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典
热门搜索:
zhuàng
  • 拼音:zhuang
  • 注音:ㄓㄨㄤˋ
  • 部首笔画:4
  • 总笔画:7
  •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 简体部首:
  • 造字法:形声
  • 五笔86:UDY
  • 五笔98:UDY
  • 五行:
  • Unicode:U+72B6
  • 四角号码:33184
  • 仓颉输入法:LMIK
  • GBK编码:
  • 规范汉字编号:0828
提交资料
  • 状字拼音(带声调)
    zhuàng
  • 状字笔顺
    捺横竖横撇捺捺
  • 状字的组词
    案款状 安于现状 堡状层积云 保状 报状 标准状况 病状 波状纹鼎 波状云 簿状 不可言状 不可名状 不堪言状 惨状 插状 陈状 呈状 丑状 出言无状 传状 辞状 词状 打通状 带状纹 带状疱疹 担榜状元 牒状 短状 段太尉逸事状 对状 恶状 恶形恶状 恶人先告状 鲕状岩,鲕粒岩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幡状云 反状 房状 风状 附状 伏状 伏状 概状 概状 告状 告状 告阴状 告阴状 告地状 告地状
  • 与状相关的成语
    安于现状 不可名状 恶人先告状 怪形怪状 鬼形怪状 骇状殊形 恐慌万状 狼狈万状 莫可名状 奇形怪状 千状万端 千状万态 瞬息万状 行行出状元 妖形怪状 状貌不及中人
  • 基本解释

    (狀) zhuàng  ㄓㄨㄤˋ ◎ 形容,样子:状貌。奇形怪状。 ◎ 情况,情形:状况。病状。现状。 ◎ 叙述,描写:状语。状其事。写情状物。 ◎ 旧时叙述事件的文辞:行状。诉状。供状。 ◎ 特种格式的凭证:奖状。委任状。

    英文翻译

    account   certificate   condition   shape   state   written complaint

  •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狀 zhuàng  〈名〉 (1) (形声。从犬,爿( 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2)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form;shape] 状,犬形也。——《说文》 且曰献状。——《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 凡铸金之状。——《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 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聊斋志异》 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郦道元《水经注》 若啸呼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状类(形似);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 (4) 情形;状况 [state;condition]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史记·淮阴侯列传》 欲死秦军状。——《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状语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巡抚状闻。——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巴陵胜状。——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自绘败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景状亦近。——蔡元培《图画》 (5) 又如:现状;状容(形态);状候(情况;状态) (6) 聘任或奖励人员的证书 [certificate]。如:奖状;委任状 (7) 行状,记述死者事迹的一种文体,属于传记类 [brief biography of a deceased person] 敢以状私于执事。——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8) 又如:状略(行状的大略);状式(行状的格式) (9) 诉状 [plaint] 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状头(原告人);状儿(状子;起诉书);告状;状呈(即状子);状告(递状控告) (11) 书信 [letter] 是以前状辄述鄙城,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 (12) 容貌,面貌 [looks] 妾无状。——《汉书·东方朔传》。注:“形貌也。” [吕] 不韦使[ 异人] 楚服相见,王后悦其状,高其智。——《战国策·秦策》 (13) 礼貌 [manners]。常与“无”连用,“无状”即没有礼貌之意 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 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史记·项羽本纪》词性变化 狀 zhuàng  〈动〉 (1) 陈述 [state] 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庄子·德充符》 再思此言,自状其短,观过知仁,亦足称也。——洪迈《容斋四笔》 (2) 描绘 [describe] 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文心雕龙》 (3) 又如:状物(描绘事物);状写描绘 (4) 描摹 [depict] 遂以五可之容颜发肤,神情态度,口写而手状之。——《聊斋志异》

  • 汉语字典

    [①][zhuàng][《廣韻》鋤亮切,去漾,崇。]“状1”的繁体字。(1)形状;形态。(2)指容貌。(3)情状;情由。(4)谓有事实依据;有迹象表明。(5)功绩;善状。(6)礼貌。(7)陈述。(8)形容;描绘。(9)类似,好像。(10)文体名。向上级陈述意见或事实的文书。(11)指叙述人物生平行事的文字。汉以后多称为“行狀”。(12)指褒奖、委任等文件。(13)古代行状、书疏等结尾用语。(14)指书信。(15)通“藏”。参见“狀匿”。(16)通“裝”。

    音韵参考

    [平水韵]:去声二十三漾[粤 语]:zong6[闽南语]:chiong7,chng7,chong7

  •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巳集下】【犬字部】 狀; 康熙笔画:8; 页码:页706第17【唐韻】鉏亮切【集韻】【韻會】助亮切,𠀤音𣶍。【說文】犬形也。从犬,爿聲。 又【玉篇】形也。【易·繫辭】知鬼神之情狀。 又【韻會】形容之也,陳也。【莊子·德充符】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衆。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 又【史記·夏本紀】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註】索隱曰:言無功狀。【戰國策】春申君問狀。 又【增韻】扎也。【正韻】牒也。
  • 字源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