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辨清秋燥用对药

    鲁平 山东省平阴县人民医院

    进入秋季,雨水逐渐减少,空气干燥,常使人体难以适应,而被“燥邪”伤及。中医认为,“主气司呼吸”的肺与大气直接相通,是最容易被燥邪侵犯的脏器,燥邪一旦经口鼻入侵于肺,耗伤津液,肺失于濡润,影响其正常功能,咳嗽、咯痰等情况就会出现。尤以秋分前后,人体最易感受燥邪。常见的燥邪大致分为温燥、肺燥、肠燥和凉燥四种,笔者提醒大家,对秋燥的治疗,要根据不同情况用药。

    温燥:燥邪伤及肺卫时,会出现鼻咽干燥、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这时要注意,燥邪伤肺有温、凉之别。一般来说,初秋时气温还没有明显下降,这时多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唇、鼻、咽干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难以咯出,甚至痰中带血,舌干苔黄等“温燥”表现。可选用清肺润燥、化痰止咳的蜜炼川贝枇杷膏或二母宁嗽丸。

    凉燥:到了深秋,燥而偏寒的“凉燥”则更为常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喉痒咳嗽、口干、微渴以及舌白而干。此时可用润肺止咳的杏苏止咳颗粒。

    肺燥:燥邪入侵,鼻咽常是最先受累的地方,因此当出现鼻燥咽干、咽喉痒痛时,就需及时应对了。此时不妨自制五汁饮缓解燃眉之急。五汁饮即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调匀凉服或温服。梨汁清肺、荸荠汁清热化痰、鲜芦根汁清胃、麦冬汁润肺生津、藕汁清热止渴,五汁合用能生津润燥止渴。但要注意,五汁饮甘寒,不宜多饮,脾胃虚寒的人最好温服。

    肠燥:中医学认为,大肠与肺关系密切,燥邪耗伤津液、损伤肺阴,会进一步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而表现为“肠燥便秘”。大便秘结伴有小便黄少,可选用能润肠通便的麻仁润肠丸;伴有胸腹胀满、食欲不振者,还可以选用有润肠通便兼健胃消食作用的麻仁滋脾丸等。

更多中药材
  • 每到冬季手上掉皮的,脱皮的,还有一些人是春季啊,夏季啊,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这是有季节性的,这个手上掉皮西医讲的原因比较多,像手癣,维生素缺乏呀,还有什么汗疱疹病毒引起的,这些都会导致我们手脱皮啊。我们中医上讲,一般是心脾有热,我们在临......
  • 白术配半夏,能增强补气健脾,燥湿化痰。白术配黄芪,能益气固表,健脾燥湿。白术配当归,能够健脾益气,养血安胎。白术配白芍,能够健脾燥湿,柔肝止泻。大家记住了吗?......
  • 白术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药材,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白术又分为生白术和炒白术之分,其炮制方法不同,侧重点有所不同。生白术偏于燥湿利水,一般适用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导致的痰饮水肿。而炒白术偏于补......
  • 一、孕妇,山楂有引起子宫收缩的作用,女性在怀孕期间使用过量山楂,容易造成流产的情况,所以孕妇最好不要吃。二、胃溃疡患者,山楂属于酸性食材,对于胃部不健康的患者,食用过多容易导致胃中的酸度增加,从而加重胃溃疡。三、气虚患者,消食药物都有耗气的......
  • 一、肝气郁结,肝主疏泄,如果肝气不能调达,就容易肝气犯胃,并且导致气滞、气逆,出现肝胃不合而引发胃胀。肝气郁结的患者一般会出现胸闷胀痛、呼吸不畅、心情烦躁、急躁易怒,一生气就感到胃胀不适,而且还会随着病情的变化不断加重,这个时候就需要疏肝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