密相间耳。
    (60)欧书貌方而意圆;褚书貌柔而意刚;颜书貌厉而意和。
    (61)临汉碑宜有石气,然非拳曲之谓也。问:何谓石气?曰:不可说。
    (62)颜书极神妙,以深墨重笔效之,辄不合度。问:神妙何在?曰:凡学人所不能到处,即其神妙处。
    (63)学汉魏晋唐诸碑帖,须各各还他神情面目,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迨纯熟后,会得众长,又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
    (64)古碑无不可学,如北朝诸摩崖,手不能摹,可摹以心。心识其妙,手亦从之。
    (65)李北海书,每字上半右边皆极欹,至末画两边放平。欹故峭,平故稳,不独北海为然,北海其尤显者也。与其肥也宁瘦,与其肆也宁谨。
    (66)褚书高明,欧书沉潜。学欧不成,刻鹄类颊鹜;学褚不成,画虎类狗。
    (67)唐碑最难学,一画有一画之步位,一字有一字之步位。一画走作,即为一字之累;一字走作,即为通幅之累。若汉与六朝,自可因失得救,因难见巧,非若唐碑之一无假借也。
    (68)汉隶为篆、楷中间过脉。《石门颂》篆意多;《西狭颂》楷意多。
    (69)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
    (70)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
    (71)书家无篆圣、隶圣,而有草圣。盖草之道千百万化,执持寻逐,失之愈远,非神明自得者,孰能臻于至善耶。
    (72)颜书贵端,骨露筋藏;柳书贵遒,筋骨尽露。
    (73)山谷擘窠书,学《 鹤铭》,瘦劲清栗,真出铁石手腕。
    (74)临书,易得意,难得体;摹书,易得体,难得意。
    (75)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便能如人意。
    (76)不熟则不成字,熟一家则无生气。熟在内不在外,熟在法不在貌。
    (77)学一家书,知其好不知其恶,学诸家书,好恶了然矣。
    (78)不见真迹,不知妙境;不观古刻,孰辨败笔。
    (79)字有三品,曰庸,曰高,曰奇。庸之极致曰时,高之极致曰妙,奇之极致便不可知。
    (80)古人法书,篇有篇法,行有行法,字有字法,画有画法,是以名帖,只字半行不可苟且。
    (81)好古不知今,每每入于恶道;趋时不知古,侵侵陷于时俗。
    (82)字熟必变,熟而不变者,庸俗生厌矣。字变必熟,变不由熟者,妖妄取笑矣。
    (83)初学书,先须大书,不得从小。
    (84)钟太傅云: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卫夫人云:意在笔前者胜,意在笔后者败,二语皆佳绝。
    (85)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86)小心布置,大胆落笔。
    (87)结字因时而转,用笔千古不易。
    (88)篆字必须正锋,须用饱笔浓墨为之。
    (89)学篆字必须博古,古器之款识,神气敦朴,可以助人。
    (90)篆书中小篆、真书中小楷,非强纸不可。二体行笔,不得急就故耳。
    (91)未曾从事于汉隶,而欲识晋唐楷法,恐数典忘祖,终不济事。
    (92)晋唐媲美,晋以韵胜,唐以力胜;晋人法度,难以揣摩,唐人法度,历历可数。
    (93)智永、世南得宽和之量,少俊迈之奇。
    (94)欧阳得秀劲之骨,而乏温润之容。
    (95)颜柳得庄严之貌,而失之板。
    (96)李北海得豪挺之气,而失之疏窘。
    (97)过庭得逍遥之趣,而失之俭散。
    (98)旭、素得超逸之兴,而失之怪。
    (99)米元章书得纵逸之致,惜时有谐笔。
    (100)赵孟 頫\得温雅之态,然过于妍媚。

作者:

逸周书

  •   《逸周书》本名《周书》,七十篇,实存五十九篇,内容涉及礼制、兵戎,有史事、有训诂,有政令、有说教等。

      《汉书。艺文志》著录名《周书》,今存五十九篇。因为《隋书。经籍志》误注为“汲冢书”,宋人李焘等考定汲冢未出《周书》,应为历代所传,故清代刊本均作《逸周书》。其中一部分是西周文献,如《克殷》、《世俘》、《商誓》、《度邑》、《作雒》、《皇门》、《祭公》,大部分保存了西周史料,约为春秋战国时人写成,小部分近于战国文字,也孱入个别汉代的东西。

      《逸周书》大部分是周天子、周公等告诫训词,和记载武王克殷及周初经营洛邑、订立制度的文字。有的记叙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叙述也相当生动。如《克殷》。

      《太子晋》是根据传说写成,当写成于春秋末或战国时期。本篇有一定情节,又表现了一定的人物性格,太子晋与师旷的辩说生动诙谐。结构上具汉赋“述客主以首引,合綦组以成文”的性质。叙述文字为散文,对话多用韵文,中间穿插有歌,为俗赋的滥觞。  《王会》写武王在成周大会四方诸侯及域外各国使节的情景,场面宏大。《殷祝》写汤放桀立为天子的故事。皆历史小说的滥觞。

作者:孔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