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伤寒论注》 吴茱萸汤证

    作者: 柯琴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四逆者,四肢厥冷,兼臂胫而言。此云手足,是指指掌而言,四肢之阳犹在。岐伯曰∶“四末阴阳之会,气之大路也。四街者,气之经络也。络绝则经通,四末解则气从合。”故用吴茱萸汤以温之,吐利止而烦躁除。阴邪入于合者,更得从阳而出乎井矣。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不头痛者,半夏干姜汤主之。

    呕而无物,胃虚可知矣;吐惟涎沫,胃寒可知矣,头痛者,阳气不足,阴寒得以乘之也。吴茱萸汤温中益气,升阳散寒,呕、痛尽除矣。干呕、吐涎是二证,不是并见。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胃热则消谷善饥,胃寒则水谷不纳。食谷欲呕,固是胃寒;服汤反剧者,以痰饮在上焦为患,呕尽自愈,非谓不宜服也。此与阳明不大便,服柴胡汤胃气因和者不同。

    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汤洗七次)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吴萸温中散寒,则吐利可除;人参安神定志,则烦躁可止;姜、枣调和营卫,则手足自温、头痛自瘳矣。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