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假性延髓麻痹

    【概述】

    假性延髓麻痹又称假性球麻痹,系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所产生。其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讲话不清,流涎,甚至强哭强笑等,严重者往往危及生命。

    假性延髓麻痹的针灸治疗,还是近十几年的事。尽管时间还不长,但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病例,无论是应用电针还是体针,选经外奇穴还是经穴,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平均有效率在95%以上。表明针灸对于本病症来说,是一个颇有前途的疗法。在具体治疗上,由于假性延髓麻痹往往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例还需配合其他中西药物治疗。另外,还有人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延髓麻痹,也取得了初步效果[4]。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风池、廉泉、哑门、翳风、完骨、天突。

    配穴:水沟、内关、丰隆、百会、太溪、照海、膈俞、金津、玉液、三阴交、神门。

    (二)治法

    一般取主穴,配穴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所出现的其他症状,如昏迷加水沟、内关,痰涎壅盛加丰隆,肝阳上亢加百会、太冲,舌强紫暗加金津、玉液,精神障碍(如强哭强笑)配内关、神门、三阴交等。风池穴,进针方向朝喉结,深1~1.5寸;亦可刺向对侧眼眶,直刺0.5~1.0寸。以捻转手法,不提插,大幅度持续运针2分钟。廉泉穴,向舌根方向深刺0.8~1.2寸,至得气后,用提插结合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使针感向舌体放射;也可采用“合谷刺”,先向患侧斜刺,然后退出浅层,再向舌根正中刺入,再退出浅层,然后向健侧刺入,可不留针。哑门穴,宜对准口部与耳垂水平进针,直刺,缓缓送针至得气(病人似有触电样感觉)即起针,不提插,不捻转。人中,行重雀啄手法,有球湿润或流泪为度。金津、玉液,用小号三棱针点剌,出血2~5ml.配穴采取提插结合捻转平补平泻之法。上述各穴,除哑门穴外,在症情稳定期留针15~20分钟(急性期一律不留针)。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运针1次。急性期每日针2次,稳定期可日针1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基本痊愈:吞咽功能正常;显效:舌咽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但偶有发呛;有效:吞咽功能有所恢复但不能正常进食。

    治疗576例,其中部分病例按上述疗效标准判断,基本痊愈334例,显效123例,有效94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95.7%。[1,2,6~9]。临床发现,加用剌络金津 、玉液较之单纯针剌效果更佳[7]。

    电针

    (一)取穴

    主穴:耳枕切线、哑穴。

    配穴:上廉泉、天容。

    哑穴位置:风池上0.4分。

    (二)治法:

    二个主穴任选其一, 耳枕切线刺法:选用26号1.5寸毫针,先在枕外粗隆后正中处刺1针,然后在枕外粗隆与两耳连线处各刺2针,针尖自切线向下,针身与头皮呈15度角,刺入帽状腱膜。哑穴刺法:以28号1.5寸毫针,选准穴位以45度角进针,两侧对刺,刺时要谨慎,宜缓慢进针,得气为度,深度不能超过1寸;配穴均宜刺向舌根部。用G6805电针仪,将输出线连接针柄,通电后选择疏密波,也可用连续波,频度为180次/分左右,强度以能耐受为度,通电刺激20分钟,每日1次,10~14天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未见改善。

    观察86例(均为脑血栓反复发作引起),显效48例(50.0%),有效31例(43.75%),无效7例,总有效率91.86%[3,4]。

    针灸加耳针

    (一)取穴

    主穴:天突、丰隆、中魁。

    配穴:神门、交感、皮质下、食道、贲门(均耳穴)。

    中魁穴位置:中指背侧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

    (二)治法

    二组穴多配合使用。天突穴,用1.5寸毫针在胸骨上窝正中直刺2~3分后,沿胸骨后缘气管前缘向下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使针感沿任脉下行至上腹部;丰隆穴,用2寸毫针,直刺进针1.5寸,得气后提插捻转强刺激,使针感上行到下腹部;中魁穴,只灸不针,用艾条施雀啄灸15~2分钟。耳穴用探棒在穴区内寻找压痛点,然后常规消毒,用0.5寸毫针针刺,留针30分钟,中间每隔10分钟捻转2分钟。上述疗法,每日施行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23例,治愈16例,占69.6%,显效4例,占17.4%;进步2例,占8.7%;无效1例,占4.3%。总有效率为95.7%。治疗次数最少5次,最多20次,平均为8次[10]。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廉泉、天柱、哑门。

    配穴:痰多、舌苔厚腻者配丰隆、足三里;胸部满闷者配内关;腹部胀满者足三里。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根据病情使用。选用10ml注射器和5号注射针头。药物为维生素B1和磷酸川芎嗪等量混合液。廉泉,如坐位则仰头取之,仰卧位时则在肩背部放一扁枕,针尖向舌根方向刺入,针感至舌体后注药。天柱、哑门均坐位头前倾取之,针感放散至颈部及头顶后注药。内关、足三里、丰隆,坐位均可,针感向肢体上下方向放散后注药。每穴注入药液1ml,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30例,痊愈26例,占86.67%;显效2例,占6.67%;好转2例,占6.66%。总效率为100%[11]。

    耳针

    (一)取穴

    主穴:神门、交感、皮质下、食道、贲门。

    (二)治法

    用探棒在穴区内寻找压痛点,然后常规消毒,用5分毫针针刺,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捻转2分钟。每次只取一侧耳穴,两耳交替针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120例,痊愈76例,显效24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治疗次数最少7次,最多20次,平均9次[12]。

    【主要参考文献】

    [1]崔今才,等。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48例临床观察。辽宁中医杂志

    1984;(2):33。

    [2]黄继斗。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综合征20例。陕西中医

    1986;7(2):75。

    [3]马凤友,等 。针刺耳枕切线治疗假性延髓麻痹54例。针灸学报

    1992;8(6):2。

    [4]吴义新。电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32例。中国针灸

    1984;4(1):10。

    [5]李惠芳,等。头针及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球麻痹35例。北京医学

    1980;2(6):379。

    [6]谭桂兰,等。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64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92;12(1):19。

    [7]任 艳,等。针剌治疗假球麻痹的临床研究 。 上海针灸杂志

    1996;15(2):3。

    [8]郑毓英,等。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临床体会。山西中医

    1996;12(1):40。

    [9]张存生,等。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325例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学报

    1995;10(2):18。

    [10]党读华。体针配合耳针治疗假性球麻痹23例。中国针灸

    1995;15(5):22。

    [11]程耀辉,等。穴位注射治疗球麻痹3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96;16(2):3。

    [12]党读华,等。耳针治疗假性球麻痹120例。浙江中医杂志

    1997;32(2):69。

更多中药材
  •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称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致静脉瘀血,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心脏不能充分排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代谢和发育的需要而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心肌病变或结构异常使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死亡。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
  • 杜昕 河北省中医院 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文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年,尤擅长内科杂病。今总结其治疗一夜间烦热案如下。患者于某,年逾花甲。夜间烦热,不能成寐2月余。因丈夫新丧,昼夜悲闷,心......
  •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瞑眩,语出《尚书·说命》,曰“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反应即疾病貌似加重的好转反应。瞑眩是一种疾病治疗或者自愈过程中的动象。动者属阳,相对于静止不动、处于相持状态的人体疾病状态来说,这是由阴转阳的佳兆。对于......
  • 疱疹性口炎是以口腔内出现单个或成簇小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口腔炎症。多见于1~3岁小儿,尤其在得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后易感染该病,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易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本病中医学称之为“口疮”。病损仅在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