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作文 学门教育

国学古籍

一层楼

  • 《一层楼》写贲侯之子璞玉和他的表姐卢梅、琴默、盛如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三位小姐都长期寄居贲府,从小与璞玉青梅竹马,有了深厚的感情。贲母看中了琴默,贲侯看中了盛如,璞玉之母金夫人看中了卢梅,都私下为璞玉定了婚约。璞王却爱慕着卢梅。后来贲侯给璞玉高攀了苏节度使的小姐苏己。苏已婚后不久病死,卢梅等三人也都四散飘零;他们的爱情便以悲剧告终。

作者:尹湛纳希

新五代史

  •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全书有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共七十四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公元九○七年)至后周显德七年(公元九六○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欧阳修字永叔,江西廬陵(今吉安)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一○○七年),死于神宗熙宁五年(公元一○七二年)。他在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一○四三年)任谏官时,参加了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活动,后被贬为地方官,一直到至和元年(公元一○五四年),才被调回宋廷中央,任翰林学士,主编新唐书。新五代史编撰的时间没有明確的记载,从他写给尹师鲁、梅圣俞等人的信来看,在景祐三年(公元一○三六年)前已着手编写,到皇祐五年(公元一○五三年)基本上完稿,先后经过十八年左右的时间。欧阳修在编撰新五代史时,写给尹师鲁的信中说「史者国家之典法也」,史书记载「君臣善恶,与其百事之废置」,目的在于「垂劝戒,示后世」。在他看来,旧五代史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有「繁猥失实」的地方,没有起到它应起的作用。所以他把「褒贬义例」放在新五代史的首要地位,並以孔子编撰春秋的「义例」,作为自己立论的原则,用「春秋笔法」对五代历史进行褒贬。

      五代是一个封建分裂割据的时代,中原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小王朝的相继更替;中原以外的地区分裂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等十国。各个王朝统治的时间都比较短促,用欧阳修的话来说,「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一],五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馀嵗,甚者三、四嵗而亡」[二],出现「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三]。这种局面之所以出现,是由于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央集权制度被破坏,地方藩镇在大地主豪强势力支持下,拥兵割据,独霸一方。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的革命威力摧毁了唐王朝,沉重打击了旧的藩镇割据势力。但是,黄巢起义最后遭到了失败。一批在镇压起义中形成的军阀成了新的割据势力。唐朝灭亡后,他们继续霸佔一方,互相篡夺攻击,造成了我国歷史上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局面。新五代史的作者封于这种分裂割据现象採取了否定的態度。但是,[一]新五代史卷六一吴世家[二]欧阳文忠全集卷五九本论[三]新五代史。序他把分裂割据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封建道德的败坏。在欧阳修看来,五代是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的「乱世」[一]。真是「礼乐崩壞,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二]因此,他採取了和编写新唐书不同的做法。在新唐书中,他重视典章制度,不厌其详地加以记载,而在新五代史中,由于他認为五代时期「天理几乎其灭」,是一个「乱极矣」的时代,根本没有什么礼乐制度可谈,因而他说:「五代礼乐文章,吾无取焉,其后世有必欲知之者,不可以遗也。」因此,他除写了司天考、职方考以外,其他的典章制度一概没有写。

      在编撰体例方面,新五代史改变了旧五代史的编排方法。旧五代史分梁书、唐书等书,一朝一史,各成体系;新五代史则打破了朝代的界限,把五朝的本纪、列传综合在一起,依时间的先后进行编排。旧五代史不分类编排列传;新五代史则把列传分为各朝家人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杂臣传,等等。

      北宋亡后,北方的金政权在章宗泰和七年(公元一二○七年)明令「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三]至于南方的南宋,由于理学盛行,更是独尊新五代[一]新五代史卷一六唐家人传论[二]新五代史卷一七晋家人传论[三]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史。

      由于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后于旧五代史,看到了旧五代史编撰者所没有看到的一些资料,他往往採用小说、笔记之类的记载,补充了旧五代史中所没有的一些史实。如王景仁、郭崇韬、安重诲、李茂贞、孔谦、王彦章、段凝、赵在礼、范延光、卢文纪、马胤孙、姚顗、崔税、吕琦、杨渥等传都或多或少地补充了若干事实,有些则插入比较生动的情节,以小见大,使读者加深对五代时期的人物和事件的瞭解。就历史资料方面而言,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是可以互为补充的。

      本次点校,以百衲本(影印南宋庆元本)为工作本,对校了贵池本(清贵池刘氏景印南宋本)、殿本、南昌本(清南昌彭元瑞五代史记注);参校了明汪文盛本、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卾本(清崇文书局本)、徐注本(清徐烱注补五代史记抄本)、刘校本(清味经书院刻本,附有刘氏等五代史记校勘札记)以及傅增湘校勘成都书局本本纪部份。

作者:欧阳修

满清入关暴政

  • 满清入关暴政
    韩菼

作者:韩菼

诫子篇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作者:诸葛亮

白石道人歌曲

  •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江梅引(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而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  ☆蓦山溪(题钱氏溪月)

      与鸥为客。绿野留吟屐。两行柳垂阴,是当日、仙翁手植。一亭寂寞。烟外带愁横,荷苒苒,展凉云,横卧虹千尺。

      才因老尽,秀句君休觅。万绿正迷人,更愁入、山阳夜笛。百年心事,惟有玉阑知,吟未了,放船回,月下空相忆。  ☆莺声绕红楼  工吹笛,妓皆以柳黄为衣\\

      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两年不到断桥西。长笛为予吹。

      人妒垂杨绿,春风为、染作仙衣。垂杨却又妒腰肢。近//平声前舞丝丝。  ☆鬲溪梅令(仙吕调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好花不与_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阮郎归(为张平甫寿,是日同宿湖西定香寺)  红云低压碧玻璃。惺忪花上啼。静看楼角拂长枝。朝寒吹翠眉。

      休涉笔,且裁诗。年年风絮时。绣衣夜半草符移。月中双桨归。  ☆阮郎归

      旌阳宫殿昔徘徊。一坛云叶垂。与君闲看壁间题。夜凉笙鹤期。

      茅店酒,寿君时。老枫临路歧。年年强健得追随。名山游遍归。

      ☆好事近(赋茉莉)  凉夜摘花钿,苒苒动摇云绿。金络一团香露,正纱厨人独。  朝来碧缕放长穿,钗头_层玉。记得如今时候,正荔枝初熟。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点绛唇  金谷人归,绿杨低扫吹笙道。数声啼鸟。也学相思调。

      月落潮生,掇送刘郎老。淮南好。甚时重到。陌上生春草。

      ☆虞美人(赋牡丹)

      西园曾为梅花醉。叶翦春云细。玉笙凉夜隔帘吹。卧看花梢摇动、一枝枝。

      娉娉袅袅教谁惜。空压纱巾侧。沈香亭北又青苔。唯有当时蝴蝶、自飞来。

      ☆虞美人

      摩挲紫盖峰头石。上瞰苍_立。玉盘摇动半_花。花树扶疏一半、白云遮。

      盈盈相望无由摘。惆怅归来屐。而今仙迹杳难寻。那日青楼曾见、似花人。

      ☆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少年游(戏平甫)

      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别母情怀,随郎滋味,桃叶渡江时。

      扁舟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鹧鸪天

      也。是日即平甫初度,因买酒茅舍,并坐古枫下。古枫,旌阳在时物也。旌阳尝以草屦悬其上,土人谓屦为屐,因名曰挂屐枫。苍山四围,平野尽绿,隔涧野花红白,照影可喜,使人采撷,以藤纠缠著枫上。少焉月出,大於黄金盆。逸兴横生,遂成痛饮,午夜乃寝。明年,平甫初度,欲治舟往封禺松竹间,念此游之不可再也,歌以寿之\\

      曾共君侯历聘来。去年今日踏莓苔。旌阳宅里疏疏磬,挂屐枫前草草杯。

      呼煮酒,摘青梅。今年官事莫徘徊。移家径入蓝田县,急急船关打鼓催。

      ☆鹧鸪天(丁巳元日)

      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鹧鸪天(元夕不出)  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慳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沈吟各自知。  ☆鹧鸪天(十六夜出)

      辇路珠帘两行垂。千枝银烛舞僛々。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欢正好,夜何其。明朝春过小桃枝。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夜行船(己酉岁,寓吴兴,同田几道寻梅北山沈氏圃载雪而归)

      略彴横溪人不度。听流澌、佩环无数。屋角垂枝,船头生影,算唯有、春知处。

      回首江南天欲暮。折寒香、倩谁传语。玉笛无声,诗人有句,花休道、轻分付。

      ☆杏花天  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醉吟商小品

      梁州、转关绿腰、醉吟商湖渭州、历弦薄媚也。予每念之。辛亥之夏,予谒杨廷秀丈於金陵邸中,遇琵琶工,解作醉吟商湖渭州,因求得品弦法,译成此谱,实双声耳\\

      又正是春归,细柳暗黄千缕。暮鸦啼处。梦逐金鞍去。一点芳心休诉。琵琶解语。

      ☆玉梅令

      曰范村,梅开雪落,竹院深静,而石湖畏寒不出,故戏及之\\

      疏疏雪片。散入溪南苑。春寒锁、旧家亭馆。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高花未吐,暗香已远。

      公来领略,梅花能劝。花长好、愿公更健。便揉春为酒,翦雪作新诗,拚一日、绕花千转。☆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诉衷情(端午宿合路)

      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

      谙世味,楚人弓。莫忡忡。白头行客,不采苹花,孤负薰风。

      ☆浣溪沙

      沙露,衰草入云。丙午之秋,予与安甥或荡舟采菱,或举火罝兔,或观鱼簺下,山行野吟,自适其适,凭虚怅望,因赋是阙\\

      著酒行行满袂风。草枯霜鹘落晴空。销魂都在夕阳中。  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驿意难通。当时何似莫匆匆。

      ☆浣溪沙(巳酉岁客吴兴,收灯夜阖户无聊,俞商卿呼之共出,因记所见)  春点疏梅雨后枝,翦灯心事峭寒时。市桥携手步迟迟。

      蜜炬来时人更好,玉笙吹彻夜何其,东风落靥不成归。

      ☆浣溪沙(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

      钗燕笼云晚不忄欠,拟将裙带系郎船,别离滋味又今年。

      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些儿闲事莫萦牵。☆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浣溪沙(丙辰腊,与俞商卿、銛朴翁同寓新安溪庄舍,得腊花韵甚,赋二首)  花里春风未觉时。美人呵蕊缀横枝。隔帘飞过蜜蜂儿。

      书寄岭头封不到,影浮杯面误人吹。寂寥惟有夜寒知。

      ☆浣溪沙

      翦翦寒花小更垂。阿琼愁里弄妆迟。东风烧烛夜深归。

      落蕊半黏钗上燕,露黄斜映鬓边犀。老夫无味已多时。

      ☆霓裳中序第一

      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书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辞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炉侧。

      ☆庆宫春

      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垒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銛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相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相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己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余解\\

      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酒醒波远,政凝想、明榼素袜。如今安在,唯有阑干,伴人一霎。

      ☆齐天乐

      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裴回未利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幽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宣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满江红  心字融入去声,方谐音律。予欲以平韵为之,久不能成。因泛巢湖,闻远岸箫鼓声。问之舟师,云:居人为此湖神姥寿也。予因祝曰:得一席风径至居巢,当以平韵满江红为迎送神曲。言讫,风与笔俱驶,顷刻而成。末句云“闻佩环”,则协律矣。书以绿笺,沈于白浪。辛亥正月晦也。是岁六月,复过祠下,因刻之柱间。有客来自居巢云:士人祠姥,辄能歌此词。按曹操至濡须口,孙权遗操书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操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濡须口与东关相近,江湖水之所出入。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一萼红

      橘幽篁,一径深曲。穿径而南,官梅数十株,如椒、如菽,或红破白露,枝影扶疏。著屐苍苔细石间,野兴横生,亟命驾登定王台。乱湘流、入麓山,湘云低昂,湘波容与。兴尽悲来,醉吟成调\\

      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沈沈。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

      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

      ☆念奴娇

      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念奴娇(谢人惠竹榻)

      楚山修竹,自娟娟、不受人间袢暑。我醉欲眠伊伴我,一枕凉生如许。象齿为材,花藤作面,终是无真趣。梅风吹溽,此君直恁清苦。

      须信下榻殷勤,_然成梦,梦与秋相遇。翠袖佳人来共看,漠漠风烟千亩。蕉叶窗纱,荷花池馆,别有留人处。此时归去,为君听尽秋雨。

      ☆眉妩(一名百宜娇戏张仲远)

      看垂杨连苑,杜若侵沙,愁损未归眼。信马青楼去,重帘下,娉婷人妙飞燕。翠尊共款。听艳歌、郎意先感。便携手、月地云阶里,爱良夜微暖。

      无限。风流疏散。有暗藏弓履,偷寄香翰。明日闻津鼓,湘江上,催人还解春缆。乱红万点。怅断魂、烟水遥远。又争似相携,乘一舸、镇长见。  ☆月下笛

作者:姜夔

后宋慈云走国全传

  • 全名《绣像后宋慈云走国全传》,全书三十五回,有清代刊本。书中不题撰人。本书是一部历史小说,写北宋、南宋之交的历史事件。书中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涉及征战、外交、江湖、山林、宫廷、官场种种场面,其中描写权谋斗争尤为细致,颇有可读之处。

作者:不题撰人

桂苑丛谈

  • ○张绰有道术

    咸通初,有进士张绰者,下第后多游江淮间,颇有道术,常养气绝粒,嗜酒耽棋,又以炉火药术为事。一旦睹天大哂,命笔题云:"争奈金乌何,头上飞不住。红炉谩烧药,玉颜安可驻今年花发枝,明年叶落树。不如且饮酒,莫管流年逝。"人以此异之。不喜装饰,多历旗亭而好酒杯也。或人召饮,若遂合意,则索纸剪蛱蝶三二十枚,以气吹之,成列而飞。如此累刻,以指收之,俄皆在手,见者求之,即以他事为阻。常游盐城,多为酒困,非类辈欲乘酒试之,相竞较力,留系是邑中。醒乃述课得陈情二首以上,狄令乃立释之。诗所纪惟一篇云:"门风常有蕙兰馨,鼎族家传霸国名。容貌静悬秋月彩,文章高振海涛声。讼堂无事调琴轸,郡阁何妨醉玉觥。今日东渐桥下水,一条従此镇长清。"自后狄宰多张之才,次求其道,日久延接,欲传其术。张以明府勋贵家流,年少而宰剧邑,多声色狗马之求,未暇志味玄奥,因赠诗以开其意云:"何用梯媒向外求,长生只在内中修。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行心不到头。"他日将欲离去,乃书琴堂而别。后人多云江南上昇。初,去日乘醉,因求捣网剪纸鹤二只,以水噀之。俄而翔翥,乃曰"汝先去,吾即后来。"时狄公亦醉,不暇拘留,遂得去。其所题云:"张绰张绰自不会,天下经书在腹内。身却腾腾处世间,心即逍遥出天外。"至今江淮好事者,记绰时事诗极多。

    ○太尉朱崖辩狱

    太尉朱崖出镇浙右。有甘露知主事者,诉交代得常住什物,被前主事隐用,却常住金若干两,引证前数辈,皆有递相交割文字分明,众词皆指以新得替者隐用之。且初上之时,交领既分明,及交割之日,不见其金,鞫成具狱,伏罪昭昭。然未穷破用之所由,或以僧人不拘细行而费之,以是无理可伸,甘之死地。一旦引虑之际,公疑其未尽,徵以意揣之髡人乃具实以闻曰:"居寺者乐于知事,前后主之者,积年已来,空交分两文书,其实无金·众以某孤立,不杂辈流,欲乘此挤排之。"因流涕不胜其冤。公乃悯而恻之,曰:"此固非难也。"俯仰之间曰:"吾得之矣。"乃立従召兜子数乘,命关连僧入对事,咸遣蔽帘子,毕令门不相对,命取黄泥,各令模前后交付下次金样,以凭证据。僧既不知形段,竟模不成。公怒令劾前辈,皆一一伏罪。其所排者遂获清雪。

    ○崔、张自称侠

    进士崔涯、张祜下第后,多游江淮,常嗜酒,侮谑时辈,或乘饮兴,即自称侠。二子好尚既同,相与甚洽,崔因醉作侠士诗云:"太行岭上三尺雪,崔涯袖中三尺铁。一朝若遇有心人,出门便与妻儿别。"由是往往播在人口:"崔、张真侠士也。"以此人多设酒馔待之,得以互相推许。一旦,张以诗上牢盆使,出其子授漕渠小职,得堰俗号"冬瓜"。张二子,一椿儿,一桂子,有诗曰:"椿儿绕树春园里,桂子寻花夜月中。"人或戏之曰:"贤郎不宜作等职。"张曰:"冬瓜合出祜子。"戏者相与大哂。

    后岁余,薄有资力。一夕,有非常人,装饰甚武,腰剑,手囊贮一物,流血于外。入门谓曰:"此非张侠士居也"曰:"然。"张揖客甚谨,既坐,客曰:"有一仇人,十年莫得,今夜获之,喜不可已。"指其囊曰:"此其首也。"问张曰:"有酒否"张命酒饮之⊥曰:"此去三数里,有一义士,余欲报之,则平生恩仇毕矣。闻公气义,可假余十万缗。立欲酬之,是余愿矣。此后赴汤蹈火,为狗为鸡,无所惮。"张且不吝,深喜其说,乃扶囊烛下,筹其缣素中品之物,量而与之⊥曰:"快哉!无所恨也。"乃留囊首而去,期以却回。及期不至,五鼓绝声,东曦既驾,杳无踪迹。张虑以囊首彰露,且非己为,客既不来,计将安出,遣家人将欲埋之,开囊出之,乃豕首矣。因方悟之,而叹曰:"虚其名,无其实,而见欺之若是,不可戒欤!"豪侠之气,自此而丧矣。

    ○班支使解大明寺语 太保令狐相出镇淮海日,支使班蒙与従事俱游大明寺之西廊。忽睹前壁题云:"一人堂堂,二曜重光。泉深尺一,点去冰旁。二人相连,不欠一边,三梁四柱烈火燃,添却双勾两日全。"诸宾至而顾之,皆莫能辨。独班支使曰:"’一人’非大字乎’二曜’者,日月,非明字乎’尺一’者,寸土,非寺字乎’点去冰旁’,水字也。’二人相连’,天字也。’不欠一边’,下字也。’三梁四柱烈火燃’,无字也。’添却双勾两日全’,比字也。以此观之,得非’大明寺水天下无比’八字乎?"众皆恍然曰:"黄绢之奇智,亦何异哉!"称叹弥日,询之老僧,曰:"顷年有客独游,题之而去,不言姓氏。"

    ○赏心亭

    咸通中,丞相姑臧公拜端揆日,自大梁移镇淮海。政绩日闻,未期周荣加水土,移风易俗,甚洽群情。自彭门乱常之后,藩镇疮痍未平,公按辔躬已而治之,补缀颓毁,整葺坏纲,功无虚日。以其郡无胜游之地,且风亭月榭,既已荒凉;花圃钓台,未惬深旨,一朝命于戏马亭西,连玉钩斜道,开辟池沼,构葺亭台,挥斤既毕。萃其所,芳春九旬,都人士女,得以游观。一旦闻浙右小校薛阳陶监押度支运米入城,公喜其姓同曩日朱崖左右者,遂令询之,果是其人矣。公愈喜,似获古物,乃命衙庭小将,代押留止别馆。一日,公召陶同游,问及往日芦管之事,陶因献朱崖陆鬯元白所撰歌一曲,公亦喜之,即于兹亭奏之。其管绝徵,每于一觱篥管中,常容三管也,声如天际,自然而来,’情思宽《门夕》’,公大隹赏之。亦赠其诗,不记终篇。其发端云:"虚心纤质雁衔余,凤吹龙吟定不如。"於是赐赍甚丰。出其二子,皆授牢盆倅职。初,公构池亭毕,未有名,因名"赏心",诸従事以公近讳,盖赏字有尚也。公曰:"宣父言徵不言在,言在不称徵。且非内官宫妾,何避其疑哉!"遂不改作。其亭自秦毕陷逆,乃为刍豢之地。嗟乎!公孙弘之东阁,刘屈_后为马厩,亦何异哉!

    ○方竹柱杖

    太尉朱崖公,两出镇于浙右。前任罢日,游甘露寺,因访别于老僧院公曰:"弟子奉诏西行,祗别和尚。"老僧者熟于祗接,至于谈话多空教所长,不甚对以他事。由是公怜而敬之。煮茗既终,将欲辞去。公曰:"昔有客遗筇竹杖一条,聊与师赠别。"亟令取之,须臾而至。其杖虽竹而方,所持向上,节眼须牙,四面对出,天生可爱。且朱崖所宝之物,即可知也。别后不数岁,再领朱方,居三日,复因到院,问前时柱杖何在曰:"至今宝之。"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太尉多蓄古远之物,云"是大宛国人所遗竹,唯此一茎而方者也。"昔者友人尝语愚云:"往岁江行风阻,未得前去,沿岸野步,望出山岭而去。忽见兰若甚多,僧院睹客来,皆扃门不大,独有一院,大敞其户,见一僧跷足而眠,以手书空,顾客殊不介意"。友生窃自思,书空有换鹅之能,跷足类坦床之事,此必奇僧也。直入造之,僧虽强起,全不乐⊥不得已而问曰:"先达有诗云,’书空跷足睡,路险侧身行。’和尚其庶几乎"僧曰:"贫道不知何许事"适者尽房门拔匙弃客,不辞而出。呜呼!弥天四海之谈,澄汰簸扬之对。故附于此。

    ○杜可均却鼠 僖宗末,广陵有穷丐人杜可均者,年四十余,人见其好饮绝粒。每日常入酒肆,巡坐求饮,亦不见其醉。盖自量其得所。人有怜之者,命与之饮,三两杯便止。有姓乐者,列酒旗于城街之西,常许以阴雨往诸旗亭不及,即令来此与饮,可均有所求,亦不造矣。或无所获,必乃过之,乐亦无阻。一旦遇大雪,诣乐而求饮,睹主事者白云:"既已啮损,即须据物陪来。"乐不喜其说,可均乃问曰:"何故"曰:"有人将衣物换酒,收藏不谨,致鼠啮坏。"杜曰:"此间屋院几何"曰:"若干。"杜曰:"某弱年曾记得一符,甚能却鼠。即不知可有验否请书以试之,术或有验,则尽此室永无鼠矣。"就将符依法命焚之,自此鼠踪遂绝,不知何故。杜属府城倾陷之后,秦毕重围之际,容貌不改,皆为绝粒耳。

    ○李将军为左道所误

    护军李将军全皋,罢淮海日,寓于开元寺。以朝廷艰梗,未获西归。一旦有一小校,绍介一道人,云能炉火之事,护军乃延而客之。自此,常与之善。一日,话及黄白事,道人曰:"唯某颇能得之,可求一鼎,容五六万已,来者得金二十余两为母,日给水银药物,火候足而换之,莫穷岁月,终而复始。"李喜其说,顾囊有金带,可及其数,以付道人。诸药既备,用火之后,日日亲自看验。居数日,觉有微倦,乃令家人亲爱者守之。数日既满,斋沐而后开,金色粲然,的不虚矣。李拜而信之。三日之内,添换。有一日,道人不来,药炉一切如旧,疑误之。俄经再宿,初且讶其不至,不得已启炉而视之,不见其金矣。事及导引小校,代填其金,道人杳无踪迹。

    ○沙弥辩诗意

    乾符末,有客寓止广陵开元寺。因友会语愚云:"顷年在京,权寄青龙寺。日见有客尝访寺僧,届宾署属主者,忽遽不暇留连。翌日,复至。又遇要地,朝客不得展敬。别时又来,亦阻他事⊥怒色取笔题门而去。词曰:’龛龙东去海,时日隐西斜。敬文今不在,碎石入流沙。’僧众皆不能详。独有沙弥能解之,众问其由,则曰:’龛龙去矣,有合字;时日隐也,有寺字也;敬文不在,苟字也;碎石入沙,卒字也。此不逊之言,辱我曹矣。’僧人大悟,追前人,杳无踪迹。由客云:’沙弥乃懿皇朝文皓供奉。’"

    ○客饮甘露亭

    有甘露寺僧语愚云:
    吴王收复浙右之岁明年夏,中夜月莹无云,望江澄澈如昼,诸徒侣悉已禅寂,竟无人踪,禽犬皆息矣。独某默默持课时,亦惜其皎月沉房廊,临江恰幽静。俄有数人自西轩而来,领仆厮辈挈酒壶,直抵望江亭而止,皆话今宵明月,江水清澄,得与诸人邂逅相遇,且不辜此景矣。僧窥之而思曰:"中夜禁行,客自何来必是幽灵异人乎"乃于窗际俯伏而伺之。既至,坐定,命酒罗列果食器皿,随时所有。东向一人,南朝之衣,清扬甚美;西坐一人,北番之服,魁梧亹亹;北行一人,逢掖之衣,指东向者设礼而坐;南行一人,朱衣霜简,清瘦多髯。飞杯之顷,东向者语西坐曰:"项羽重瞳,犹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四海所归。果致如是乎"西坐者乃笑而言曰:"往者贤金昆不竖篱棘,见未萌,吾子岂有向来之患乎"由是,二客各低头不乐。南向朱衣曰:"时世命也,知复何为且某又忽至此,二三君子以为何如"东向者曰:"朝代虽殊,古今一致。俾公纵无满宫,多少承恩者,似有容华妾也,亦恐不脱此难。"北向逢掖衣曰:"此犹可也。大忌者满身珠翠,将何用唯与豪客拂象床,大患此也。"朱衣欷歔低头而已。东向曰:"今日得恣纵江南之游,皆乏风流矣。仆记云,’邑人种得西施花,千古春风开不尽’,可谓越古超今矣。"酒至西行,西坐者曰:"各徵曩日临危一言,以代丝竹,自吟自送可乎"众曰:"可。"西坐者乃执杯而吟曰:"赵壹能为贼,邹阳解献书,可惜西江水,不救辙中鱼。"次至逢掖举杯而歌曰:"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巡至东向曰:"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兹路信难陟。"以至朱衣乃朗吟曰:"握里龙蛇纸上鸾,逡巡千幅不将难。顾云已往罗隐耄,更有何人逞笔端"吟罢东楼晨钟遽鸣,僧户轧然而启,遂欻尔而散,竟无踪矣。僧之聪慧不群,多有遗之者。愚故得而录其略焉。

    ○史遗

    崔英年九岁,在秦王苻坚宫内读书。坚殿上方卧,诸生皆趋,英独缓步,怪而问之。英曰:"陛下如慈父,非桀纣君,何用畏乎!"又问:"卿读何书"曰:"《孝经》。"坚曰:"有何义"曰:"在上不骄。"坚为之起,更问有何义,曰:"自天子至于庶人章,上爱下,下敬上。"坚曰:"卿好待十七,必用卿为大夫。"英曰:"日月可重见,陛下至尊,不可再睹洪恩。士或可用则用,何在后期"坚曰:"须待十七,必召卿也。"及期拜谏议大夫。

    高浟为沧牧,善捕贼,有人失黑牛,背上有白毛,韦道建曰:"高浟捉贼,无不获矣。得此可为神。"浟乃诈为州县市牛皮,不限多少,倍酬其直,使主认之。因获是贼。

    高延宗,北齐文帝之弟,纵恣过度,为齐牧,乃于楼上濡,而使人向上,张口承之。又以猪肉和粪,以饲左右。
    崔弘度,隋文时为太仆卿,尝戒左右曰:"无得诳我。"后因食鳖,问侍者曰:"美乎"曰:"美。"弘度曰:"汝不食,安知其美"皆杖焉。长安为之语曰:"宁饮三斗醋,不见崔弘度;宁茹三斗艾,不逢屈突盖。"盖,同时虐吏也。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擒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及问姓名,德祖具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志。"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义旨。盖菩萨示化也。

    释法庆,炀帝时在长安先天寺,造丈六夹柱像,未成暴亡。时宝昌寺僧大智亦卒,三日而还,良久云:"见宫殿若王者,见法庆在一像前语曰:’法庆造像未毕,何乃令我死’检簿者曰:’命禄俱尽。’像曰:’须成我矣,可给荷叶以终其事。’"言讫,大智再生。众异之,往问法庆,亦话说其验迹,竟不能食。每旦食荷叶一枚,斋时三枚,如此五年,功就而卒。

    邹凤炽,高宗时人。眉高背曲,住长安怀德坊,富于财,市南山木,每树估一疋,自云:"山木可尽,我绢有余。"乃邹骆驼也。

    王积薪随明皇西幸。有司奔従,翰林奕棋者,独王在焉。蜀道隘狭,每止息,道路店舍多为尊官所占,王凄凄无所入。因沿溪深远,寓宿山中,孤姥之家,但有妇姑,止给薪米。才暝,妇姑皆阖户而休。王宿于檐下,夜忽闻堂内姑谓妇曰:"良宵无以为适,与子棋一局。"王异之,堂内无烛,又妇姑各在东西室。王即附耳门扉,俄闻妇曰:"起东五南九置子矣。"姑曰"东五南十二置子矣。"妇又曰:"起西八南十置子矣。"姑又曰:"西九南十四置子矣。"每置一子,皆良久思维,夜及四更,王一一密记,共下止三十六。忽闻姑曰:"子已北矣,吾二胜九枰耳。"妇亦甘焉。迟明,王具礼请问于老姥。姥曰:"尔可率己之意,而按局置子焉。"王则出局,尽平生之妙,而布子未及数十,谓妇曰:"是子可教以常势耳。"因指示攻守、杀夺、救应、防拒之法,其意甚略,王即更求其说,姥笑曰:"止此已无敌于人间矣。"自是,王之艺绝无其伦,即布所记妇姑对敌之势,罄竭心力较其九枰之势,终不得也。因名"邓艾开蜀势",至今有焉。

    郑代,肃宗时为润州刺史。兄侃,嫂张氏,女年十六,名采娘,淑贞其仪,七夕夜陈香筵祈于织女。是夕,梦云舆雨盖蔽空。驻车命采娘曰:"吾织女,祈何福"曰:"愿丐巧耳。"乃遗一金针,长寸余,缀于纸上,置裙带中,令:"三日勿语。汝当奇巧。不尔,化成男子。"经二日,以告其母,母异而视之,则空纸矣。其针迹犹在,张数女皆卒。至母娠,病而不言。张氏有恨言曰:"男女五人皆卒,复怀何为"将复服药以损之,药至将服,采娘昏奄之内,忽称杀人。母惊而问之,曰:"某之身终当为男子,母之所怀是也。闻药至情急,是以呼之。"母异之,乃不服药。采娘寻卒。既葬,母悲念,乃收常所戏之物而匿之。未逾月,遂生一男子,人有动所匿之物,儿即啼哭。张氏哭,女孩儿即啼哭;罢,即愈。及能言,常戏弄之物,乃采娘后身也。因名曰"叔子。"后及位至柱史。

    竟陵僧有于水滨得婴儿者。育为弟子。稍长,自筮得蹇之渐繇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姓陆氏,字鸿渐,名羽。及冠,有文章,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得煎茶之法。著于世。

    吴郡顾况,贞元中进士及第,词清妙绝,为韩晋公浙西观察判官。公尝有乳母与外相通,卜射求事,公持法欲杀阖宅,莫敢言,密令人言于况,令救之。乃诣公所问何故,公曰:"天下皆知某守法,岂伊乳母先犯也"况对曰:"二尺儿亦知公法令禁,何宅内人而违犯!然公年幼时,读书、早起、夜卧、看侍,即要乳母,今年长为公相侯伯,乳母焉用哉诚宜杀之也。"公悲悟,遽舍之。后在朝为小著。谐谑轻薄,傲毁朝士,贬信州司马。

    崔膺,博陵人也。性狂,少长于外家,不齿。及长能文,首出众子,作《道旁孤儿歌》以讽外氏。其文典而美,常在张建封书院,怜其才,引为上客。善为画,时因酒兴偶尽得一匹马,为诸小儿窃去,一旦将行营,大叫称"膺失马"。张公令捕之,厢将问毛色,应云:"膺马昨夜犹在毡下。"监军怒请杀之。建封与监军先有约,彼此不相违。建封曰:"却乞取崔膺军中。"遂舍之。

    淮南节度杜佑,先婚梁氏女。梁卒,策嬖姬李氏为正嫡。有敕封邑为国夫人,膺密劝,请让追封亡妻梁氏。佑请膺为表,略云:"以妾为妻,鲁史所禁。"又云:"岂伊身贱之时,妻同勤苦;宦达之后,妾享荣封"云云。梁氏遂得追封,李亦受命,时议美焉。其后,终为李氏所怒。社日,公命食彘肉,因为李氏置茎而卒。

    李銛,锜従父弟也,为宋州刺史。闻锜于浙西反,恸哭,悉驱妻子、奴婢、老幼,量项为枷,自拘于廉使。朝廷闻而薄贬。

    司马徒之子鬯,以第中大杏,馈窦文场。文场以进德宗,德宗以为未尝见,颇怪鬯。令中使就封其树,盖惧宅废,为秦城园也。

    任迪简为天德军判官,饮酒,吏误以醋供,迪简以李景略令酷,发之必死,乃强饮之,吐血而归。军中人闻,皆泣感。后景略卒,军请为主。自衔佐拜中宪为军使,后镇亦定。

    周滞唐衢,有文学,老而无成。善哭,每一声,音调哀切,闻者泣下。常游太原,遇享军,酒酣乃哭,满座不乐。主人为之罢宴矣。

    越僧灵彻,得莲花漏于庐山,传江西廉使丹,以惠远山中不知刻漏,乃得铜叶制器,状如莲花,置盆水之上,底孔漏水,半之则沉。每昼夜十二沉之节,虽冬夏云阴月黑,无所差矣。

作者:冯翊子 子休

明儒学案

  • 沈芝盈(点校)前言

      黄宗羲字太沖,号梨洲,公元一六一○年(明万历三十八年)生,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名士,天启年间,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被杀害。崇祯初,宦官集团暂时失势,其中作恶多端的人将受到制裁。黄宗羲当时十九岁,得到这个消息后,毅然进京,为父讼冤,并且在对簿公堂时,手锥陷害他父亲的仇人。清军南下,黄宗羲回到浙江,召募义兵,组织抗清武装斗争。但不久兵败,被悬赏缉捕,只得隐伏山林。直到清政权基本稳定,放松了对沿海知名抗清人士的禁令后,才回到家乡,着书讲学。康熙十七年,清政府诏徵博学鸿儒,未几,又开设明史馆,以此网罗知识分子,黄宗羲屡次被推荐,都以老病辞。公元一六九五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卒,年八十五。

      黄宗羲学识渊博,对天文、律历、象数、史地都有研究。他的《明儒学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学术思想史专着。虽然,《礼记》中的《学记》、《儒行》、《檀弓》,《史记》中的《儒林传》、《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汉书儒林传》,《宋史道学传》,都可以算作学术思想史的嚆矢,其后还有宋朱熹《伊洛渊源录》,明周汝登《圣学宗传》、孙奇逢《理学宗传》,已经有了学术思想史的雏型,但是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收集资料比较全面,阐述各家学术观点比较客观,分类系统性比较强,编纂的方法也有独到之处,即使比较晚出的唐鑑《清学案小识》、尹会一《北学编》,也都不能与之相媲美。

      黄宗羲在《自序》中表明:“羲为《明儒学案》,上下诸先生,深浅各得,醇疵互见,要皆功力所至,竭其心之万殊者,而后成家,未尝以懵懂精神冒人糟粕。”并且指出周汝登和孙奇逢的不足,认为他们不是“见闻狭陋”,就是“不得要领”,且“扰金银铜铁为一器”。(见《凡例》)因此,他自己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着重梳理各家学术观点,“为之分源别派,使其宗旨历然”。(《自序》)在体例上则以“有所授受者分为各案,其特起者,后之学者,不甚着者,总列诸儒之案”。(《凡例》)各学案又都冠以叙论,作简括的介绍说明,随后分列本案各学者,并依次叙述他们的传略。在各叙传中,除了介绍生平,还扼要介绍主要学术观点,并加以评析。同时节录各学者的重要着作或语录,列於叙传之后,提供了解各家学术见解的具体资料。他的资料取自原书,而且经过精选,用黄宗羲自己的话说:“皆从全集纂要钩玄,未尝袭前人之旧本也。”(《凡例》)

      黄宗羲还明确提出“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凡例》)这是说,他认为人云亦云的人无足轻重,但是有水平、有独到见解的,所谓“功力所至,竭其心之万殊者”,哪怕“一偏之见”,“相反之论”,也要加以重视。综观全书,他基本上贯彻了这个原则,因而书中也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各家学术观点。莫晋在重刻《序》中说,黄宗羲做到了“是非互见,得失两存”,这是对《明儒学案》的最高评价。

      当然,黄宗羲有他的阶级局限性和学术倾向性。《明儒学案》所收着名学者及他们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渊源,无论内容和分量,都以王守仁为中心,反映王学的除《姚江学案》外,还有《浙中王门学案》、《江右王门学案》、《南中王门学案》、《楚中王门学案》、《北方王门学案》、《粤闽王门学案》,属王学而稍有变化的有《止修学案》、《泰州学案》等,佔学案总数的一半以上。而颜钧、何心隐等抨击封建礼教的思想家,却只在《泰州学案》的叙论中提及。莫《序》中所说的“是非互见,得失两存”,也是围绕看“宗姚江与闢姚江者”而言,所以莫晋又说:“要其微意,实以大宗属姚江。”从《明儒学案》的布局,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学术思想潮流,但也不排除黄宗羲本人的学术倾向以及他思想上和王守仁学派的渊源关系。

      《明史儒林传序》中说“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陈献章“孤行独诣,其传不远”,而王守仁“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天下,流传逾百年”。那么,王学为什么会取代朱学而兴起呢?首先是朱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暴露出种种问题。朱学在南宋以后,是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因此大多数知识分子只是以朱学为通过科举考试而跻身官场的敲门砖,实际行动却与之相违背,形成一批谋取个人名利的假道学、伪君子,他们之中有的甚至苟且钻营,无所不为,为正直的人们所不齿。至於恪守朱熹理学的道德修养传统,着书立说,讲学授徒的读书人,为数也不少,但他们往往迂阔无能,没有实际办事能力。所以理学逐渐成为僵死的教条。

      而王学的特点之一,是反对绝对权威,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王守仁认为,正确和错误的标准是个人良知,不是孔子或朱熹的言论,所以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虽其言出於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虽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言出於孔子者乎?”(《答罗整菴书》)换句话说,封建道德的准则就在自己心中,凭自己心中本来就具有的道德准则,自然就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必那么拘泥成说。他甚至说:“学,天下之公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同上)这种反对绝对权威的言论,立论的目的虽然是为树立自己的权威,但在当时受朱熹哲学的繁琐教条所禁锢的思想界,不能不耳目一新,而在客观上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王学之所以在明代能发展成为声势较大的学派,成为政治上比较进步的思想家(如李贽等)用来批判封建礼教的某种思想资源,与上述观点有一定合理因素也是分不开的。虽然,这是一种唯心论批判另一种唯心论,但在它的斗争、发展、消亡的过程中,却同时蕴育并推动着新的思潮。从这个角度上讲,黄宗羲以“大宗属姚江”,即以王守仁为明代学术的中心人物,不是毫无道理,而是客观地反映了明代学术思想潮流的。

      关於《明儒学案》的刊刻和流传,据黄宗羲七世孙黄炳垕所编的《黄梨洲先生年谱》称,清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年)《明儒学案》编成,共六十二卷。除钞入《四库全书》外,安阳许氏(酉山)、甬上万氏(贞一)各刻过数卷,却因故半途而辍。故城贾氏刻本却又杂以臆见。只有慈水郑氏(义门)续完万氏未竟之刻,是为善本。其后,又有莫宝斋侍郎晋重梓贾本,对贾刻有所校正,但仍杂有贾氏搀入者。

      另据《明儒学案》黄千秋《跋》记载,初刻者是万贞一,刻於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可惜只刻了原本的三分之一。稿本为勾章郑义门性所得,一度为广东巡抚杨文乾之子借去再刻而未成。郑性於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开始续刻万氏未竟部分,至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年)刻完,历时四年。由於郑性服膺黄宗羲,特筑二老阁,祭祀他先人溱和宗羲,所以是刻称为二老阁本。冯全垓於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年)以二老阁版重印。

      万氏之后,郑氏之前,故城贾润看到《明儒学案》钞本,赞赏书中叙述明代数百年学术思想,认为不可听之埋没。但他虽决心刻印而未及开工即去世,他的儿子贾朴继承遗志,从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至四十六年(一七○七年)刻完,历时十四年。其间曾请黄宗羲撰写序言,宗羲因病,口授儿子百家代书,病愈后又亲自修改,这二篇略有出入的序言,都收在贾刻中。是刻以贾润齌名紫筠,亦称紫筠斋本。贾氏根据自己的意见,改动次序,以首康斋为首敬斋,并将“王门学案”改为“相传学案”,郑性说他“杂以臆见,失黄子着书本意”。贾润之孙贾念祖於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以紫筠斋版重印。《四库全书》所收,系山东巡抚採进本,也为紫筠斋版。

      会稽莫晋刻本是用紫筠斋钞本,据万刻订正次序,即恢复首康斋和“王门学案”,并校亥豕之讹,清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刻完,当时也称善本。一九三六年《四部备要》即据莫刻本排印,并参校二老阁本。  其他还有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杭州群学社石印《黄梨洲遗书》。收二老阁版《师说》、《叙论》、《叙传》共八卷,各家原着不录。同年,涵芬楼还排印新会梁启超节录本。

      这次整理,以二老阁版一八八二年冯全垓印本为底本,校以紫筠斋版一七三五年印本,及一九三六年《四部备要》据莫刻排印本。紫筠斋及莫晋刻本有杨应诏(《河东学案》)、许半圭、王司舆(《姚江学案》)。胡瀚(《浙中王门学案》)、薛甲(《南中王门学案》)、王道(《甘泉学案》)等《叙传》,为二老阁版所无,虽然有可能为贾氏所增,但有参攷价值,故一一据以补入。至於节录各家着述,在选材和次序方面,紫筠斋版和莫晋刻本与底本均有出入,底本校富,故以底本为准,不再移乙删补。  沈芝盈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作者:黄宗羲

师说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者:韩愈

南史演义

  • 《南史演义》叙宋、齐、梁、陈四朝的兴亡,着力描述几个王朝的创业君主:宋武帝刘裕、齐高祖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其中刘裕宋朝的事迹最多。小说暴露统治者的淫凶暴虐,颂扬忠义之臣、智勇之士、节烈之妇,揭示兴亡得失。

作者:杜纲