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论是总论病证,法是治疗法则,律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原机启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维德着。二卷,又附录一卷。论眼病根源,制方要义,并附方义。附论眼病若干种,也较详明。
肾附于脊之十四椎下。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趋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两穴,是肾带经过处,上行脊髓至脑中,连髓海。引经报使,用独活、细辛、知母、桂。酉时气血注于肾。
足少阴脉属肾经,小指之下走足心,然谷之下内踝后,〔然谷内在踝前大骨下。〕别入跟中 内行,出内廉上股内,〔上股内后廉。〕贯脊旁属膀胱临,直者从肾贯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寻。支者从肺出络心,注于胸中接厥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