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普济方》 食不消成症癖

    作者: 朱梓

    (附论)夫饮水结聚在于膀胱。遇冷热气相搏。因而作症癖者。冷气也。冷气久乘于脾。脾得湿冷。

    微而

    白术丸

    (出圣惠方)

    治食不消。结成症癖。

    白术(三分)川大黄(三分锉碎微炒)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浓朴(三分去粗皮涂生姜去皮脐)二百杵。

    丸如

    香墨丸

    (出圣惠方)

    治食不消化。结聚成症癖块。头面浮肿。腹胀不能食。

    香墨(三分)肉豆蔻(三分去壳)槟榔(三分)甘遂(三分麸炒微黄)续随子(半钱)朱砂牙皂荚醋煮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生姜汤下三丸。

    砂丸

    (出圣惠方)

    治食不消。结成症癖。心腹胀痛。

    砂(一两细研)京三棱(半两煨锉)芫花(半两醋拌炒令黄)猪牙皂荚(半两去黑皮涂酥两炮裂锉)药令匀。

    心。

    木香丸

    (出圣惠方)

    治脾虚不能化谷。宿食留滞。致成症癖。

    木香(半两)肉豆蔻(半两去壳)槟榔(半两)巴豆〔二(三)十枚麸炒去皮心纸裹压去油〕两汤浸去白以生

    治宿食不消。结成坚症。形如杯卵。肿硬如石。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巴豆(一两去皮心生研与酥少许相和涂皂荚)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皂荚(乌头(煮面糊和

    槟榔丸

    (出圣惠方)

    治食不消成症癖。令人四肢干瘦。不欲饮食。

    槟榔(一两半)川大黄(二两碎锉微炒)白术(三分)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木香(半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暖酒下三十丸。

    神曲散

    (出圣惠方)

    治食不消。化结成症癖。令人羸瘦。无力食少。

    神曲(一两炒令微黄)桂心(半两)甘草(一两炙)大麦(一两炒令微黄)干姜(半两服。

    治脾虚不能化谷。宿食留滞。致成症癖。

    (出圣惠方)木香(三分)蓬莪术(一两)京三棱(一两微煨锉)巴豆(二十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朱绿豆

    玉华丸

    (出圣惠方)

    治食不消化。腹中结聚症块。

    硝石(半两)硫黄(半两)白矾(半两)砂(一分)上件药为末。用干锅子内。文武火烧研为

    治脾虚不能化谷。宿食留滞。致成症癖。

    (出圣惠方)芫花(一两醋拌炒干为末)神曲(一两末炒黄)巴豆(半两油煎令黑去皮心研以醋一碗与芫生姜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