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欧阳修之秋声与刘河间论

    朱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宋欧阳修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秋声赋》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全文言辞晓畅、声情并茂。该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即公元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当时的他身居高位,中进士已29年,饱历人世沧桑。他此时以“秋”为题,骈散结合,旁征博引,畅意抒怀,其中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尤值得中医学家重视。

    欧阳修由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展开论述:“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即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古代用天地、四时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这便是所谓“六官”;其中秋官司寇掌刑法,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从五行来分,秋属金,应于西方。由于古来素有“沙场秋点兵”之说,所以秋又是战争的象征,一派悲凉肃杀之气。夷则为十二律之一,为七月的音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则。”夷,是删刈、杀戮之意,反映出万物由繁荣到衰败的自然规律。这与《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所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同出一源。

    可见,作者充分汲取了前人对秋季的认知与感悟,把“秋”与官令、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来诠释“夷”,突出了秋季对万物强大的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从而表达出自己对于宇宙、社会与生命的哲学思考,进而迸发出“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之由衷感叹,启人深思,撼人肺腑。

    文中又说:“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这段尤与中医养生思想相契合,甚至可以说,它可能对金元时期医学的创新思想有所影响——如刘河间关于“秋燥”之说,李东垣情志内伤所导致的热中证,朱丹溪的“情志-相火”理论等。

    特别是刘河间,作为金元“新学肇兴”之先驱,他认为:燥气兼具阴阳二性,虽当属秋令,阴冷内敛而萧然肃杀;然而却又呈现火性,催叶落,干河床,焦内燥外,正如《易经》所云“燥万物者,莫熯于火”;从而衍生出“燥化火热”的结论。具体到人体,会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的病理现象,表现为皮肤启裂,手足如斧伤,甚则麻痹不仁等等,这无疑加速了物质自身的转化过程,部分生命体也会因此而枯槁衰败。这也即是欧氏所谓“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的含义。秋天枫叶变红亦为“燥气化火”的印证。因此,河间针对燥气的特性,提出了“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慎勿服乌附之药”的治疗原则,切中肯綮,垂法后世。

    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中国的学问一脉相承,文史哲医浑然一体,理论与实践难以割裂。宋儒大家往往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像苏轼、黄庭坚、朱熹等;而医林之中亦不乏儒师风范者,如朱肱、郭雍、许叔微、朱丹溪等。尤其是宋代理学的“五子二先生”对医学产生直接影响,恰如丹溪嫡承朱熹正传,而明代的张景岳远绍邵雍之学等;还有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以植物晓喻人性;张横渠的“人但物中之一物”体现出宇宙生态观。当然,还有沈括关于秋石的提炼,寇宗奭的本草学成就等,均是我们今天应当好好继承与发掘的。

    应当看到的是,我国宋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居世界之先,四大发明并同中医、中药的全面发展与国际交往在当时可圈可点、独一无二,体现出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的境界。在这样一个广袤的历史背景下,再读欧阳文忠的名篇,如饮甘醇,余味无穷。

更多中药材
  • 每到冬季手上掉皮的,脱皮的,还有一些人是春季啊,夏季啊,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这是有季节性的,这个手上掉皮西医讲的原因比较多,像手癣,维生素缺乏呀,还有什么汗疱疹病毒引起的,这些都会导致我们手脱皮啊。我们中医上讲,一般是心脾有热,我们在临......
  • 白术配半夏,能增强补气健脾,燥湿化痰。白术配黄芪,能益气固表,健脾燥湿。白术配当归,能够健脾益气,养血安胎。白术配白芍,能够健脾燥湿,柔肝止泻。大家记住了吗?......
  • 白术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药材,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白术又分为生白术和炒白术之分,其炮制方法不同,侧重点有所不同。生白术偏于燥湿利水,一般适用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导致的痰饮水肿。而炒白术偏于补......
  • 一、孕妇,山楂有引起子宫收缩的作用,女性在怀孕期间使用过量山楂,容易造成流产的情况,所以孕妇最好不要吃。二、胃溃疡患者,山楂属于酸性食材,对于胃部不健康的患者,食用过多容易导致胃中的酸度增加,从而加重胃溃疡。三、气虚患者,消食药物都有耗气的......
  • 一、肝气郁结,肝主疏泄,如果肝气不能调达,就容易肝气犯胃,并且导致气滞、气逆,出现肝胃不合而引发胃胀。肝气郁结的患者一般会出现胸闷胀痛、呼吸不畅、心情烦躁、急躁易怒,一生气就感到胃胀不适,而且还会随着病情的变化不断加重,这个时候就需要疏肝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