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血参(图缺),此参按七十二候,生七十二叶,每叶下开一小黄花。十年,根肥似人形。滇中性燥,产辽东性寒。采根,用糯米蒸透,红润色。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接续阳气,定五脏,救蛊毒;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泄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久服益志不忘,轻身耐老。客忤疳气热狂,明目,止燥烦;治疮疥,去目中之黄及睛赤肿,瘀肉高起,痛不可忍。退肝经邪热,除下焦湿热之肿,泻膀胱火。疗咽喉痛,风热盗汗。
──模板卷三
《医学入门》(公元 1624 年)明.李榳着。八卷。内容为脏腑图,明以前医家简介,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外感、内伤、杂病、妇幼、外科、用药赋、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习医规格等。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血参(图缺),此参按七十二候,生七十二叶,每叶下开一小黄花。十年,根肥似人形。滇中性燥,产辽东性寒。采根,用糯米蒸透,红润色。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接续阳气,定五脏,救蛊毒;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泄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久服益志不忘,轻身耐老。客忤疳气热狂,明目,止燥烦;治疮疥,去目中之黄及睛赤肿,瘀肉高起,痛不可忍。退肝经邪热,除下焦湿热之肿,泻膀胱火。疗咽喉痛,风热盗汗。
──模板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