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耆附汤

    《重订严氏济生方》:耆附汤处方

    黄耆(蜜水炙)附子(去皮、脐)各等分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加生姜5片,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宋·《魏氏家藏方》:芪附汤组成

    炮附子去皮脐,二钱(6克)、黄芪盐水,蜜拌炙,一钱(3克)。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300毫升),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200毫升),去滓,食前服。

    功效

    温阳益气固表。

    主治

    主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心律失常、汗出异常、水肿、胃脘痛等病症属气虚阳弱者。

    1.口腔溃疡:本方加味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24例,以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评定疗效。结果:24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16例,服药10剂4例,服药20剂10例,服药30剂2例;好转8例,服药5~15剂后未坚持治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年14期)

    2.室性早搏:本方加味治疗室性早搏30例(治疗组),对照组应用盐酸美西律治疗,以症状和室性早搏减少程度和停药2个月后复发情况评价疗效,60日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总复发率为33.3%,治疗前后室性早搏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四川中医》2006年第4期)

    方解

    本方芪附相配一以升阳固表、一以温阳助火,原方用量比例为1:2,临床可据气、阳虚弱之偏甚,调整二者比例。本方药简力宏,临床如兼见阴伤者,加沙参、麦冬、石斛等;乏力较甚,加大枣、人参、白术;四肢厥冷,加桂枝;汗出较多,加浮小麦、煅龙牡;产后汗出畏寒,加当归、地黄。本方对阴伤盗汗,日晡潮热者忌用。

    现代研究

    芪附汤注射液(黄芪、附子各等分),对垂体后叶素诱发大鼠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均有明显的保护和对抗作用,其效优于单味药。本方还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镇静等作用。。

    方歌

    卫阳不固汗洋洋,须用黄耆附子汤,附暖丹田元气生,得耆固脱守其乡。

    摘录宋·《魏氏家藏方》
更多中药材
  • 《圣惠》卷五十九:艾叶丸别名伏龙肝丸处方艾叶1两(微炒),黄连1两(去须,微炒),木香1两,地榆1两(锉),伏龙肝1两,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当归1两(锉,微炒),赤芍药1两,黄芩1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赤痢,......
  •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艾叶散处方鹤虱、艾叶、榼藤子、白胶香各等分。制法上锉散。功能主治漏疮。用法用量用瓦饼子内烧烟,熏患处。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三《圣惠》卷九十三:艾叶散别名艾香散处方艾叶半两(微炒),黄连半两(去须,微炒),木香半两,当......
  • 处方艾叶(挼令碎)。功能主治中恶,遁尸,心腹及身体痛甚不知痛处,手摸按之,即知痛处,短气不语。用法用量着痛上,令厚2寸,以熨斗纳着灰火熨艾上,令热透,如冷即再熨之。摘录方出《圣惠》卷五十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
  • 方出《千金》卷二,名见《产孕集》卷上:艾叶汤处方艾叶3两,阿胶3两,芎藭2两,当归3两,甘草1两。功能主治妊娠2-3月至8-9月,胎动不安,腰痛,已有所下。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纳胶令消,分3服,日3次。摘录方出《......
  • 处方艾叶62g,雄黄6g,防风62g,花椒6g。功能主治慢性湿疹、过敏性皮炎、泛发性神经皮炎。用法用量煎水熏洗。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