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针灸取穴法之一。指以辨证论治的原则,分析病证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选取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如脱肛属中气下陷者,可选用百会、长强、神阙、足三里等穴以升提中气;属热积大肠、下痢脓血者,可选用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承山等穴以疏泄大肠蕴热。又如目视昏花,取肝俞穴以养肝明目;阴虚火旺的齿痛,取太溪穴以养阴降火。
《审视瑶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着。六卷,首一卷。 先总论,次方论。论述 108 证及其治法方剂,并述眼科手术方法,附有医案、图说、歌括。
(公元 1615 年)明.龚廷贤(子才、云林)着。十卷,分为十集。首集为诊治诸论,次为诸病的辨证施治。
针灸取穴法之一。指以辨证论治的原则,分析病证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选取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如脱肛属中气下陷者,可选用百会、长强、神阙、足三里等穴以升提中气;属热积大肠、下痢脓血者,可选用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承山等穴以疏泄大肠蕴热。又如目视昏花,取肝俞穴以养肝明目;阴虚火旺的齿痛,取太溪穴以养阴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