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刺果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果藤别名

    大胶藤、牛蹄麻、鸡冠麻

    来源

    梧桐科刺果藤Buettneria aspera Colebr.,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

    广东、广西、云南。

    性味

    涩、微苦,微温。

    功能主治

    祛风湿,壮筋骨。主治产后筋骨痛,风湿骨痛,腰肌劳损。外用治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根0.5~1两,水煎服。鲜根捣烂,酒炒外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刺果藤拼音注音Cì Guǒ Ténɡ别名

    大胶藤。

    英文名Scabrous buttneria出处

    始载于《广东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梧桐科植物刺果藤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yttneria aspera Coleb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疏林中或山溪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原形态

    刺果藤 木质大藤本。小枝的幼嫩部分略被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2-8cm,被毛;叶宽卵形、心形或近圆形,长7-23cm,宽5.5-16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心形,上面几无毛,下面被白色星状短柔毛;基生脉5条。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淡黄白色,内面略带紫红色;萼片卵形,长约2mm,被短柔毛,先端急尖;花瓣5,与萼片互生,先端2裂并有长条形的附属体,约与萼片等长;雄蕊合生成筒,发育雄蕊和退化雄蕊各5;子房5室,每室有2胚珠。蒴果圆球形或卵状圆球形,直径3-4cm,生多数短粗刺和短柔毛。种子长圆形,长约12mm,成熟时黑色。花期春、夏季。

    归经

    肝;肾经

    性味

    味辛苦;辛;性微湿

    功能主治

    祛风湿;强筋骨。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茎:有祛风湿,壮筋骨功能。用于产后筋骨痛,风湿骨痛,腰肌劳损。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Yú别名枢(《诗经》),荎(《尔雅,),柘榆、梗榆(《广雅》),钉枝榆(《中国树木分类学》),刺梅(《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榆科植物刺榆的根皮、树皮或嫩叶。生境分布生于山麓、路旁、村落附近。分布吉林、辽宁......
  • 拼音注音Cì Yú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刺榆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ptelea davidii (Hance)Planch.[Planera davidii Hance;Zelkova davidii Bean]采收和储......
  • 拼音注音Cì Yú Pí出处1.刺榆皮入药,始载于《本草拾遗》,云“江东有刺榆,天大榆,皮入用不滑,刺榆秋实。”2.《蜀本草》按《尔雅疏》云:“榆之类有十种,叶皆相似,皮及木理异耳,而刺榆有针刺如柘,其叶如榆,瀹为疏,美滑于白榆。”可见,古......
  • 拼音注音Cì Huái别名洋槐、刺儿槐来源豆科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以花入药。生境分布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化学成分叶含有刺槐甙(acaciin,C28H32O13·4H2O)、刺槐素(acacetin,C1......
  • 《中药大辞典》:刺槐花拼音注音Cì Huái Huā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6~7月采。生境分布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原形态刺槐,又名:洋槐、胡藤。落叶乔木或灌木,高至25米左右。树皮褐色,有深裂槽;枝上具刺针。叶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