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肝脏为一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位于上腹部,大部分偏右侧,近似三角形。肝脏上界为右膈肌穹窿,下界在右半结肠充气情况下可衬托出形态呈平直状或略内凹。肝脏右下角尖锐而清晰,右缘紧靠侧腹壁,下方与右侧腹脂线紧邻。肝左叶界限不清。偶尔在胃泡气体的衬托下显出其边缘。肝内如见透亮影或密度增高影,即为异常改变。肝脏大小可用X线测量,但手续较繁,一般常规下为进行,仅作粗略的估计。
肝动脉造影的正常象为:1.动脉期:肝动脉的主要分支显影,分布均匀,走行自然,由粗到细,边缘光滑。2.毛细血管期:显示肝窦,呈均匀性密度增高影,称肝象。3.门静脉期:门静脉显影,可再现毛细血管期。
门静脉造影时,见门静脉约位于第1、2腰椎平面,因体形有异,上下可移动一个椎体。其走行较直,主干与人体中线形成10-50o角,其宽度约7-15mm左右,平均约13mm。肝内分支呈树支状,可直达肝外缘,其门静脉实质期的肝脏影像(肝象)密度较动脉造影更高,因门静脉血流量大于肝动脉。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肝脏为一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位于上腹部,大部分偏右侧,近似三角形。肝脏上界为右膈肌穹窿,下界在右半结肠充气情况下可衬托出形态呈平直状或略内凹。肝脏右下角尖锐而清晰,右缘紧靠侧腹壁,下方与右侧腹脂线紧邻。肝左叶界限不清。偶尔在胃泡气体的衬托下显出其边缘。肝内如见透亮影或密度增高影,即为异常改变。肝脏大小可用X线测量,但手续较繁,一般常规下为进行,仅作粗略的估计。
肝动脉造影的正常象为:1.动脉期:肝动脉的主要分支显影,分布均匀,走行自然,由粗到细,边缘光滑。2.毛细血管期:显示肝窦,呈均匀性密度增高影,称肝象。3.门静脉期:门静脉显影,可再现毛细血管期。
门静脉造影时,见门静脉约位于第1、2腰椎平面,因体形有异,上下可移动一个椎体。其走行较直,主干与人体中线形成10-50o角,其宽度约7-15mm左右,平均约13mm。肝内分支呈树支状,可直达肝外缘,其门静脉实质期的肝脏影像(肝象)密度较动脉造影更高,因门静脉血流量大于肝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