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以顺为养”解读中医文化

    本报记者 海霞

    近年来,选择中医、相信中医、学习中医的人逐渐增多,百姓在用中医养生、治病的同时接触中医文化。许多人在走近中医之时,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医文化,学习中医的养生和防病治病方法。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科普分会主任委员、文化分会秘书长温长路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和中医科普宣传,他以中医“以顺为养”的养生观为例解读中医文化。

    “中和观”和“以顺为养”

    温长路说,中医有许多认知方法,中和观是其中最典型的思维方法,是中医药文化理念的核心思想。中医认识论的“天人合一”、治疗原则的“执中致和”、药物应用的“补偏救敝”等,都是中和观的具体应用。

    中医养生上的中和观,可概括为“以顺为养”。这是国人在数千年实践中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养生观,是中医独具特色的养生观。

    “以顺为养”,就是要随心、随意、随时、随缘,使自己“四顺”:心情顺、饮食顺、体力顺、保养顺。

    心情顺,即要调整心理状态,避免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良情绪的刺激。饮食顺,是指合理饮食,保持科学的饮食结构。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主副搭配、荤素结合和“宜俭”、“宜素”、“宜鲜”,及忌“过量”、“生冷”、“咸酸”的饮食原则。体力顺,强调强健机体,增添健康动力。古代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导引术和现代的各种健身方法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和应用。保养顺,指适度进补,科学用药。中医强调辨证施补,是否需要进补、如何进补,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温长路说,这种朴素、朴实的养生观,不做作,顺其自然,随其意愿,执中致和。有些人脱离国情、民情和中医药理念,把养生说玄、说杂、说繁,说得脱离实际,说到人们无所适从,这背离了中医“以顺为养”的养生观,当前的养生观亟待回归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中来。

    “仁、和、谦、诚”,和为主体

    温长路说,总体看来,中医文化包含文化理念、文化实践和文化环境三方面。中医文化理念以仁、和、谦、诚为主体,其中“和”指的是中和观;文化实践以精、慎、严、廉为主导;文化环境则以美、雅、馨、便为主线;文化理念体现了中医学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实践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优势,文化环境体现了中医学的民族特征,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中和观是中医药文化理念的核心思想。这包括文化理念中以人为本的道德观、以顺为养的养生观、以和为治的治疗观和以述为作的发展观等,包含文化实践中以和为中心的教育、医疗、科研、经营、管理以及评价体系等,文化环境中以和为中心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医疗环境、学术环境等也是中和观的具体体现。如何认识中医学的中和观,关系着对关系着对中医学认识、发展上的定位。

    温长路说,中医是属于文化的,文化包含中医。我们对中医学的认识,要从文化起步,从文化立论,这是中医学传承、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继承、弘扬和宣传中医药文化,从而让百姓接受中医药、相信中医药、学习中医药和使用中医药。

更多中药材
  •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是对疾病基本......
  •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15年来,体会到要学好中医,须多读经典,兼阅中医各家学说,博众家之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古人之法之方很有必要,但师古而不可泥古,古法古方亦可新用。笔者将名医吴又可的“三甲散”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多例,均取得较满意的......
  • 冯某,女,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平素怕冷,遇寒则咳,咳则遗尿,已达五六年之久,秋冬季节加重。数年来,屡次求医,中、西药物服用颇多,然疗效欠佳,因友人介绍,故来就诊。刻诊见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脉症合参......
  •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称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致静脉瘀血,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心脏不能充分排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代谢和发育的需要而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心肌病变或结构异常使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死亡。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