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燧
jǔ suì
  • 拼 音:jǔ suì
  • 注 音:ㄐㄨˇ ㄙㄨㄟ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燃起火把。《文选·张衡<西京赋>》:“升觴举燧,既釂鸣鐘。” 薛综 注:“燧,火也。谓行酒举烽火以告众也。”《后汉书·班固传上》:“割鲜野食,举燧命爵。”按,《文选·班固<西都赋>》作“举烽”。
    (2).燃起告警烽烟。《宋史·种世衡传》:“有急,则举燧介马以待。”

  • 基本含义
    指举起火石,点燃火把,比喻引发战争、动乱或引起重大变故。
  • 详细解释
    举燧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形容引发战争、动乱或引起重大变故的行为。举燧的动作源自古代,当时人们使用火石点燃火把来传递信息或发动战争。因此,这个成语的意义逐渐演变成了引发战争或重大变故的象征。
  • 使用场景
    举燧通常用于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或社会评论中,形容某个行为或事件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可能引发战争、动乱或其他不良后果。它可以用来描述政治冲突、社会动荡、国际紧张局势等情况。
  • 故事起源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争时期。在古代,人们使用火石点燃火把来传递信息或引发战争。因此,举燧成了引发战争或重大变故的象征。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被广泛使用,并逐渐成为固定的词组。
  • 成语结构
    举燧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举”和“燧”。
  • 例句
    1. 他的言论举燧,引发了一场社会动荡。2. 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举燧,导致了一场全面战争。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举燧这个成语:1. 将“举”和“燧”分开记忆,分别联想到举起火石和点燃火把的动作。2. 将举燧与引发战争、动乱的意义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或形象。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火石使用方法、古代战争策略以及相关历史事件,以加深对举燧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举燧点燃了篝火,玩得非常开心。2. 初中生:历史上有很多举燧引发的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3. 高中生:政治家的一句话可能会举燧引发国际紧张局势。4. 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一段不负责任的言论,可能会举燧引发社会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